<p class="ql-block">昵称 ‖ 心智</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 49224072</p> <p class="ql-block"> 国庆第三日,与友约访外滩建筑群。地铁二号线南京东路站出站,沿着苏州河慢慢踱,风里裹着水汽,对岸的万国建筑在晨光里明明灭灭。抬眼时,恰见那栋欧式建筑——19根科林斯立柱沐着光,巴洛克穹顶弧度温柔;钟楼顶端‘人民邮电’四字被阳光照得发亮,这便是上海邮政博物馆了。</p><p class="ql-block"> 拉着友人快步上前,跨进青铜大门,恍惚间像掀动了时光的书页:仿佛有无数封书信从民国的邮戳里钻出来,贴着掌心发烫,混着河风里的潮气,把“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旧时光,轻轻推到了眼前”。</p> <p class="ql-block"> 凑近展牌细瞧,才知这座1924年的“远东第一邮政枢纽”,由“英商思九生洋行”设计、“华商余洪记”营造厂建造,320万银元铸就的“U”字形楼宇,藏着折衷主义与邮政功能的巧思。踏上二楼“远东第一大厅”,看地面黑白花马赛克在灯光下泛光,这960平方米空间,曾日处理数万封信件,那些分拣台的旧痕里,藏着当年邮政网络的繁忙密码。</p> <p class="ql-block"> 屋顶钟楼两侧的雕塑群藏着不少门道:一组手持火车头、轮船与电缆,清晰标注着近代交通通信从水陆到电讯的递进轨迹,这正是19世纪邮政革新的直观缩影;另一组以希腊通信之神为核心,爱神侍立左右,恰与我国“鸿雁传书”的古老传统形成跨越文明的呼应,让我们窥见不同文化对“传递”的共通理解。阳光穿过高窗洒落,光影流转间,那些雕塑仿佛成了历史的注脚,默默诉说着邮政发展背后的时代密码。</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展区深处的“起源与发展”展厅,如徐徐展开的中国邮政演进长卷。玻璃柜里,清同治五年(1866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签署的试办海关邮政文书字迹仍清晰可辨——正是这份文书打破古代驿邮局限,拉开中国近代邮政序幕。</p><p class="ql-block"> 旁侧展柜中(1878年)发行的“大龙邮票”更引人驻足:作为中国第一套正式邮票,分“一分银”“三分银”“五分银”三种面值,泛黄纸上蟠龙图案虽历百余年,鳞爪间仍透着庄重。其背后藏着邮政从海关代管到逐步独立的曲折,也默默诉说着中国近代通信业起步时的蹒跚与求索。</p> <p class="ql-block"> 不远处的“珍邮馆”内,恒温恒湿的展柜里,“绿衣红娘”邮票与万寿邮票静默陈列。旁侧世界第一套黑便士邮票,讲述着“邮票之父”罗兰·希尔的革新故事。墙上文字记载着1914年中国加入万国邮政联盟的历程,自此上海成为国际通信重要门户,恰印证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品格。</p> <p class="ql-block"> 邮运工具展区则像是一部流动的交通史。"大清邮政沪局"的马车模型旁,1917年购置的第一辆邮运汽车实体锈迹斑斑,空中悬挂的墨绿色飞机模型,还原了上海第一条定期航空邮路的场景。这些展品串联起"驿骑星驰"到"汽笛长鸣"的变迁:从唐代“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的快马传书,到民国时期自行车投递员穿梭街巷的旧照,再到现代邮政的自动化分拣系统,每一步演进都刻着时代的印记。解说牌上的数字更具说服力:1911年上海仅有30处邮政网点,如今已增至584个支局所,数字背后是“家书抵万金”到"“即时达天下”的蜕变。</p> <p class="ql-block"> 革命记忆为邮政文脉添了厚重底色。1949年5月,四川路桥激战中,12名解放军战士为守护邮政枢纽牺牲,展墙文字清晰记录着这段浴火守护的往事,战火痕迹虽淡,精神却成永恒纪念。</p><p class="ql-block"> 旁侧展柜里,“朱学范”先生手稿与早期党组织工运文献并置,诉说着邮政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担当。此时再读庾信“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更懂硝烟中穿梭的信件,载的不仅是思念,更是民族希望。</p> <p class="ql-block"> 邮票展区堪称浓缩的文化百科。法国的心形邮票、波兰的丝绸邮票、瑞士的巧克力香味邮票,展现着世界邮政的创意巧思。而中国邮票则始终紧扣时代脉搏:解放区的“稿字邮票”见证着烽火岁月;浦东开发纪念邮票定格了改革浪潮;北京奥运邮票承载着百年梦想。互动屏上,木偶戏生动演绎着黑便士诞生的典故,一旁的青少年邮票设计作品,让"“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传统情怀在新时代延续。这里的每枚邮票都是“微型百科全书”,在方寸之间记录着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 如今,中国邮政的触角正延伸至祖国各个角落。如图中“天上西藏主题邮局”,在雪域高原的纯净映衬下,藏式建筑与信件元素交织,传递着远方思念。从充满地域特色的主题邮局,到探索星辰的太空邮局,这些站点早已超越寄递功能。它们是桥梁,让地域文化与邮政情怀碰撞交融,让天南海北的人们即便相隔万里,那份牵挂与联结也能通过邮政这根坚韧的“线”,变得真切可及。</p> <p class="ql-block"> 时至午时,我们登屋顶花园,苏州河波光与外滩轮廓尽收眼底。江风拂过,钟楼钟声与展厅老邮铃遥相呼应,似一场跨百年对话。从1866年海关邮政萌芽到2024年改陈新生,这座博物馆恰是浓缩的时代切片。泛黄信件、锈迹邮具、精美邮票,不仅见证邮政史,更是“尺素传情”的文化基因载体。从纸笔墨香到即时通信,变的是速度,不变的是“见字如面”的牵挂;从驿马传书到太空邮路,拓的是疆域,守的是“天涯若比邻”的温情。钟声再响,方知邮政发展史原是中国人对“联结”的永恒追求史——这份对情感的珍视、对沟通的执着,早已刻进文明肌理,从未褪色。</p> <p class="ql-block"> 离馆时,入口的现代邮筒与展厅里的清代信筒隔空对话。即时通讯虽便捷,馆中每件展品却在诉说:“鸿雁传书”的浪漫从未远去,不过化作更迅捷的信号,在数字时代延续“传千里信,寄万家情”的初心。那些穿越百年的邮票与信件,印证着真正珍贵的从非载体,而是人与人跨越距离的牵挂与温情——这正是上海邮政博物馆最动人的文脉密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