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4455752</p><p class="ql-block">昵称/高山明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10月21日,我跟随山西农业大学老干部处组织的红色旅游团,第三次走进阳泉百团大战纪念馆开展参观学习活动。每一次到访,都有不一样的收获与感悟。此次同行的成员共计140余人,其中年龄最长者已逾八旬,他们不顾年高踊跃参与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b style="font-size:22px;">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为纪念“百团大战”的伟大胜利,缅怀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英烈,1987年6月30日,中共阳泉市委、阳泉市人民政府经山西省委、省政府批准,决定在狮脑山兴建百团大战纪念馆(碑)。该工程历时8年,于1995年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7年,以百团大战纪念馆(碑)为核心、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百团大战主题综合性森林公园于一体的这处场所,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百团大战纪念馆(碑)坐落于山西省阳泉市区西南5公里的狮脑山风景区内,依山而建,气势恢宏。我们首先来到了“百团大战纪念碑”前拜谒。“百团大战纪念碑”矗立在海拔1160米的狮脑山主峰上。这里是抗日战争时期,由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指挥的名震中外的“百团大战”第一阶段的主战场之一。纪念碑主碑高40米,远远看上去百团大战纪念碑犹如一把锋利的尖刀直冲云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纪念碑坐北朝南,由主碑、3座副碑、1座大型圆雕、2座题字碑、烽火台及“长城”组成。整个建筑群占地25亩。主碑正面镌刻着“战绩辉煌永垂史册”;两侧分别是“参加百团大战的烈士们永垂不朽”、“百团大战,抗日战争中最光辉的一页,必将载入史册,永放光芒”。第一座题字碑正面是“百团大战纪念碑”七个大字,背面是“百团大战示意图”。第二座题字碑的正反面分别镌刻着中共中央阳泉市委、市政府撰写的《百团大战纪念碑记》和《狮脑山战斗纪略》。碑群前面是大型锻铜圆雕――“奋起的母亲”。3座副碑上镶着6块巨大的锻铜浮雕,生动地反映了百团大战中军民“出击”、“坡路”、“攻坚”、“支前”、“转移”、“胜利”的情景。在百团大战纪念碑建筑群周围,还修筑了供人们游览和休息的狮子阁、钟亭、蘑菇亭,并新植了大片林木,使具有光辉革命历史的狮脑山峰,更加美丽、壮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最后我们在纪念碑前集体留影,使这次治动永远镌刻在我们心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拜谒过百团大战纪念碑,我们沿一段彩虹路前行,来到百团大战纪念馆前。时值金秋,馆前摆放的各色菊花正静静绽放,犹如在无声诉说着先烈们昔日不畏艰难、不惧牺牲的傲然风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步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型锻铜群雕,它以雄浑有力的造型,生动再现了百团大战中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环顾四周,一块红底白字的展板特别醒目,上书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的一段话:“三次革命的经验,尤其是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事实证明了毛主席话千真万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左侧墙还有一块前言展板,上书“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1940年8月20日至1941年1月24日,历时5个多月的百团大战,是全面抗战以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书写了辉煌一页。习总书记指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百团大战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和人民群众所展示的敢于亮剑、不怕牺牲,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英雄壮举,正是伟大抗战精神的生动诠释和集中体现,也是激励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进展厅内,看到不仅陈列着大量历史照片与文字史料,还展示着当年八路军自制的武器以及从日军手中缴获的战利品。据国家文物局2020年9月信息显示,纪念馆现有藏品2200件/套,常设展览1个,累计开展教育活动300次,接待参观群众达22万人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导游小姐的带领下,我们依次参观了馆内阵列的实物与文字介绍。知自1939年入冬以来,日军以铁路、公路为支柱,对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扫荡,并企图割断太行、晋察冀等战略区的联系,推行所谓“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span><b style="font-size:22px;">囚笼政策</b><span style="font-size:22px;">”。八路军总部决定发动交通破击战,重点破袭正太铁路和同蒲路北段,给日本华北方面军以有力打击。因此开始称为正太战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按照八路军总部最初的部署,此次战役参战兵力计划不少于22个团。然而战役打响后,面对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广大指战员与抗日根据地民众同仇敌忾,参与破击战的热情极为高涨,最终参战兵力增至105个团、20余万人,另有大批地方游击队和民兵踊跃投身作战。就这样,原定的正太战役规模不断扩大,进而发展成为闻名中外的百团大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曹操在《苦寒行》中曾写道:“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诗句将攀登太行山的艰险描摹得淋漓尽致。然而,就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毅然在华北两千多千米的战线上对日本侵略者发起大规模破击战。他们奋勇拔除敌人靠近根据地的碉堡与据点,果断炸毁铁路、桥梁和公路,成功使日军的交通线陷入瘫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展览馆内还陈列着不少当年八路军从日军手中缴获的枪支及其他武器。这些武器当年不知被侵略者用来屠戮了多少中国同胞,如今这些武器仍承载着无数冤魂的悲愤与控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些钢刀、钢盔,每一件都沾满了中国人民的鲜血。凝视着这些物品,当年日军的暴行仿佛就在眼前:一群侵略者挥舞着钢刀,扑向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他们狰狞的面孔、猖狂的狞笑在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刀上的鲜血仿佛仍在一滴滴滴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忆起清代李文光《曹仁宪谨荣寿 其三》中的诗句:“太行山下本多贤,岳降钟英岂偶然。干济长垂天下望,勋名不让古人先。” 诗中盛赞太行山下贤才辈出,功勋卓著。但在我看来,即便历史上贤能辈出,也难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他们于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在太行山脉及华北大地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用热血与生命践行使命,这份救亡图存的伟绩与担当,更令人敬仰铭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年日军侵略中国时留下的这些物品,绝非普通的旧物,而是他们践踏我国领土、残害我同胞的铁证,无可辩驳地镌刻着侵略者的滔天罪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展区内一块展板上,清晰列着马家庄村被日军一次性残忍杀害的百姓名单,其中最小的受害者仅有两岁。彼时的村庄,血流成河,惨状令人痛彻心扉。这段浸满血泪的历史,每一位中国人都应永铭于心,绝不能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正是千千万万百姓踊跃支前,或推车运粮,或挑担送物,用肩膀和脚步为前线筑牢后盾。他们的付出功不可没,正是这份军民同心的力量,铸就了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导游小姐姐全程用请晰而洪亮的声音详细为我们讲解了百团大战的历史背景、战斗历程及其深远的历史意义。聆听完介绍,大家无不感慨,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热血换来的,实在来之不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初中历史课本上是这样总结评价百团大战这段历史的:“</span><b style="font-size:22px;">历时三个半月的百团大战共进行1824次战斗,毙伤俘和投诚的日伪军25800多人,攻克敌伪据点2900多个,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公里,车站,桥梁,隧道水塔等建筑260余处,缴获步马枪5400多支,机枪200多挺,各种炮53门,炸毁敌机6架,取得抗战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它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粉碎了它迅速并吞中国的梦想,它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抗战的情绪,提高了我党我军在抗日战争中的声望,有力回击了国民党顽固派诬蔑八路军“游而不击"的无耻谰言,对扭转时局的意义是重大的,在国际上也有很大影响”。</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百团大战纪念馆(碑)建成以来,每年都有很多人来参观拜谒,接受红色革命传统教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午饭后我们又来到阳泉市,城市记忆展馆,这里布展了阳泉市从解放初期一步一步发展至今的全部史实。真如君子健所云:阳泉记忆让“民间”与“时代”融为一体。阳泉,这座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有自己独特的英雄之城、工业之城的历史演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回看每个历节点与时代剖面,阳泉人总是呈现出一种朝气蓬勃的作风:不论是抗日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阳泉人民都甘于拳献和敢为人先,海纳百川、平和包容。因此这城市的记忆,都来自于人的劳作、歌吟、冥想和奔跑、乐呵或忧伤。愿我们心中的城市,在这里留存得更为清晰,丰盈,久远,于代际传递中,成为永远的记忆书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出阳泉记忆展馆,沿途观赏狮脑山风景区的秋景。整座山上苍松翠柏繁茂,风景格外秀丽。时值深秋,各类树叶或黄或红,五彩斑斓的景致惹人沉醉。眼前的风光本应让人舒心惬意。然而,我们的心情却始终难以轻松。漫步在狮脑山的土地上,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当年这里激烈鏖战的场景——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今日人民的幸福生活,在此浴血奋战、前赴后继,献出了宝贵的青春与生命。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英烈的汗水与鲜血;山石上留存的每一处弹痕,都在诉说着战争的惨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份幸福生活来得太过不易,我们定要百倍珍惜,永志不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这段苦难与屈辱交织的历史,我们必须永远铭记于心。让我们传承革命先烈的坚定意志,赓续他们的精神血脉,坚定不移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守护好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最后用一首诗结束这次红色旅游记。</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年烽火燃燕赵,</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万马千军破敌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铁路轰摧无补给,</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碉楼攻克扫倭兵。</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民心同聚山河振,</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劲旅威扬鬼魅惊。</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馆内英风长励志,</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感恩党引享升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