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 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出生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系古典主义时期奥地利年少成名的作曲家,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他的音乐人生可分为三个创作阶段,早期(少年期:1767年前后),中期(1770年 — 1780年),晚期(1781年 — 1791年),这首著名的“G大调第13号小夜曲 k525”创作完成于1787年,是其艺术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四年后的1791年12月5号莫扎英年早逝,享年只有短暂的35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G大调第13小夜曲”又称“G大调弦乐小夜曲”,是莫扎特所有小夜曲中唯一用弦乐器演奏的作品,也是同一部小夜曲作品的两种不同命名方式,均指向莫扎特的作品 K525 ,该编号系莫扎特音乐作品的序列分类方式,由于此种分类太过于纷繁,我们一般的音乐爱好者大可不必去深究和理会。 莫扎特的这首小夜曲在创作之初是弦乐合奏形态,后来在实际演出中慢慢演变成了四重奏形式,随着第五乐章谱稿的丢失,现在的演奏已定型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以快板奏鸣曲式呈现活泼主题,以流畅的节奏伴随短促华丽的八分音符颤音,组成欢乐的旋律,第二乐章为行板抒情旋律,动听如歌的主题温柔恬静,犹如轻舟荡漾,绵绵情思;第三乐章系三拍子小步舞曲,节奏鲜明,旋律流畅,充满青春活力,第四乐章以回旋曲式融合威尼斯民歌元素并频繁转调,这四个乐章兼具抒情段落和舞曲节奏,展现了器乐小夜曲的典型特征,即通过颤音、倚音和滑音等装饰音来增加华丽感,尤其在古典时期更为常见,这首“G大调第13号弦乐小夜曲”是莫扎特所写十三首组曲型小夜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说到“G大调第13小夜曲”,不管业内还是普通音乐爱好者都会提及华丽明快的第四乐章,首先,第四乐章为回旋曲式,由主部、插部与连接部实行交替构成,主部以威尼斯流行曲调为核心旋律,展现明朗欢快的风格,插部通过调性的变化来推动音乐的发展,连接部则是用来实现不同部分的过度和衔接,通过G大调、快板和 3/4 拍的串联,最后的尾声用重复音型象征坚定与信念,用流畅旋律暗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辉煌的音响宣告对命运的超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以及u维也纳与法语的缘由那要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说起,那段时期的古典音乐在奥地利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的首都维也纳及音乐之都萨尔茨堡作为欧洲古典音乐的发源地,曾诞生了莫扎特、贝多芬及海顿·····等许多音乐家,在17世纪末及18世纪欧洲贵族文化领域,法语一直是用作宫廷外交和学术交流的通用语言,特别在法国大革命后,随着社会的变革,维也纳及萨尔茨堡的上层阶级包括艺术家们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更热衷于使用法语,而作为引领潮流的那些音乐家和作曲家们更是借咖啡沙龙和华尔兹舞会频繁用法语来作为音乐人和媒介之间的交流,从而进一部推动和普及了法语作为时尚代言词的地位,并在上层社会及古典(音乐)领域掀起了一场双语并行的音乐文化热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作为莫扎特系列小夜曲中的精品 “G大调第13小夜曲”从18世纪末自今一直被广泛演奏和推广,它的严谨结构和优美旋律是古典音乐里不可或缺的音乐情绪,而作为大众情感的共鸣,包括这首“G大调第13小夜曲”在内的系列小夜曲作品,即保留了“倾诉爱意”(Exprimer sonamour)的原始内核,又通过丝滑的弦乐合奏传递了"音乐的温暖和愉悦" (La chaleur et la joie de la musique),更带来了小夜曲特有的"欢快与明朗"(Joyeuse et ensolellee),特别是它的第四乐章犹似一颗精致的水晶,在严谨的古典音乐结构中折射出作曲家对生命、对艺术的深刻思考,从而印证了贝多芬“音乐艺术从来不是苦难的自白,而是超越苦难的永恒”( L'art musical n'est jamais une confession de la souffance, mais un eternel qui transcende la souffance ) 这句箴言的经典所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注 1:随本篇附上的背景音乐为莫扎特G大调第十三号小夜曲,系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奏版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10月22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流经萨尔茨堡的河流萨尔茨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萨尔茨堡街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萨尔茨堡街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2025年10月22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