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常熟文庙坐落在古城区东南学前街25号,始建于北宋1054—1056年,是宋元明清四朝孔庙,也是南宋年间县学的所在地。后历经多次扩建修缮,到清代形成三轴线格局,长期作为区域教育文化中心,培育众多名相贤臣。清末部分建筑毁于战火,2016年完成复建并举办丙申祭孔大典,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复建后的文庙占地面积12700平方米,由东、中、西三个既相互连贯又相对独立的区域组成。中为文庙,主要有棂星门、戟门、大成殿(两侧有东西庑),是祭祀孔子的场所;西为邑学,主要有泮宫坊、学宫门、礼门、泮池、杏坛、明伦堂、尊经阁,是常熟古代的最高学府;东为言子祠,主要有言祠坊、祠门、仪门、言子专祠、崇圣门、崇圣殿,用以祭祀言子。</p> <p class="ql-block">从西边停车场过来,首先看到的是兴贤坊。经兴贤坊<span style="font-size:18px;">沿学前街东行至</span>言祠坊,这里是文庙的售票处(10元/人)和入口。从祠门进人东路言子祠。</p> 言子祠 <p class="ql-block">常熟言子祠,初名吴公子游祠,为常熟现存最早的官式祠庙建筑,亦为中国唯一设于文庙区域内专祀孔子弟子言偃的独立祠宇,位于江苏省常熟市学前街25号文庙内,为明代建筑遗存。始建于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由知县孙应时任内创建,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知县王爚迁建言子祠于文庙之后,是为将言子祠纳入文庙建筑序列之始。常熟言子祠对儒家文化研究与地域文脉传承具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言子祠现存三进:第一进仪门、第二进言子专祠、第三进崇圣殿,均为明代建筑。</p><p class="ql-block">言子祠元大德年间(1297–1308年),改称吴国公祠。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重建于文庙东侧,弘治十三年(1500年)重修。清康熙年间,圣祖南巡御书“文开吴会”额,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南巡御书“道启东南”额,均曾悬于祠中。同治十一年(1872年),两江总督曾国藩主持再修。2017年起,常熟市投入4800万元实施言子旧宅修缮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2019年9月起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2019年10月16日,常熟言子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6月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祠门,面阔三间硬山顶,砖木结构,圆作抬梁式木构架。门柱楹联:“东南开道脉,今古挹文澜”,这是常熟言氏家族的家风家训的核心理念。对面为言祠坊。</p> <p class="ql-block">进入祠门,便是言子祠的第一进庭院,正面是仪门,西侧是言祠西厢。 </p> <p class="ql-block">常熟县教育言子诸孙记 </p><p class="ql-block">宋嘉熙元年(1237)</p><p class="ql-block">宋端平元年(1234),知县王爚 修言子祠,并延师以教言氏后裔。袁甫撰并书,王遂题额。袁甫,字广微,嘉定七年(1214)进士第一,仕至兵部侍郎,兼吏部尚书。著有《蒙斋集》等。碑左下角有雍正三年(1725),七十一世孙言廉题跋。</p><p class="ql-block">原在邑学戟门西官厅。2008年出 土于言子专祠礼门前。</p> <p class="ql-block">仪门,明代建筑,上有"灵萃勾吴"匾额,意为言子是南方的精英。两边楹联:“里巷弦歌洽,乡邦师道尊”。</p> <p class="ql-block">第一进西厢房内展出言子的功绩图片。门柱楹联:“礼学四方遵教化,炫歌百里喜相传”。</p> <p class="ql-block">言子(前506-前443年), 名偃,字子游,又称叔氏,常熟人。孔子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后世尊其为“南方夫子”。功绩图展示言子一生的主要业绩和贡献。</p> <p class="ql-block">北学孔门</p><p class="ql-block">言偃22岁,辞别妻儿,离开常熟北上寻师,在卫国拜见孔子,成为孔门唯一的南方弟子。次年随孔子到鲁国都城曲阜,刻苦求道,敢于发表独立见解,深得孔子赞赏。名列文学科冠首、孔门十哲。</p> <p class="ql-block">撰写《礼运》</p><p class="ql-block">言偃25岁,侍师参加鲁国公室腊祭,记孔子“礼运” 之教,独得大同、小康之传,其所撰《礼记·礼运》篇, 提出了理想社会敬德保民、礼治、任贤三个政治特征和人 口繁庶、生活富裕、教育发达三个社会目标。</p> <p class="ql-block">弦歌治政</p><p class="ql-block">言偃26岁,出任武城宰。武城“邑民不满千家,地不过百里,无山林保障之美、金玉珍怪之富”,民风粗鄙好武。 言偃以弦歌礼乐治政,政绩卓著,孔子给予高度评价。武城 一跃成为经济富实、文化繁荣、社会安定的鲁国名邑。</p> <p class="ql-block">编辑《论语》</p><p class="ql-block">言偃28岁,孔子卒。29岁起守墓三年内,与学友冉雍 (仲弓)、卜商(子夏)编辑孔子生前言论及事迹,成《论语》一书,为保存儒家文献、传播儒家思想作出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西河论学</p><p class="ql-block">言子39岁至40岁间,曾到魏国西河讲学,与学友卜商在教育理念和方式上展开激烈争论。他提倡“重本轻末”,认为“仁”是教育的根本、人生的根基,而卜商所提倡的教育应从洒埽、应对等细枝末节做起,是舍本逐末、本末颠倒。西河论学,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次争鸣。言偃“重本轻末”思想,强调人格自觉,后来直接演化为孟子的仁义学说,在中国教育史、哲学史上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传道江南</p><p class="ql-block">言偃61岁,遵先师“吾道其南”遗训,返江南故土传道讲学,“从之游者以千计”,直至64岁去世。葬于虞山东岭,与仲雍墓并列。他是儒家思想在江南传播的第一人,是江南文化的宗祖,后世尊为“南方夫子”。康熙帝、乾隆帝赞他“文开吴会”、“道启东南”。</p> <p class="ql-block">穿过仪门,来到第二进的言子专祠。专祠为方三间单檐歇山顶,面阔和进深均约10米,构架为四架梁接前后乳栿四柱八架椽,柱材为金丝楠木。为明成化二十 二年(1486)撤宋元旧构重建,清末又毁于战乱,同治年重修。</p> <p class="ql-block">言子专祠正中供奉的是言子像,画像上方有“南方夫子”的匾额,次间的匾额分别是乾隆南巡题写的“道启东南”和康熙南巡所题的“文开吴会”。侧面梁上横匾:“体圣”和“瞻拜”,柱上楹联:“周季弦歌闻下邑,天南道学起东吴”。</p> <p class="ql-block">言子专祠用于祭祀言子和展示言子功绩,西墙有言子简介、历代封号和言子大事记;北墙的西部是言子家族的名人、言子赞语;东墻上有言子大宗世系图,自言偃那一代开始,到清朝八十二代为止,言氏家族所有的嫡长子的名录。</p> <p class="ql-block">第二进与第三进间的东院墙建有碑廊,这里陈列着修复文庙时发掘出来的21块碑刻。</p> <p class="ql-block">平江府常熟县吴公祠记</p><p class="ql-block">宋庆元三年(1197),县令孙应时 建子游祠于邑学明伦堂东,朱熹撰 记。孙应时(1154-1206)。字季 和,淳熙二年进士,初为黄岩尉,后 知常熟,有惠政。著有《烛湖集》。此石原刻久亡,元刻亦佚。</p><p class="ql-block">此碑为明宣德年间,邑人张洪重书刻石,并按以跋语。现亦残削。</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言如 泗重刻,姚大勋书,亦不存。2008年出土于言子专祠前。</p> <p class="ql-block">重修常熟县学记 </p><p class="ql-block">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 明</p><p class="ql-block">嘉靖三十六、七年间(1557- 1558),巡按御史尚维持重修邑学。 邑人沈应魁撰记,邑人瞿景淳篆额, 邑人陆堂书丹,吴郡吴鼒刻。常熟县 事蒲州冯舜渔、县丞陈元等同立石。 沈应魁,字仲文,嘉靖二十九年 (1550)进士,仕至广西按察佥事。</p><p class="ql-block">碑原在邑学戟门。2008年出土于 言子专祠前。</p> <p class="ql-block">学制复旧重新原案 </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两邑 士绅具详上府,重新学宫。并据批 复,由言如泗率同子贵池令言朝楫督修,言朝栻、言朝标校字,言朝樾书丹。镌刻于廷贵。后附捐资、董理人员姓氏。</p><p class="ql-block">碑原在邑学戟门内。2014年11月出土于大成殿广场。</p> <p class="ql-block">御制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满汉文)</p><p class="ql-block">清雍正三年(1725)</p><p class="ql-block">清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以 青海平定,遂亲制碑文,勒石太学。 天下文庙,尽皆摹刻树立,我邑亦立。</p><p class="ql-block">碑原在邑学戟门内,后佚。2014 年11月重修文庙时,此碑上半部出土于大成殿广场,下半部于2015年4月出土大成门耳房前。</p> <p class="ql-block">顺着碑廊,来到到崇圣门,就是言子祠的第三进了。崇圣门为进入崇圣殿的仪门, 将崇圣殿区域与言子专祠的礼仪空间分隔开来。门内东侧有明嘉靖时期的《常熟县儒学创建启圣公祠记》碑。</p> <p class="ql-block">门上横匾:“崇圣门”,门柱楹联:“文学一科冠夫子,馨香千古訟南人”,出自乾隆皇帝的对联联语,称赞了文科之冠,受千古歌颂的南方人言子。</p> <p class="ql-block">常熟县儒学创建启圣公祠记</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初</p><p class="ql-block">知县徐濙创设崇圣祠,邑人陈察撰记,长洲刘商书并刻。陈察(1471 ~1554),字原习,号虞山,常熟 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南昌推官。正德初,擢南京御史、左佥 都御史,巡按云南。著有《虞山集〉</p><p class="ql-block">碑原在邑学崇圣祠。2014年发现 于文庙旧址。</p> <p class="ql-block">崇圣殿(言子书院)建筑面阔三间14.4米,进深三间14.4米。歇山顶,高12.25米。原为孔庙建筑序列,供奉孔子前四世祖先及孔子父亲叔梁纥、母亲颜征在的地方。现辟为“言子书院”。门额上横匾:“言子书院”,由言子后裔当代著名的常熟籍书法大家言恭达先生篆体书写。</p> 文 庙 <p class="ql-block">结束言子祠的朝圣游览,穿过便门,进入中部的文庙祭祀区域。还是按由南往北的顺序来介绍。</p> <p class="ql-block">中轴线的最南侧便是棂星门,棂星门为六柱五间冲天式牌坊,中间坊额上刻“棂星门”,两边上的坊额分别为“德侔天地”和“道冠古今”。</p><p class="ql-block">棂星门为宋代《营造法式》中乌头门形制,两柱冲天石柱中夹两扇木门,三座门并立,中间连以红色宫墙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比喻孔子是天上下凡星宿在人间施行教化,象征着儒家学派人才济济栋梁辈出。将棂星门置于文庙之前表示以祭天的最高礼仪敬奉孔子。</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内是中路文庙的第一进庭院,迎面是大成门,两侧为东西厢房。庭院中间有香炉和孔子像,旁边有一通碑刻。</p> <p class="ql-block">《重修常熟文庙记》碑,常熟市人民政府2016年6月立。</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戟门)为古建筑中的礼仪之门,因古代官宦人家在门两边放置枪戟仪仗而得名。古时状元更换祭祀服饰后由此门经过,所以又有“过殿”、“仪门”之称。初建于南宋端平三年(1230),明弘治间(1488-1505)重建。此处建筑于1982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门柱楹联:“先知先觉为万古伦常立极,至诚至圣与两间化同流”。整副对联充溢着景仰与赞美之词,此对联原是曲阜孔庙大成门的楹联,为清雍正皇帝所撰。</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东西两的边墙上分别是元大德十一年的《诏书》碑和嘉靖三十七年的《常熟县重修庙学记》碑。</p> <p class="ql-block">常熟县重修庙学记 </p><p class="ql-block">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 </p><p class="ql-block">明嘉靖三十六、七年间(1557- 1558)、巡按御史尚维持主持重修邑 学。邑人瞿景淳撰记,苏州府通判张枚、县丞陈元等同立石、瞿景淳 (1507-1569),字师道,号昆湖, 常熟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以榜眼及第,仕至礼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卒谥文懿、</p><p class="ql-block">碑原在邑学戟门。2008年出土于 言子专祠前。</p> <p class="ql-block">元成宗诏书碑</p><p class="ql-block">元大德十一年(1307)颁(加封大成至圣文宜王诏》。</p><p class="ql-block">元至大三年(1310),奉议大 夫、平江路常熟州知州兼劝农事臣韩居仁书并籖额。平江路常熟州儒学教授,臣唐泳涯同儒生臣姚义方等同立。</p><p class="ql-block">碑位于文庙戟门西首。</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东厢是常熟科举文化馆进士馆,也是文创店。</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西厢是常熟科举文化馆秀才举人馆。</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进来,是中路文庙的第二进庭院了,迎面是大成殿,两侧是东苑和西苑。</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为文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祀孔子的正殿。建筑面阔五间25.8米,进深五间20.4米,重檐歇山顶。殿内供奉有孔子、四配及十二哲画像,殿内悬挂康熙皇帝手书《万世师表 》等九方匾。</p> <p class="ql-block">殿内中间有孔子画像,孔子像上有八角金色藻井,顶部有贴金莲花。柱联为“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为乾隆御题。</p> <p class="ql-block">殿内外柱楹联:“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门者,譬之宫墙”,乾隆御题。</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东西两侧的墙上则是孔门十二哲的画像。孔门十二哲是孔庙祭祀中仅次于“四配”的第二等级,包括闵损(子骞)、冉雍(仲弓)、端木赐(子贡)、仲由(子路)、卜商(子夏)、有若(子若)、冉耕(伯牛)、宰予(子我)、冉求(子有)、言偃(子游)、颛孙师(子张)、朱熹(元晦)十二位儒家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孔门十二哲最初为“十哲”,由唐玄宗于开元八年(720年)选定,依据孔子对弟子的四科评价(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确立。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增补朱熹,乾隆三年(1747年)升有若,最终形成十二哲的固定配祀格局。</p> <p class="ql-block">殿内梁坊上共有九块浅雕金龙边框的横匾,是清康熙到宣统九位皇帝,为各地的孔庙(文庙)所题。“万世师表”康熙御题;“生民未有”雍正御题,“与天地参”乾隆御题,“圣集大成”嘉庆御题;“圣协时中”道光御题,“德齐帱载”咸丰御题,“圣神天纵”同治御题,“斯文在兹”光绪御题,“中和位育”宣统御题。</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孔子像前祭台上设各种祭器,祭台前摆放各种乐器。</p> <p class="ql-block">东苑是状元馆</p><p class="ql-block">状元是中国科举时代经过层层考试而最终成为殿试中选拔出的第一名,是当时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和最高荣誉。历史上常熟共产生八位文武科状元,他们中间既有权掌要职的刚直文臣,也有驰骋疆场的威猛武将及才思飞扬的文人墨客。他们成为常熟宝贵的精神财 富,激励人们攻坚克难,自强不息,挑战自我, 勇于创新,追求卓越,敢于领先。</p> <p class="ql-block">陆器(生卒年不详)</p><p class="ql-block">字祖容,常熟人。居河阳山。唐开成五年(840年)状元。</p><p class="ql-block">周虎(1161-1229)</p><p class="ql-block">字叔子,祖籍临淮,南宋靖康中迁居常熟。南宋庆元二 年(1196年)举武科状元。</p> <p class="ql-block">孙承恩(1620-1659)</p><p class="ql-block">字扶桑,常熟人。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举人,十五 年(1658年)进士第一,为清代苏州府的首位状元。</p><p class="ql-block">归允肃(1642-1689)</p><p class="ql-block">字孝仪,号惺崖,常熟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状元。</p> <p class="ql-block">汪绎(1671-1706)</p><p class="ql-block">字玉轮,号东山,常熟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进士。三十九年(1700年)复补殿试,中状元。</p><p class="ql-block">汪应铨(生卒年不详)</p><p class="ql-block">字杜林,号梅林,常熟人。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状元。</p> <p class="ql-block">翁同龢(1830-1904)</p><p class="ql-block">字声甫,号叔平,又号瓶庐, 晚号松禅。常熟人。清咸丰六年(1856年)状元。</p><p class="ql-block">翁曾源(1834-1887)</p><p class="ql-block">字仲渊,号实斋,常熟人。 清咸丰六年(1856年)由监生恩赐为举人,同治二年(1863 年)被钦赐为状元。</p> <p class="ql-block">西苑原是榜眼探花传胪馆,现作为婚姻登记处。</p> 邑 学 <p class="ql-block">从大成殿西南的便门穿过,进入邑学,便门所对,是明伦堂的东侧。还是按从前往北后的顺序来介绍邑学部分。</p> <p class="ql-block">邑学泮宫坊,与邑学学宫门相对而立,邻近琴川河。始建于宋代,现存建筑为明代所建,单檐歇山顶,是古代学子通过童试成为秀才后参拜孔子的必经之地。其名称源于《论语》中“万仞宫墙”的典故,象征对孔子的尊崇。 </p> <p class="ql-block">坊对面是学宫门,门柱上的对联为“拂水渊源分泗水,虞山教泽接尼山”。门内有《重修常熟县儒学之记》碑一通。现为文庙的出口。</p> <p class="ql-block">重修常熟县儒学之记</p><p class="ql-block">明正统六年(1441)</p><p class="ql-block">明正统元年(1436),知县郭南 重修庙学,至六年(1441),次第以成。时任教谕浚仪赵永言撰记,莆田周哲书丹、天台侯诚篆额,邑人吕顺刊。</p><p class="ql-block">碑原在邑学明伦堂东首。2015年 7月由常熟市砷刻博物馆移交至文 庙。</p> <p class="ql-block">学宫门内是邑学的第一进庭院,迎面是泮池、泮桥,过桥是礼门,东侧围墙有一些石刻,还有便门可通往文庙区域。</p> <p class="ql-block">泮池、泮桥:泮池是古代学宫前的水池、也称“泮水”。跨过泮池意味着科举高中,带有祈福象征。泮池上架的单孔拱桥称为“泮桥”,相传古时科举状元才有资格通过此桥,因此得名“状元桥”。泮池于1982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泮池是古代学宫前的标志性水池,与泮桥共同构成学子入学前的必经之路。泮桥横跨泮池,连接着学子从世俗世界进入学宫的通道,寓意“学海无涯”。</p> <p class="ql-block">泮池东侧墙边的一些石刻,应该是建筑构件的遗存。</p> <p class="ql-block">“常熟学前小学校”的石刻。明末清初文庙曾作为新式学堂使用,1928年在此建学前小学(即后来的常熟市实验小学),一直到2003年才迁出文庙。</p> <p class="ql-block">礼门,面阔三间,内有石碑,包括元圣祖的“宣圣庙禁约”和“地理图”碑等四通。廊柱楹联:“邑子彬彬乐育菁莪,民物熙熙熏沐泰和”, 出自何伟创作的《安居乐业赋》,该赋以常熟为背景,描绘了当地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 </p> <p class="ql-block">元世祖圣旨碑《宣圣庙禁约》</p><p class="ql-block">元中统二年(1261)钦奉圣旨, 系禁止诸官员、使臣、军马等驻扎在宣圣庙内,并不得在庙中审理词讼和聚众宴饮等。</p><p class="ql-block">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钦奉圣 旨,系蠲免秀才一切杂泛差役,允许在籍秀才从事商业活动。</p><p class="ql-block">碑原在邑学戟门右。2015年7月由常熟碑刻馆移交至文庙。</p> <p class="ql-block">地理图 </p><p class="ql-block">明弘治十三年(1500)</p><p class="ql-block">明弘治十三年,知县杨子器重修庙学。工期为弘治十三年正月至七月,并命工镌刻了《天文图》、《地理图》、《冠婚丧祭图》。学宫落成后未几杨子器调任吏部考功主事。杨子器(生卒年不详),字名父,号柳塘,浙江慈溪人。明成化进士,任常熟知县,多德政。</p><p class="ql-block">明正德元年(1506),知县计宗道因前令杨子器所刻此图日就磨灭,命工重镌〈天文图》、《地理图》并题跋。计宗道(1461- 1519),字惟中,马平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来令我邑。居三年,税足而事 集。官至衡州知府。</p><p class="ql-block">碑原在邑学礼门左,一度遗佚。2015年11 月于学官礼门遗址出土,其《地理图》碑阴刻有《冠婚丧祭图》。</p> <p class="ql-block">平江路常熟县重修文庙之记 </p><p class="ql-block">元至元三十年(1293)</p><p class="ql-block">元至元二十九年,邑人杨伯麟捐资修文庙,阎复撰碑并书, 徐琰题额。阎复(1236-1312),字子靖,高唐(今山东聊城)人。以才 干起翰林应奉,终平章政事。著有 《静轩集》。</p><p class="ql-block">碑原在邑学礼门右。2015年11月 出土于明伦堂旧址前。</p> <p class="ql-block">常熟县学三先生遗泽碑 </p><p class="ql-block">明万历元年(1573)</p><p class="ql-block">明正嘉间,吾邑科名极盛,邑人归 功于邑学教谕刘文诏、吕尚古、汪元 臣等三先生之教泽,因于万历元年 (1573)立此《遗泽碑》,海虞赵用贤撰,永年连三元书丹,晋江留震臣立石。赵用贤(1535-1596),字汝师,号定宇,常熟人。隆庆五年 (1571)进士,终吏部侍郎,卒谥文毅。</p><p class="ql-block">碑原在邑学戟门外。2014年11月出 土于大成殿广场。</p> <p class="ql-block">杏坛,重檐攒尖顶,下檐八角,上檐四角。古时,先人把银杏树视为福树,广泛种植于祠堂、庙宇、园林等地,种植于文庙,以取杏坛之意。孔子于杏坛设教,收弟子三千,授六艺之学。自古以为美谈,为士林所称颂,进而又将杏坛作为孔子兴教的象征,列入孔庙的建筑体系之中。</p> <p class="ql-block">杏坛柱联:“鸣琴政擅龚黄誉,学道声高邹鲁风”。为明嘉靖年间的朝廷重臣、常熟籍人士严讷(字敏卿,号养斋)所撰,常熟当地书法家金悠清篆书。</p> <p class="ql-block">杏坛上方“有教无类”匾额,是一成语。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对任何人都给予教育,不分高低贵贱。这一观点是孔子提出的。孔子一生弟子三千,不乏资质平平或是家境贫寒者,但孔子不因学生家境不好,或资质愚钝而放弃教导。认为无论富贵贫贱,无论年龄大小,只要想求学,人人都应拥有学习的权利。</p> <p class="ql-block">明伦堂建筑三开间,悬山顶,是古时读书、讲学、弘道、研究之所 现辟为常熟古代教育展厅。横匾:“明伦堂”及门柱楹联:“师师庶僚,居安宅而立正位;济济多士,由义路而入礼门”,皆为朱熹所题。</p> <p class="ql-block">明伦堂前有两口井,分列东西,为学宫井,分别是明代和宋代的古井。原位于学宫明伦堂前博文、约礼二斋之墀下。明代时上有井亭,至清初井存亭废。今存并列东西两口,均置青石正八角形井栏,古朴异常。西井一侧镌刻“化龙”二个行楷大字,形制具有南宋风格。于1982年与邑学泮池同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后一度遗佚。至2015年8月文庙学宫明伦堂动工重建,在原实验小学教学楼下方出土,两口井得以重见天日。现井向南移十多米重新安置。</p> <p class="ql-block">明伦堂建筑遗址</p><p class="ql-block">明代,于2016年4月发掘出土。</p> <p class="ql-block">尊经阁为两层阁楼式建筑。一层面积约207平方米,四周轩廊,中间设置楼梯通至二楼。二层面积约104平方米,登楼可眺望观景。尊经阁原是贮藏儒家经典、御制诸书及百家子史,供儒家弟子阅读研究的地方。现被辟为传统文化体验互动区。阁前有石碑二通。</p> <p class="ql-block">常熟县儒学新建尊经阁之记 </p><p class="ql-block">明正统十三年(1448) </p><p class="ql-block">明正统六年(1441),县丞陈澄提出郡庠有六经阁,邑庠亦建藏书楼,而邑学宫内太祖所颁《大明律》及成祖《五经四 书大全》俱置庑下,难于保护,特请建楼以藏。郭南采纳其建议,与陈澄率先捐 俸,士民踊跃赞助钱米,建成阁五间和夹室二间,取名“尊经之阁”并立碑。</p><p class="ql-block">邑人吴讷撰记,江阴严雍篆额,庠生张绪书,知县郭南等立石,邑人吕顺镌。</p><p class="ql-block">吴讷(1372-1457),字敏德,常熟人。 永乐中,以医荐至京,仕至南京左副都御 史。</p><p class="ql-block">碑原在邑学尊经阁。2015年7月由常熟市碑刻博物馆移交至文庙。</p> <p class="ql-block">重修常熟县儒学尊经阁记</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七年(1668)</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五年(1666),海防同知 鲁超重修尊经阁。七年(1668),鲁超撰记,程嵋书,沈汝兰立。鲁超, 字文远,会稽人;由拔贡仕至广西安远知府。</p><p class="ql-block">碑原在邑学尊经阁。2015年7月由常熟市碑刻博物馆移交至文庙。</p> <p class="ql-block">游览时间: 2025年10月5日,9:30,50分钟</p><p class="ql-block">摄影:乡间小道</p><p class="ql-block">编辑:乡间小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