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和平年代的美丽中国</p> <p class="ql-block"> 晚清的风,总带着些颓败的凉意。当沙俄的铁蹄觊觎西北,当英国的阴谋暗潮涌动,166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大地,眼看就要从中国版图上黯然剥离。朝堂之上,李鸿章轻描淡写一句“新疆荒僻,不值一提”,恰似一根冰刺,扎进了山河飘摇的晚清肌理。而此时,一位63岁的湖南汉子,正对着满朝文武,拍案而起:“老祖宗留下的领土,一寸也不能丢!”</p> <p class="ql-block">强大的国防才有人民的幸福生活</p> <p class="ql-block"> 他叫左宗棠,湖南湘阴人,骨子里刻着湖南人特有的“蛮劲”与热肠。年少时,他便不困于科举功名的樊笼,别人埋首四书五经求仕途,他却醉心军事地理、经世致用之学,案头堆着的是边疆舆图,心中装着的是“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滚烫理想。38岁那年,太平军围攻长沙,城破在即,左宗棠冒着枪林弹雨,单骑入城。以幕僚之身执掌湖南军务的82天里,他彻夜不眠筹划战局,调兵遣将精准如神,最终硬生生逼退了数倍于己的敌军,让湖南成为清廷对抗太平军的坚实屏障。彼时,世人便知,这位湖南书生,胸中藏着吞吐天地的韬略。</p><p class="ql-block"> 命运的伏笔,在多年前便已埋下。65岁的林则徐刚从新疆流放归来,不顾旅途劳顿,执意召见了38岁的左宗棠。烛火摇曳的书房里,林则徐取出毕生绘制的新疆地图,颤抖着双手托付:“沙俄虎视西北,我已老矣,西定新疆,舍君莫属。”左宗棠望着眼前这位忧国忧民的前辈,双膝跪地,一字一句掷地有声:“定不负公之重托!”这一诺,成了他此后三十年最沉重也最坚定的信仰。</p><p class="ql-block"> 当时,山河破碎的危机再次袭来,左宗棠主动请缨出征。可国库空虚,军费无着,他便以个人名义借高利贷,四处筹措粮饷;深知此行凶险,他便命人打造一口黑漆棺材,随军携带,“不收复新疆,我就死在新疆”。63岁的老人,白发已染鬓角,却腰杆挺直如松,带着这口象征着“以死明志”的棺材,带着欧洲先进的火枪,带着数万湖南子弟兵,踏上了漫漫西征路。</p><p class="ql-block"> 西域的风沙,烈得能磨破皮肉;戈壁的寒夜,冷得能冻裂筋骨。左宗棠制定“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战略,每一步都走得稳扎稳打。他严禁士兵扰民,鼓励军民屯田,在荒凉的西域大地上,播下希望的种子。士兵们见主帅带着棺材出征,那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化作了冲锋陷阵的勇气。一年多的浴血奋战,左宗棠率领大军收复了伊犁以外的全部新疆领土,让西域的天空,重新飘起了大清的龙旗。</p><p class="ql-block"> 可胜利的喜悦尚未散尽,清廷却已与沙俄签下丧权辱国的条约。68岁的左宗棠怒不可遏,再度披挂上阵,屯兵哈密,直面沙俄大军。这一次,那口棺材依旧随军而行,成了士兵们心中最坚固的精神支柱——主帅尚且不惧生死,我辈何惜此身?沙俄见左宗棠大军严阵以待,士气如虹,终于被迫归还伊犁大部分领土。当左宗棠站在林则徐的灵位前,热泪纵横:“公之所托,我已做到!”那一刻,棺木无声,却见证了一位湖南汉子对使命的坚守,对山河的赤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和平年代的美丽乡村</p> <p class="ql-block"> 晚年的左宗棠,拖着病体参与中法战争,力主台湾建省,临终前仍在奏折中疾呼,要守护国家领土完整。他没能拦住清廷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却用一生践行着“中华民族的土地神圣不可侵犯”的誓言。梁启超称他为“500年来第一伟人”,曾国藩赞他为“当今天下第一人”,而他,不过是那位来自湖南的硬骨头汉子,用一生书写了从乡野书生到民族脊梁的传奇。</p><p class="ql-block"> 湖南的朋友,总带着左宗棠般的义气与智慧,他们重诺守信,敢闯敢拼,骨子里藏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这份精神,早已融入湖南人的血脉,也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左公远去,但那口棺木所承载的守土决心,那声“一寸山河一寸金”的呐喊,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p> <p class="ql-block">盛世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快乐。</p> <p class="ql-block"> 身为中国人,我们都该铭记这位湖南汉子的传奇。男儿当学左宗棠,守江山寸土不让;女儿当承这份志,护血脉绵延不息。因为,守土的决心,时刻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信仰,至死不渝。</p> <p class="ql-block">和平时代的美丽城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