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几天,发现有个咬文嚼字交流圈,进去看了看,突然觉得,搞写作的人离不开咬文嚼字,于是就随手写了几句。</p><p class="ql-block">“咬”是形声字,小篆从齒,交声,交也表示牙齿交合之意,隶变后楷书写作“齩”。汉字简化后写作“咬”。《说文·齒部》:“齩,啮骨也。从齒,交声。”(齩,咬嚼骨头,从齿,交声。)咬的本意为上下牙相对用力夹压。如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随便便写了不放松”引申指钳子等夹住或螺丝齿轮等卡住了。如“齿轮咬合”。又引申为念出字音。如“咬字不清”。又引申比喻攀扯或诬陷他人。如“一口咬定”。由牙反复咀嚼引申指对文字进行过分推敲。如成语:“咬文嚼字”。</p><p class="ql-block">“嚼”,是形声字,小篆从口,焦声,隶变后楷书写作“噍”和“嚼”。如今规范化以嚼为正体,嚼的本意为咀嚼,以牙磨碎食物。如成语“味同嚼蜡”。引申指吟赏、玩味。如苏轼诗句“空肠出秀句,吟嚼五味足。”另外,嚼又引申比喻乱说话、胡扯。如“嚼舌根”、“你别咬文嚼字的”。由此可见,“咬文嚼字”带有贬义性质,平常并不怎么招人待见。</p><p class="ql-block">中国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值得咬嚼的东西很多。比如当下流行的“最什么什么的之一”。就很值得咬嚼,你既然是“最”,怎么又来了个“之一”?是十分之一还是百分之一抑或是千分之一?“最……之一”这话说的非常有水平,可以随便说,还让你挑不出来毛病,因为是之一。但仔细推敲,这话有病句之嫌疑,没有之一!</p><p class="ql-block">中国人善于玩文字游戏。古代人行文没有标点符号,可以随便断句。好像是有一个故事,说古代一个富商张某,只有一个女儿,招了一个上门女婿。此外,张某还有一个私生子,小名叫张一非。在当时社会,赘婿和私生子的名分和财产继承权都存在争议,张某临终前,立下了一份遗嘱,上面就写着没有标点的十八个字:“张一非吾子也家产尽归我婿外人不得干涉”。女婿拿到遗嘱后,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断句:“张一非吾子也,家产尽归我婿,外人不得干涉。”这样,女婿名正言顺地继承了全部家产,而将张一非母子赶出家门。</p><p class="ql-block">张一非长大后,得知内情,便拿着这份遗嘱到官府告状,要求继承家产,这个案子正好到了清官张船山那里。张船山仔细研究了遗嘱的文字和情理,认为富商的真实意图并非如此,他做出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判决断句:“张一非,吾子也,家产尽归。我婿外人,不得干涉。”他认为,从文字技巧上,如果富商真想否认张一非的身份,直接写“张一非非吾子”即可,何必用“也”字这样带有判断和强调意味的文言虚词?这种写法更可能是为了关键时刻确认身份。从情理上说,一个父亲怎么会不把家产留给自己的亲生骨肉,而全部给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外人(女婿)呢?女婿的解读违背了基本的人伦常理。</p><p class="ql-block">这份看似模糊不清的遗嘱,可能是富商在家庭压力下,为了保护幼子而设下的一个“文字谜题”,希望日后能遇到明察秋毫的官员来解开。这个故事成了中国古代“片言折狱”的典范,这个故事不仅是一个有有趣的断案故事,更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律思想、人情世故和语言艺术。这个故事也常被用来强调标点符号的重要性。同样一句话,不同的断句可以产生完全相反的意思,这在法律文书和合同契约中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在文章中标点符号也很重要,它能左右句子的意思。如:“你明天过来?”与“你明天过来!”同样一句话,由于标点符号不同,意思就不一样了。前面那个是问你明天过来不过来,后面的则是肯定的让你明天过来。</p><p class="ql-block">再举个例子,大家常说:“做爱做的事”,“交配交的人”。你连着说没什么问题,或者是这样断开说:“做,爱做的事。”“交,配交的人。”也没什么问题。但如果这样断句说:“做爱,做的事。”、“交配,交的人。”哈哈,是不是有点别扭?这些句子的停顿或断句是很有讲究的。</p><p class="ql-block">记得在哪里看到过一则笑话,说的是一个文人到朋友家拜访,赶上下雨,过去文人喜欢弄一些文字游戏,取笑逗乐。主人就开玩笑,写了一个字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个句子由10个汉字组成,通过不同的断句方式,可以表达完全相反的意思。主人的意思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有点赶客人走的意思。这个客人看了一笑,拿过笔来点了几个标点符号,成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意思是:下雨天正是留客的天气,表示应该留。两个人互相大笑。这个故事通常被用作语言趣味教学的例子,体现了汉语因标点位置不同而产生的歧义。</p> <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文化语言艺术丰富多彩,含蓄、寓意。“寓意”这个词,意为寄托或隐含意旨,话不明说,故意将本意藏起来,听者须思索一下靠联想和知识诠释本意,譬如在平常谈话中,打个比方,举个例子,文章中的影射、寓言,文娱活动中的谜语、歇后语等,都带有这种性质。</p><p class="ql-block">人们互相交往,为什么话不明说呢?直来直去不是更痛快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有的可以,有的并不恰当,这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和文明程度。</p><p class="ql-block">《诗·大序》说诗三百篇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是各国的民歌,雅是周王朝王都的歌,颂是庙堂祭祀的乐章,这三种是诗歌的体制。赋是铺叙其事,比是指物譬喻,兴是借物以起兴,是诗歌的三种表现手法,其中的比与兴都是带寓意性的。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p><p class="ql-block">有一个特别的例子,明显说明了寓意的特点。唐代诗人张籍,他有一首《节妇吟》的诗,脍炙人口:</p><p class="ql-block">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p><p class="ql-block">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p><p class="ql-block">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p><p class="ql-block">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p><p class="ql-block">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p><p class="ql-block">诗中表白了一个妇人对爱情的忠贞,说的既委婉又坚决。他深感于对方的情意,婉言谢绝而不伤人;只是“恨不相逢未嫁时”,含着眼泪将礼物退还。千百年来,人们传咏这首诗,无不当作爱情诗歌。其实,作者写这首诗是有寓意的,当时战乱,张籍为拒绝军阀李师道的拉拢而写了这首诗,婉言谢绝,确实又很贴切,却又耐人寻味。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p><p class="ql-block">人们常说:“听话听音,锣鼓听声”,其实这话并不准确,由于汉字是单字、单音、单义,时常会有俗体字和异体字产生。据说现在的简体字和繁体字加在一起,大约有60000个,其中常用字不过10000左右,但读音还不到500个,加上四声也不到2000个。也就是说,60000个字只有500个读音,同音字太多了。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文字的字义和语音似乎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看文章清晰明了,但读起来有的朗朗上口,有的就非常艰涩拗口。有个语言学家为了说明这个关系,编了一个单音故事,题目叫《施氏食狮史》,文曰:</p><p class="ql-block">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p><p class="ql-block">全篇只有“shi”一个音。如果写出来,人人能看懂,也不复杂,但要读起来,不仅读者难读,听者也听不明白讲的是什么了。</p><p class="ql-block">“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能说清楚的道就不叫道了,老子的道德经被咬嚼了几千年,有些也没弄明白。司马迁是古代最有名的历史学大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他也认为《道德经》隐晦难懂:“大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老子韩非列传》。翻译过来是:“太史公(即司马迁)说,老子尊崇道,他讲究虚无,主张以无为来对待事物之间的倚伏变化,所以他的著作语义微妙,难以读懂。”是吧,连历史学家和文学水平这么深厚的司马迁都认为难以读懂,何况其他人。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一种解释是:“天地不仁慈,把万物当畜牲和猪狗。有道的人不仁慈,把百姓当成猪狗。”另一种解释是:“天地无所偏爱,把万物同等对待。有道的人无所偏爱,把百姓一视同仁。”(刍狗是古人求雨时用草扎成的狗)见仁见智。再如:“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个很难懂,“谷神”是个什么神,“玄牝”是个什么东西,众说纷纭,连严复和朱熹都意见不一。其实我们又不是搞学术研究的,不必太在意,真要较真,只要知道“玄牝”是生殖部位就行了。</p><p class="ql-block">还有,方言中的语言忌讳,必须要有所了解,不然会闹笑话。地方方言的忌讳一般是对死亡、生病以及性方面的字眼。比如西安人忌讳直接说人死。万一有人死了,被称为“有闪失”“一差二错”“三长两短”;称小孩死亡为“没成(仅指新生儿)”“折了”“殇了”“撂了”“踢塌了”;称中老年人死亡一般为“走了”“不在了”,称老年人死亡还有“升天咧”“升咧天咧”。</p><p class="ql-block">称生病为“不好”“不舒服”,称小孩生病为“不乖”“变狗”等。</p><p class="ql-block">西安方言把男阴叫做“锤子”属于避讳,“锤”取下垂意义,为了区分,于是,把真正的“锤子”叫成了“锤锤儿”。如果一个妇女说自己“尻子难受”,可能是说月经来潮,其中“尻子”在女性避讳习惯里讳指女阴。“入”字是“肏”(读作ri的方言,俗体作`日’)”的本字。“入”即“日”,为避讳,把日读成“入”,“入了他母亲”“入他妈”是常用骂人的话,无独有偶,在水浒传中那些个好汉骂大街也常用“入娘的”“直娘贼”等词语,很多地方都如此。</p><p class="ql-block">曾经,有一个微小说圈的管理员,就因为不懂地方方言的忌讳,在小说里引用了这么一段话:</p><p class="ql-block">我把党来比母亲。无奈在二流子入党宣誓之后,老书记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小半天,才终于说出“二流子 入了 我的母亲”。</p><p class="ql-block">因此,这个管理员受到几个美友的批评和嘲讽,成了笑柄。一个管理员不懂方言不丢人,丢人的是别人给他提出来了,他仍坚持二流子 入了 他的母亲是正确的,理直气壮地说别人是“文痞”(见附图),这就可笑了。</p><p class="ql-block">用一副对联结尾:</p><p class="ql-block">学生学生问先生,先生先生</p><p class="ql-block">步快步快追马快,马快马快</p><p class="ql-block">什么意思?耐人寻味!</p> <p class="ql-block">西安也有千岛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