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十月第三周的周例会,总是带着一种承前启后的节奏感。窗外秋意正浓,办公室的茶杯里热气袅袅,我们围坐一圈,翻看上周的数据,梳理学生状态,也聊聊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成长。这一周,不只是时间的推进,更像是在为一场静默的冲刺蓄力。</p> <p class="ql-block">创优全日制的教学节奏一如既往地紧凑,但在这份紧张之中,却悄然生长出新的秩序与希望。领峰高考补习学校的日子,像是一锅慢火熬煮的汤,初时翻滚喧嚣,如今渐入醇厚。前几日巡查宿舍,原本杂乱的床铺变得整齐,鞋架上每双鞋都朝向一致,阳台上晾晒的衣物在风里轻轻摆动,像一面面无声的旗帜——那是自律在发芽。孩子们开始懂得,环境的整洁,其实是内心秩序的外化。</p> <p class="ql-block">这周最紧要的事,是帮学生们完成高考报名。系统开放的那一刻,办公室的灯亮到深夜。我们逐个核对信息,反复确认户籍、学籍、照片规格,生怕一个疏漏影响孩子的前程。有个孩子紧张得手心冒汗,我轻轻拍了拍他的肩:“别怕,我们在。”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们不只是补习老师,更像是陪跑者,在他们人生最关键的弯道上,稳稳扶住方向。</p> <p class="ql-block">今天来了三位试听的学生,张校亲自接待。他没有一上来就讲成绩、提分数线,而是先问:“孩子最近睡得好吗?压力大不大?”他说话不疾不徐,像在剥洋葱,一层一层,从情绪到学习状态,再到家庭期待,最后才落到课程安排。我站在一旁听着,心里豁然开朗——招生不是推销,是共情,是把家长的焦虑、孩子的迷茫,一点点接住,再轻轻托起。所谓“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原来是从理解开始的。</p> <p class="ql-block">上周的家长会,至今还在我心里回荡。张校长站在讲台上,声音不高,却字字有力:“只要走进领峰的门,就没有一个孩子可以掉队。”台下的家长有的低头拭泪,有的频频点头。我看着那一张张写满期待的脸,忽然懂了,教育的根基,从来不是冷冰冰的分数,而是爱与信任的双向奔赴。我们以爱为舟,以责任为桨,不是在教书,是在提灯引路,陪他们穿越那段最黑的夜。</p> <p class="ql-block">午休时路过食堂,桌上几盘菜还冒着热气。一盘青椒炒肉色泽鲜亮,旁边小碟里是红油淋过的泡菜,还有一碗清汤,表面浮着几点油花。有人坐在桌边翻书,筷子时不时夹一口菜,神情专注。这画面很寻常,却让我驻足。在这里,连吃饭都像是一场修行——匆匆,却踏实;简单,却有力。我们不是在熬时间,而是在把每一天,过得有重量。</p> <p class="ql-block">新校区的建筑已经封顶,外墙是简洁的网格设计,远远望去,像一本打开的立体书。楼顶的标识牌写着“自助餐 儿童戏水 洗浴”,可在我眼里,那不只是功能分区,更像是一种隐喻:学习之余,也该有放松的角落,有笑声,有水花,有烟火气。教育不该是干涸的河床,而应是活水,既能载舟,也能养鱼。</p> <p class="ql-block">傍晚,我在休息区坐了一会儿。绿植在角落静静生长,灯光柔和,有人在沙发上低声交谈,有人在吧台前端着咖啡翻看资料。一位戴眼镜的女老师笑着说了句什么,引得旁边人轻笑出声。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我们这群人,像是在共同守护一片小小的绿洲。外面的世界喧嚣浮躁,而在这里,我们坚持着一种笨拙却真诚的信念: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认真对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