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渊潭上的鸬鹚之舞

狂飙3号23381190

<p class="ql-block">在北京玉渊潭的八一湖面,一对普通鸬鹚正演绎着属于它们的灵动篇章。清晨的湖面还带着薄雾,它们已在水面上嬉戏打闹。时而相互用喙轻啄对方的羽毛,那是独属于它们的亲昵;时而一同扎入水中,只留下圈圈涟漪,再猛地窜出水面,嘴里可能正衔着刚捕获的小鱼,在湖面上欢快跳跃,水珠顺着黑色的羽毛滑落,在晨光里闪着细碎的光。忽然,它们展开宽大的翅膀,在湖面低空飞翔。黑色的身影掠过平静的水面,带起一阵微风,翅膀上的羽毛在阳光下泛着金属般的光泽。飞了一段距离后,又双双落下,继续在水中追逐、戏水,整个八一湖因它们的存在,多了几分野趣与生机。这对鸬鹚的互动,是玉渊潭自然生态的生动注脚,它们的打闹、亲昵、戏水、跳跃与飞翔,为都市中的人们勾勒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自然画卷。</p> <p class="ql-block">普通鸬(lú)鹚(cí) (英文名:Great Cormorant,学名:Phalacrocorax carbo),是鲣鸟目鸬鹚科鸬鹚属的鸟类。分布最广的鸬鹚,全球可见,繁殖范围从北极到南温带;体型最大,喉部常具白色斑块,无冠羽;在北美西北部大西洋沿岸繁殖,欧洲、亚洲、非洲及大洋洲亦有分布,通常栖息于淡水湖泊、河流及沿海环境。体长80–100厘米,翼展130–160厘米,体重2.6–3.7千克,雄性略大。成鸟通体黑褐带蓝绿光泽,繁殖期头颈具白色丝状饰羽,两股外侧具白色圆形块斑;翼覆羽及肩羽铜绿带黑色边缘;脸颊至喉部有白色短羽缘。非繁殖期白色饰羽脱落,头颈呈暗褐色。亚成鸟下体苍白,腹部白色,随年龄增长逐渐变暗,胸腹部呈斑驳的褐白色。繁殖期于巢址发出低沉粗哑的喉音,雄性声更响亮;包括一连串“咕—咕—咕”“咯—咯—咯”等音节,并伴随威胁、求偶及育雏行为;非繁殖期通常静默,偶尔发出短促“卡克”声。与北美同属的角鸬鹚相比体型更大,颈粗嘴厚,面部黄色裸露皮肤周围具白色羽毛边缘;繁殖期具白色大腿斑及头颈丝状羽,而角鸬鹚具双道黑色丝状羽。亚成鸟下体白色范围通常大于角鸬鹚。</p> <p class="ql-block">水畔鸬鹚的共享时刻,两只鸬鹚立于水畔管道,一只衔鱼递向另一只,黑羽在光影下泛着油亮光泽。它们以喙传递食物,在自然的一隅演绎着生命的协作与温情,每一个动作都是水泽间最鲜活的生态特写。</p> <p class="ql-block">水泽间的鸬鹚竞技,两只普通鸬鹚在水面上演精彩互动,一只凌空、一只立水,喙部相触似在角逐。黑羽在涟漪中张扬,黄喙于光影间交锋,它们以野性的姿态,在这片水域书写着属于自然的活力篇章,每一个动作都是生命竞技的生动注脚。</p> <p class="ql-block">在水域的舞台上,鸬鹚是天生的捕鱼艺术家。它破水而出,喙间擒获猎物,水花如银线飞舞,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自然的野性与生机,将生存的智慧与瞬间的精彩,定格成一幅灵动的生态画卷。</p> <p class="ql-block">在水的世界里,鸬鹚是精准的猎手。它于水波间锁定目标,喙间擒住挣扎的鱼儿,水珠滑落如碎钻闪烁,每一个动作都彰显着自然的野性力量,将生存的博弈与瞬间的精彩,绘成一曲灵动的生命乐章。</p> <p class="ql-block">鸬鹚(俗称鱼鹰)特征:具有黑色的羽毛,长而弯曲的喙,擅长潜水捕鱼。图中它正在水中捕获一条鱼,展现出其出色的捕鱼能力。习性:以鱼类为主要食物,常栖息于水域附近。在一些地区,还被渔民驯化用于辅助捕鱼。文化背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鸬鹚捕鱼是颇具特色的生产生活场景,也常出现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p> <p class="ql-block">鸬鹚的温柔絮语,在水畔的一隅,两只普通鸬鹚以喙相触,似在诉说着专属的情谊。黑羽如墨,在浅灰的水面映衬下,每一处羽纹都藏着自然的诗意,每一次亲昵都道尽生命的温情,它们是水泽间最动人的精灵,把平凡的瞬间酿成了浪漫的剪影。</p> <p class="ql-block">水泽上的飞影与凝望,一只鸬鹚展翅掠过水面,黑翼如墨在涟漪间划出灵动的弧;另一只于水中凝望,似在等候伙伴的归来。它们以飞与驻的姿态,在这片水域谱写着属于自然的灵动交响,每一次振翅都是自由的宣言,每一次凝望都是生命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水泽上的鸬鹚对话,两只鸬鹚在水面张开黄喙,似在进行一场生动的交流。黑羽沾水,涟漪轻泛,它们以尖锐的喙部相抵,将水畔的静谧打破,在自然的舞台上演绎着野性的互动,每一个神态都是生命张力的鲜活呈现。</p> <p class="ql-block">水畔的黑羽舞者,一只鸬鹚于水面之上展翼俯冲,黑羽在光影里如墨砚泼洒,每一片羽翼的舒展都是对水泽的拥抱。它似是自然的舞者,以灵动的姿态在波痕间定格瞬间,将野性的活力与水畔的温柔,揉成一幅跃动的生态诗画。</p> <p class="ql-block">水畔鸬鹚的活力对决,两只鸬鹚在水面上演动感一幕,一只跃起展翅,一只昂首呼应,水花飞溅间,黑羽与涟漪共舞。它们以野性的姿态,在水泽之上迸发生命活力,每一次腾跃都是自然竞技的精彩瞬间。</p> <p class="ql-block">绿波上的鸬鹚竞飞,两只鸬鹚在碧水中并肩掠行,黑翼划破涟漪,水花随翅尖飞溅。它们似是自然的竞速者,以同步的姿态在水泽间挥洒活力,每一次振翅都是对自由的追逐,每一道水痕都是生命共舞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绿波上的鸬鹚双飞,两只鸬鹚在碧绿水间并肩低飞,黑翼划破涟漪,似在进行一场默契的巡游。它们以同步的姿态,在自然的怀抱里书写灵动,每一次振翅都是对自由的追逐,每一道水痕都是生命共舞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水间鸬鹚群的悠然巡游,四只鸬鹚在波光里并肩游弋,黑羽泛着金属光泽,黄喙在涟漪间整齐昂起。它们似是自然的小队,在水泽之上共享悠然时光,每一道水波都是它们巡游的轨迹,每一次同框都是生命群像的和谐注脚。</p> <p class="ql-block">广泛栖息于河流、湖泊、水库及近海,尤喜浅水域;潜水捕食底栖或集群鱼类,潜水深度可达35米,通常小于10米;日间觅食时间短暂,常单独或小群活动,欧洲种群可形成数千只大群。飞行时颈部呈“S”形,翼拍快速,偶尔短滑翔;停栖时喜立于礁石、桩木、航标等高处,常展翅晾晒。一夫一妻,繁殖期因纬度而异:北美东北部始于4月下旬,西欧可早至1月。巢建于崖壁、礁石、树上或灌木,由海藻、枯枝筑成,直径约50厘米、高20厘米。每巢产3–5枚淡蓝绿卵,孵化期28–31天,双亲轮流抱卵;雏鸟晚成,50–56天离巢,再依赖亲鸟2–3个月。通常一年一窝,若首窝失败可补巢一次。繁殖区:北美西北部大西洋沿岸(从缅因至格陵兰)、冰岛、挪威、英吉利群岛至法国西北部;欧洲内陆经中亚至俄罗斯远东、印度、中国;非洲沿岸及内陆;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太平洋岛屿。非繁殖期:欧洲南部、地中海、非洲、东南亚及日本越冬,部分北种群短距离南移。IUCN: LC(无危)。全球种群约140–290万只,曾受迫害数量下降,20世纪后期起受保护及减少直接捕杀后普遍回升;在欧洲内陆与渔业冲突显著,部分地区实施控制。</p> <p class="ql-block">摄影/编辑:狂飙3号</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3381190</p><p class="ql-block">拍摄地址:北京玉渊潭</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51018</p><p class="ql-block">谢谢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