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乡村教学往事

记忆🇨🇳

1982年夏天,一辆“大金鹿”自行车,一个简单的行李卷,载着我驶向教育生涯的起点——桓台县原周家镇(现果里镇)孔家小学。25里颠簸的土路,连接的,是我生命中最为厚重的九年。<br><br>报到那天,村党支部书记孔令茂同志亲自从镇教育组把我接到了学校。学校不大,只有两排教室,前后两个院子。抵达时正值午饭时分,老师们热情地招呼着我,忙前忙后地准备饭菜——这第一顿饭带来的温暖,我至今记忆犹新。<br><br>吃饭时,校领导孔祥江特意安排我和村书记坐正位。我连连推辞:“不行,我还年轻,坐这里不妥!”他们却执意如此:“今天你是客人,必须坐这里。”几番推让,最后是孔校长和书记坐了正位,我坐在对面。这份朴实的尊重与热情,让我这个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倍感温暖。<br><br>饭后,书记和校长向我介绍了学校的情况,谈了些教学的话题。下午放学后,孔校长又邀我去他家吃晚饭。我不好意思,校长却说:“家里都准备好了,去吧。”见他如此诚恳,我也不好再推辞。至今想起,心里仍是暖暖的。 至今我还记得与我共事的校领导和老师们:校长孔祥江,老师有孔翠莲、孔春英、孔春云、李可红、成玉华、孔文远、毕德美:即便过去了这么多年,我们在一起共事的点滴仍不时在眼前闪现。那时,大家工作上友好共事,教学上相互支持,生活上互相关照,共同营造了那段和谐融洽的岁月。<br><br>作为学校里为数不多且离家最远的公办教师,80年代,我们大多以校为家。第二天中午放学后,当本地的老师和学生都回家吃饭,空荡荡的校园里只剩下我一个人的脚步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感袭来,我靠在教室的门框上,泪水不争气地滑落……<br><br>在博兴师范上学时,我们都在学生餐厅吃饭,我曾憧憬毕业后能被分配到有食堂的学校。而这里,一切都要自己动手。现实面前,我唯有尽快学会适应。<br><br>我刚到这所小学时,农村还是集体经济模式;1983年底,便实行了分田到户责任制。那时村里条件有限,没有卖馒头的,也没有卖菜的,只有一家小铺卖些日常用品。<br><br>学校东边有口老井,全村人做饭、洗衣都来这儿打水。每到炊烟袅袅的饭点,空气中弥漫的家常菜香,只能让我这个异乡人在井边,就着这香气默默“饱餐”一顿对家的思念。<br><br>为解决吃饭问题,学校在偏房里用砖盘了个土炉子,从张店区傅家煤矿拉来煤。我从家里带来面粉,起初只会加水搅成面疙瘩(方言称骨扎),或是下点面条凑合。那些煤不好烧,火苗不旺,一顿早饭有时要做到八九点。几年间,日复一日,我竟也慢慢学会了蒸馒头、包包子、蒸花卷、擀面条。 教学中,我始终潜心践行教书育人的准则,虚心向老教师请教,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当时,农村小学教学管理规范有序,这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在第一次考试中,我教授的四、五年级学生成绩优异,一举拿下全学区第一,受到了学区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此后多次考试也稳居全镇前三,赢得了领导、家长和学生的信任,年年被评为优秀教师和班主任。<br><br>学校实行复式教学,四、五年级同在一个教室。我从实际出发,先给四年级布置预习或练习,然后给五年级讲授新课;讲完后给五年级布置巩固作业,再回过头来指导四年级。一节课就这样在两个年级间巧妙切换两三次。<br><br>那几年,我真正以校为家,有时一个月也不回家一趟。吃住在学校,夜里遇上限电,就点起蜡烛备课、批改作业。我的青春,便在这日复一日的琅琅书声与袅袅炊烟中,悄然沉淀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基石。<br><br>我和村领导、老师、村民、学生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常利用周末、晚上走访家长,拉拉家常,了解学生情况。村领导信任我,村民支持我,每逢年后开学,总有家长请我去家里做客;开学第一天,村书记必定邀我上他家坐坐。冬天,他让人推来一小车白菜;苹果熟了,又捎来一筐新鲜果子。<br><br>学校位于村中央,每次我从老家返回,推车经过村中那条不长的大街时,总有人“张老师长、张老师短”地热情招呼我。出于礼貌,我也总是从村头就下车,推着自行车一路走到学校,与他们闲话家常。 九年里,镇教委几次想调我去中学任教,都被学校婉留,我也无怨无悔。我深知,这段乡村教学的历练,已为我日后的教育生涯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石。<br><br>1991年8月,因工作需要,我离开了与我朝夕相伴的孔家小学,先后到闫高小学、西果里小学、前鲁小学、东果里小学任教,后又调至果里中学。无论在哪所学校、从事什么学科教学,我都始终勤恳工作,不忘初心。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更爱那些活泼可爱的学生。生命中有过这样一份职业,我深感自豪。<br><br>如今已退休五年,学生们打篮球、跳皮筋、打乒乓的欢快场景,仍时常入梦。转眼四十多年过去,小村的一切,依旧如一部暖黄色的老电影,在眼前缓缓放映。<br><br>我常常想,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依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那里,选择做一名为孩子点亮心灯的人。因为我留恋的,不只是一段往事,更是我那整整九年,闪闪发光的青春。(图片来自网络)<br><br> 作者简介:张全传,男,淄博市桓台县果里镇人,大学文化,中学高级教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