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王国寻古 ——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新探之二 (1)

美友51214237

<p class="ql-block">  □版纳金华(国防战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澜沧江两岸地肥水美的膏腴之地,除保留了北回归线上一片仅存的绿洲,还孕育出一个神奇的普洱茶王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翻开普洱茶厚重的历史,西双版纳,曾经的宣慰使司,一个始终与中原王朝休戚与共的国中之国,一个被傣泐民族称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好吃好在的乐土</span>——勐泐,与名震遐迩的茶叶王国,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割裂的联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是在今天,生产贡茶,出口普洱茶的江东江西的十二座古茶山,依然是普洱茶王国中最耀眼夺目的十二颗璀璨明珠,<span style="font-size:18px;">仍然是满山茶树满山绿,村村寨寨茶飘香,那些与森林中高大乔木共同成长的老茶树,在高高的树冠之上,仍然吐露着翡翠般的嫩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双版纳的十三个民族,共同开发了美丽的西双版纳,培植了享誉世界的普洱茶王国。在这些民族中,除了汉族、傣族有文字以外,其他民族都没有文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双版纳的傣族、布朗族、哈尼族、拉祜族、基诺族死后火化葬于龙林,或者直接用大树凿一棺木埋于龙林,但都不起坟,没有坟也就没有墓志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么,民族的历史写在什么地方?就写在树叶上。这种神奇的树叶叫贝叶,这种棕榈科树叶纤维密度大,韧性好,经过蒸煮晾晒之后,可以用特制铁笔在上面书写。傣族、布朗族以及后来进入的哈尼、拉祜、基诺、瑶、苗等民族的历史都写在贝叶上,整个西双版纳古代的历史就写在上面,古六大茶山的历史也写在上面。</p> <p class="ql-block">  受大自然的爱恋与衷情,西双版纳大片翡翠般的热带雨林中,孕育出一个神奇的普洱茶王国。这个王国有十二座古茶山,分别为江东六大茶山江西六大茶山,也叫江内六大茶山也叫江外六大茶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早在汉代,西双版纳的茶就通过茶马古道进入了中原和西藏。茶马古道在时间和空间上规模宏大,它是亚洲大陆上庞大的以茶叶为纽带的古道网络。随着以茶叶作为载体的商贸日趋发达,宋、元、明、清各朝大大强化了这条道路,由此形成了亚洲大陆最为庞大,最富有传奇的商业文化通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条路穿密林,跃江河。通向中国的西南的极边之地,西双版纳密林中神奇的普洱茶王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双版纳的茶叶作为与丝绸、瓷器媲美的外贸交易和文化交流产品,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西双版纳的古六大茶山在清末以前,一直是云南重要的茶叶产地之一。据清乾隆《东华录》和西双版纳《泐史》记载,1763年,古六大茶山的茶就开始经中南半岛转香港销往世界各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说,距今2000年以前,古六大茶山已经被海内外关注,世界的目光,开始投向普洱茶王国的所在地——西双版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么,一棵普通的植物,一片简单的树叶,它又如何逐渐变成了通向祖先之魂的载体,由祭品变成药品、贡品、饮品和商品?千百年来,西双版纳茶又为何被叫作普洱茶呢?勐泐王国(今西双版纳)与古六大茶山又有什么联系呢?</p> <p class="ql-block">  原州政协副主席征鹏,一直潜心研究傣族文化,也喜欢西双版纳茶文化,在他主持编写的《西双版纳概况》中介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上世纪60年代考古成果证明,在新石器时代,澜沧江中下游地区就生活着“披发纹身”的“瓯越之民”,他们是傣族先民“百越”民族的一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北朝时期,这里的十二个傣族部落“泐西双邦”,奉中原皇帝为“天王”,<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元8—10世纪,</span>接受中原王朝的封赏。属唐代地方政权“南诏”银生节度使管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傣历522年(公元1160年)帕雅真建立景陇金殿国,奉中原王朝为“公主”,归南宋地方政权“大理”管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王国控制着澜沧江中下游的广袤土地,如同这个王国共有十二个版纳(每个版纳为一个行政区)一样,这片土地上共有十二座古茶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闭上眼睛,让思绪回到古代的西双版纳,回望800多年以前,那些淹没在莽莽雨林之中、如同梦境一般一闪而过的由部落联盟组成的“国家”,“产里”“掸国”“金齿国”“茫蛮国”“勐泐王国”“景陇金殿国”,再到元代的“车里路”“车里军民总管府”,明代和清代的“车里军民宣慰使司,担任车里宣慰使的傣族“召片领”(领主),都把茶作为向皇帝进贡、缴纳皇粮国税的重要经济来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朝雍正年间改土归流中,清政府将“车里宣慰司”统辖的十二个版纳中的江东六版纳,划归流官政府普洱府管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澜沧江东岸六版纳被划入普洱府后,那里的古六大茶山出产的茶叶,在随后的百余年里,被称作了普洱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普洱茶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古六大茶山始于东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清代末期,古六大茶山从“名重天下”逐步变成“山林间愈发显得寂静冷清,草木葱茏却无人问津,一片荒凉疏离之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朝雍正年间那场改土归流,包括江东古六大茶山在内的江东六版纳被划归普洱府。清代的许多史籍提到“普洱茶产自六大茶山”,指的就是今西双版纳州澜沧江东岸的勐腊县及景洪市境内的倚邦、易武、莽枝、革登、蛮砖、攸乐六座茶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就在那个时候,大量的汉人开始进入西双版纳,中原文化也开始在勐泐王国生根发芽,因为茶叶属于支撑财政税收的重要物资,一度由思茅官办总茶店“统购统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么西双版纳产的茶为什么不叫“勐泐茶”也不叫“十二版纳茶”而叫“普洱茶”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普洱茶的名称演变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初唐称“步日茶”,后演变为“银生茶”;明代1573年(万历年间)正式定名为“普茶”;1729年普洱府设立,普洱成为茶叶集散地,名称逐渐固定为“普洱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尽管在此之前,由于行政区划的变更,人们曾一度把古六大茶山的茶叫“普洱茶”,但写入史籍的只是凤毛麟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了朝贡贸易,普洱茶在清代才有如此盛名,才会有较多的笔墨记录在案。清道光年间阮福在《普洱茶记》中说:“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滇海虞衡志》(清中期)明确记载“普洱茶”名称。可见普洱府让“普洱茶”成为皇室贡品,才有了普洱茶的辉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叫什么名字不重要,只要大家清楚,这些茶大多数产在西双版纳的古六大茶山就行。但遗憾的是,“普洱茶”这个地理标识让西双版纳被误会了200多年,人们到西双版纳只是体验一把异国风情,并不知道西双版纳产茶、加工茶,还销售茶。</p> <p class="ql-block">  清代这些史书都强调普洱茶产自“思茅六山”,这个观点误导了部分喜欢普洱茶,又不太了解普洱茶的“爱茶人士”,他们都以为书中所说的“思茅六山”在普洱,就在西双版纳的各大景区游玩一圈后,又急匆匆赶回普洱去买“普洱茶”,尽管历史上的普洱府与西双版纳江东古六大茶山有着何种割不断的渊源,但我们在探寻普洱茶历史的时候,必须把勐泐王国与其治下的古茶山和普洱茶关联起来研究,普洱茶的历史才会完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行走在古茶村的大街小巷,在古茶林的小径上漫步,翻阅着古六大茶山的史料,我眼前出现了西双版纳古代先民濮人、握牛人发现茶树神奇妙用,傣泐(傣族)、勃朗(布朗族)、窝尼(哈尼)用腊泊(茶叶)和外族换骡马,勐泐王国与改土归流后的普洱府又怎样共同把古六大茶山的普洱茶推向一个新的历史巅峰的种种景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关于傣族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政权——景陇金殿国的形成,贝叶记录的历史中可以发现,古代的西双版纳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权,它由若干个不同的部落联盟组成,最大的部落联盟是傣族建立的“泐西双邦”。那些部族联盟之间,为了掠夺土地、人口和财富,经常爆发战争,令人民苦不堪言,纷纷逃离故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虽然当时的西双版纳已经属于中原王朝的地盘,虽然朝廷也曾派精兵铁骑前往这些地方平息暴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殊不知,王朝的部队在干燥凉爽的北方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到了气候湿热、形如迷宫的热带雨林,“路途遥遥、瘴疠横行、俗不晓文明、土人难克”,只好铩羽而归。也许,是他们还没有发现茶叶解暑、除疾的神奇功效,反正他们败给了那些嘴里嚼着茶叶的土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后还是镇边大臣出了一个锦囊妙计:“以夷制夷”,皇帝也觉得这个方式靠谱,遂任命镇边大臣推荐的傣族首领叭龙真罕(叭雅真)为大将军,让他平定地方叛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刀国栋先生在其著述的《傣泐》一书中介绍,叭龙真罕(叭雅真)原来是称“泐西双邦”勐景真的头领,他是一位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屡建奇功的傣族头领,“叭龙”为大头领之意,“真”有武艺高强之说,“罕”则代表勇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接到中原王朝征讨叛乱部落的命令,叭龙真罕(叭雅真,先派人到各个部落开展心战宣传,大意是:“叭龙真罕(叭雅真)得到中原王朝的任命,准备带万头战象、万匹战马、万名精兵征讨动乱之地,识趣的赶快归降,胆敢负隅顽抗者,格杀勿论。”然后还在澜沧江畔搞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出征誓师大会”,以壮军威,以安民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些动乱地区的部落首领,看叭龙真罕(叭雅真)带万象、万马、万精兵杀来(其实只有2000兵马,只是马队、象队的尾巴上拴了树枝,远远望去似千军万马奔腾而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叭龙真罕(叭雅真)在平乱过程中采取恩威并施的办法,归降者奖给200头水牛,200匹马和金银、牲畜若干,还会被任命为小头领。凡继续以武力对抗者,轻者降职罚款,留其性命,重者严惩不贷,砍头示众。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叭龙真罕(叭雅真)便征服了所有动乱地区。</p> <p class="ql-block">  叭龙真罕(叭雅真)获胜的消息传到京城,王朝上下喜出望外,镇边大臣趁机上奏王朝皇帝说:“边疆安宁稳固需用叭真之勇谋之人,望圣上委予重任以安南土。”中原王朝皇帝倒也不小气,就说:“好吧,这安边稳土,也是大事,就委他为这个地方的军民总管,批准他成立一个景陇金殿国,赐予虎头金印。”傣历542年(公元1180年),景陇金殿国正式成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景陇金殿国共有101个勐,由12个城邑(景陇、景迈、景千、景海、景羌、景瓦、景香、景董、景洛、景邦、景尖、景栋)管辖,景陇(景洪)是景陇金殿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佛一先生《泐史》中记载,“叭真有嫔妃一万二千人……有人民八百四十四万人,白象九千条,马九万四千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王国还在景陇(景洪)坝子南部,澜沧江西岸的景帕钪山(石鸣山)上建了一座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的大金殿作为王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至13世纪,元朝皇帝听说在遥远的南方有一个“八百媳妇国”,两次发兵征讨,到了西双版纳,以为这个风光如画、物产富庶、美女如云,还盛产能使人延年益寿的仙草茶的富美之地便是“八百媳妇国”,遂将其纳入元朝版图,在勐泐王国设置彻里军民总管府,府尹官从二品,代理中央行使对边疆的管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5世纪,明朝车里军民总管府变更为车里军民宣慰司,在中央王朝官阶中,尽管总管是从二品(据《元史》卷九十一《百官记》),宣慰司从三品,但是在实行土司制度的边地,他就是"土皇帝"了,称作"召片领"(广大土地的主人),或"召法"(天王),乃西双版纳至高无上的统治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元史类编》中也可见一斑:"宣慰司所用多金银车渠琉璃,其属亦间用金银。‘出巡’所乘以马,而以象为贵,籍以重烟,悬以铜铃,后置象奴一人,铜帽华裳,执长钩制象,竟招摇过市。其相见以合掌为敬。虽贵为召孟(即官属尊者),见宣慰莫敢仰视"。是够威风的。这种排场,一直保持到20世纪50年代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国家和平安宁,百姓安居乐业,傣族地区一种古老的经济活动——赶街,在景陇金殿国时代便应运而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景陇金殿国的街子规模不等,街期也不尽相同。景洪的宣慰街每五天赶三次街集,人们在澜沧江边的大草坪上赛马、踢球、交换商品,属于当时西双版纳最热闹的“草皮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逢街期,大雾还在笼罩澜沧江两岸的时候,包括古六大茶山茶农在内的百姓背着茶叶、赶着牛羊、肥猪等自家富余之物,到街上卖钱。他们的身影在浓浓的雾幕中,但很远就能听到他们欢快的谈笑声,其中还夹杂着猪羊和鸡鸭的叫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来自西藏、中甸、丽江的藏族、纳西族,大理的白族也到这里用骡马交换古六大茶山的茶叶。这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茶叶交易市场。史书记载的,“茶马互市源于唐宋”与景陇金殿国存在的时代相吻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元代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金齿百夷"(即傣族)条说:"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互和贾易。"在傣族集市上以有易无,茶为主要商品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数百年前的车里宣慰司是西双版纳的最高统治机构。它管理着如今西双版纳州全境、普洱市的思茅、六顺、整董,以及老挝的勐乌、乌德等地,这些地方除了是物盛粮丰的富庶之地外,还有能生长绿色金子的茶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好酒不怕巷子深,好茶不怕路途遥。车里宣慰上贡的六山茶,让远在北京的皇帝也嗅到了普洱茶王国——古六大茶山的味道。从明朝开始,中央王朝开始以“改土归流”的方式,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从军事控制到政治、经济、文化的控制,一场疾风暴雨般的改革,终于在清乾隆年间波及到遥远的傣王朝——勐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这个时候,普洱茶王国迎来了它的鼎盛时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