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踏秋】之《秋访那拉提》

东方亮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东方亮</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8640425</p><p class="ql-block">序号:148</p><p class="ql-block">探秘景点:新疆那拉提草原</p> <p class="ql-block">  2025年九月中下旬,时值金秋,也是访问新疆最好的时节。9月24日,已经是我和同学新疆之旅的第九天。</p><p class="ql-block"> 北京时间的下午两点钟左右,我们从独库公路上下来,去往那拉提草原。第一波迎接我们的就是当地牧民的羊群和马群!膘肥体壮的羊儿和马儿在我们的车前撒着欢儿,牧羊人紧赶慢赶,它们就是不让路。本来我们的司机师傅是头车,师傅开车很稳,目的是等后边的三辆车跟上,等来等去,结果我们是最后的一辆了,前边先到的三辆车的同行伙伴已经在等我们一起用午餐了。师傅虽然急,奈何畜群挡在车前的马路上,急也急不得,于是师傅按下车窗,一边开车一边吆喝着,帮牧民(这么富裕,应该叫"巴依老爷"了)驱赶畜群让路。😁</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午餐后,我们换乘景区大巴车前往那拉提草原。那拉提草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新源县境内,地处天山腹地,伊犁河谷的东端。这里全年降水量丰沛,各种植被和野生动物资源都非常丰富,因其多姿多彩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而收获“天山绿岛”和“五彩草原”的美称。</p><p class="ql-block"> 坐在景区大巴车上,透过车窗,远远就能看见成群的马儿在低着头悠闲地吃草。还有不远处游牧民族转场安置的毡房。此时正值那拉提草原的仲秋,远处绵延的山峰、森林和草地都已退去夏的葱绿和热烈,灰褐、老绿和土黄拼接的色掉唱了主角,尽显西域草原秋的旷远,宁静和温和,偶尔也夹杂着那么一点点落寞和荒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行人在此下车游玩,近距离感受草原的旷远和安宁。秋日的那拉提草原,微风和煦,阳光温柔,暖习习的空气包裹着周围的世界,游人沐浴其中,瞬间便感受到了心灵的安定和宁静。</p><p class="ql-block"> 我和同学朋友陶醉在这一大片的旷野里。此刻,没有钟表的催促,只有耳畔轻柔地拂过去的微风,还有远处慢悠悠低头吃草的马群。原来,快乐可以这么简单,简单到只需一片宁静的旷远和一缕可以带来温暖的阳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向前走着,眼前这里出现的场景就是乌孙古国的遗址了。那拉提草原秋的旷远和些许荒凉凸显了乌孙古迹的年代感和历史的厚重感。</p><p class="ql-block"> 位于新疆伊犁河谷的那拉提草原,是古代乌孙国的重要历史遗存地。据史书记载,乌孙古国存在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的200多座古墓群以及众多的草原石人和疑似乌孙王猎骄靡的陵墓等,都佐证了乌孙古国作为西域最大王国的兴衰。仔细观察,这里的每一根图腾柱上雕琢的图腾都不一样,体现了哈萨克族的文化底蕴和源流。</p> <p class="ql-block">  那拉提的草原石人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新疆广袤草原上的一大历史人文景观。它与墓地有关,或随葬于墓中,或守护于墓前。</p><p class="ql-block"> 这些石人都面向东方,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古人认为东方是可以唤起生命意识和力量的地方。这里展现的石人,左边是男士,留着浓胡须,一手执酒杯,一手握马刀,象征着草原男性的勇猛和豪放;右边是女士,手里拿着羊毛线的纺锤,象征着草原女性的勤劳和善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远古时期草原游牧民族的文化和信仰以及乌苏古国的强盛。</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走,进入乌孙王国的王权所在地。这里还原了乌孙古国王权场所的旧貌。包括毡房、马厩、祭祀台等,突出了游牧民族的迁徙性与适应性。其中国王大帐内部高大宽敞,庄严肃穆,宏伟壮观,是乌孙国王邀请群臣共议国事及宴请贵客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王帐里还还原了细君公主和乌孙老国王猎骄靡休息和更衣的地方。说起乌孙古国,就不得不说到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和亲的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 汉朝时期,乌孙国是西域三十六国中最强大的游牧部落,部落主要以能骑善射的哈萨克族人为主。他们原居河西走廊,后迁至伊犁河谷建立政权,史称乌孙国。西汉时期,匈奴越来越强大,不断地进犯西域。汉武帝为巩固边疆,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乌孙国抗击匈奴,为获取乌孙国的诚意,汉武帝派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远嫁乌孙,促成汉朝与西域的联盟,不止有效地联合乌孙国巩固了边疆地区的稳定,而且还奠定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基础。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细君公主16岁时嫁入乌孙,随行携带汉朝工匠,服饰及礼制,在乌孙建造汉式宫室,将中原建筑、礼仪文化引入乌孙,使得乌孙文明得以长足发展。作为王族女子,细君公主有着丰富的文化修养,她创作的《悲秋歌》,至今还在新疆地区广为传颂。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边塞诗。全诗内容为:</p><p class="ql-block">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p><p class="ql-block">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p><p class="ql-block">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深切地反应了细君公主思念家乡的怀情,很快就传到了汉武帝耳朵里,他对细君公主充满怜爱,于是派另一位公主,史称解忧公主远赴西域,慰问并探望细君公主。</p><p class="ql-block"> 虽然<span style="font-size:18px;">语言不通,习俗差异: 如被迫接受乌孙国的“收继婚”</span>制,就是在老国王猎骄靡去世后嫁给其孙军须靡。细君公主依然努力不负使命。她通过赏赐财物、结交贵族,巩固汉乌军事同盟,为后续解忧公主延续和亲铺路,大大地削弱了匈奴在西域的影响力。为汉朝巩固边疆稳定边疆建设边疆发展边疆做出了杰出贡献,史上评价她“一人可抵十万兵”。</p><p class="ql-block"> 21岁时,细君公主为军须靡诞下一女后离世,此女名曰少夫,成为汉乌血统的先锋,也为后来的汉乌联姻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细君公主作为西汉时期第一位和亲公主,也是被载入史册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和亲公主。两千多年前,这位扬州的王族女孩远嫁乌孙,虽在那里只生活了五年就殒命他乡,却最终不辱使命,终是开启了两地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新篇章。</p><p class="ql-block"> 细君公主的贡献本质上就是以个人命运换取边疆的长治久安,为汉朝经略西域开辟了关键路径,成为西汉与乌孙建立军事联盟的重要政治纽带。下边几幅图,非常形象地描绘出汉朝时期,汉文化对西域地区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今秋又重阳,当我踏在松软的金黄色落叶上,漫无目的地极目远眺时,耳畔不禁又想起了细君公主的那首《悲秋歌》,体会她的“愿为黄鹄兮归故乡”的忧伤心情。此时此刻,一股愁绪油然而生: 我们尚且为“遍插茱萸少一人”而感伤,更何况一个为了国家大义,死都要死在异域他乡的弱女子的思乡情怀呢!她的虽遗憾却无悔的牺牲,不就是大漠胡杨精神的写照吗?不就是几千几百年来,那些为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无私奔赴甚至死而后已的先驱者精神的最好诠释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