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13日的晨光里,载着学生的大巴缓缓驶入博爱基地,开启了这段充满期待的实践之旅。刚下车,大家便捧着分发的生活用品——叠得整整齐齐的被褥、印着基地标识的水杯,眼里满是新鲜与好奇,叽叽喳喳地讨论着接下来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到了下午,内务整理课正式拉开序幕。我站在宿舍里,手把手教学生叠“豆腐块”:先把被子压平抻直,再捏出清晰的棱角,边角对齐时要耐心调整。起初有人叠得歪歪扭扭,急得直挠头,但跟着步骤反复练习后,一个个方方正正的被子渐渐铺满床面。看着学生们成就感十足的笑脸,我知道,这场关于“秩序与耐心”的第一课,已经悄悄见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14日,基地生活的第二天,晨光刚漫过月山的轮廓,我们便带着学生踏上了后山远足的旅程。出发前我其实悄悄捏了把汗——6公里山路不算短,我还背着几斤重的相机,心里暗忖或许走一半就得放慢脚步。可真当我站在队伍最前面引路时,山间的清风、学生们叽叽喳喳的讨论声像给我充了电,脚步竟越走越轻快,相机也始终稳稳举着,生怕错过他们发现野果时的惊喜、眺望山谷时的雀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反倒是队伍后半段的学生,走到中途渐渐没了起初的劲头,我们索性在树荫下休整了20分钟。看着他们靠着树干喝水、互相捶着腿,我笑着打趣“老师今天战斗力超标啦”,学生们也跟着起哄,疲惫劲儿消散了大半。等重新出发,我故意放慢些脚步,听身后有人小声说“老师都没歇,我们也得跟上”,心里忽然涌起一股特别的成就感——原来以身作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鼓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脚步丈量着土地,也丈量着坚持。当最后一名学生跟着队伍抵达终点时,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汗水,却没有丝毫抱怨。而回到基地,另一番热闹早已铺开:部分学生围着灶台忙碌,鸡块在热油里滋滋作响,青菜裹着酱汁散发清香,炊烟袅袅间,是少年们笨拙却认真的模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一天的意义,远不止6公里的距离和一桌美味。远足教会他们直面挑战、彼此鼓励,野炊则让他们在切菜、翻炒中学会协作与责任。当学生把盛得满满的鸡块递到我手里时,我忽然明白,所谓成长,正是在这样的体验里,悄悄生根发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