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灯下漫笔----1816</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瞽言浅议(121):</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过去是掌控生活的舵手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如今是随波逐流的乘客</p><p class="ql-block"> “过去是掌控生活的舵手,如今是随波逐流的乘客”,这句网络流行语道出了许多(不是全部)老年人在今天这个信息过载高度智能化的时代的内心失落与角色焦虑。他们曾经在社会和家庭中,凭借经验与能力成为主导生活方向的“舵手”, 在信息爆炸、技术迭代的今天,逐渐失去掌控权,成为被动适应的“乘客”,生活角色的剧烈转变,使他们变得被动和无奈,只能“随波逐流”。</p> <p class="ql-block"> “过去是掌控生活的舵手”,是指在具体的生活里锻造出的掌控力。那种掌控力,不是来自数字与代码,而是对生产技能、人伦礼法、地方性知识的娴熟掌握之上,让老年人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能用经验和智慧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在柴米油盐里精打细算,在人情往来中游刃有余。</p> <p class="ql-block"> “如今是随波逐流的乘客”,是指时代加速度带来的适配困境。当生活场景从物理空间逐渐迁移到数字空间,悄然瓦解了老年人掌控生活的基础,不是他们不愿掌舵,而是乘坐的“船”变了模样,控制方向的“舵”换成了触屏,“操作手册”被软件改写,恍然发现自己已成了需要向导的“乘客”。</p> <p class="ql-block"> 现代社会机器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运转,它要求人们不断学习,即刻适应,并一直保持“在线”状态,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仰仗数字技术的“恩准”。这套逻辑在将青年人推向舞台中央的同时,却将老年人悄然移向边缘:医院挂号迁移到APP、超市结账改为扫码、甚至家门口的菜市场都只接受移动支付,久而久之,那些曾经是“掌控生活的舵手”们觉得信息社会已彻底颠覆了他们的认知逻辑,更令人心涩的是,子女们以防诈名义,善意代替他们“保管” 银行卡;社区以“智能化”的名义迫使他们跨越“数字鸿沟”,必须使用“亲邻开门”软件方可进出小区……曾经的“舵手”不得不交出生活的主导权,在时代的浪潮中“随波逐流”,内心的无奈与失落可想而知。</p> <p class="ql-block"> 从“舵手”到“乘客”的角色转变,本质上是人生不同阶段与世界相处方式的调整。老年人的“舵手”基因从未消失,重要的是,社会不能以“乘客”的身份,剥夺他们掌控生活的权利,应该鼓励并创造机会让老年人以其积累的智慧与经验,在文化传承、家庭维系等熟悉的领域里重获掌控感。毕竟,生活的“船”从来不止一种驾驶方式,能在自己的节奏里平稳前行,无论是掌舵还是搭乘,都要有尊严的活法。</p> <p class="ql-block"> 从“舵手”到“乘客”的角色转变,固然意味着某种主动权的让渡,但绝非老年人的必然宿命。 时代之舟注定一往无前,无人能永踞“舵手”之位,年轻时乘风破浪是披荆斩棘的勇气,年老时从容乘舟是笑看风云的智慧。在人生的后半程,以“乘客”的身份平稳地行驶在自己向往的航线上,在洒满阳光的甲板上,看两岸风景流转,何尝不是卸下重担、换种方式拥抱生命长河的契机?一个文明的社会,绝不会让老年群体在时代的浪潮中独自漂流,而是会让每一位曾经是“掌控生活的舵手”们,都能在岁月的航线上,活得从容、活得体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