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路谈兵法·说古也论今:聪明的领导:明交任务,少教方法

老路谈兵法

<p class="ql-block">《说苑.奉使》记载:赵王派遣臣子出使楚国。正在弹瑟的时候为使者送行,又告诫他说:“你一定按照我的话去做(必如吾言)。”使者说:“大王弹瑟,未曾像这样悲伤过。”赵王说:“音调本来是刚才调好的。”使者说:“调好了音调为什么不记在弦柱上呢?”赵王说:“天气有干燥湿润的时候,琴弦也随之有松有紧,音调的转移是不能预知的,因此不去记它。”使者说:“英明的君主派人出使,只把事情托付给他,而不用言辞来限制他。遭遇顺利就祝贺他,遭遇凶险就慰劳他。如今楚、赵两国相距千里有余,吉凶忧患不能预知,就好比弦柱上不能记下音调一样。”</p><p class="ql-block">从这段史料记载来看,这位使者非常聪明。首先,他反对赵王对他出使楚国的种种限制,要求给他根据情况临机灵活处置的权利。其次,他没有开门见山向赵王提条件,而是以论瑟的音调为引子,以赵王关于天气干燥湿润影响琴弦松紧,不能在弦柱上记下音调的道理为映照,让赵王无法拒绝他的请求。</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谋攻篇》曰:“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位使者之所以能被选为使者,本身就说明他是能力出众的人,而他与赵王的睿智互动正说明了这一点。有这么优秀的臣子当使者,赵王理应放手让他去做。然而,他却要求使者“必如吾言”,以预先设置应万变,这不仅会抑制使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而且可能无法因情而变,而陷入被动,最终难遂己愿。这与孙子“将能而君不御”的思想是相悖离的。</p><p class="ql-block">信任是最好的“催智剂”。战争年代,伟人指挥各战区的作战行动,虽然与战地指挥员的电报往来不断,但多是战略部署和战略指导性的,至于对具体作战行动的“指点”,也是站在战略全局高度提出的一些看法与建议,具体怎么打还是由战地指挥员说了算,这就让战地指挥员既胸中有战略全局,又能根据战场具体实际,灵活实施指挥,做出最好的决策。</p><p class="ql-block">现实中,许多领导对部属似乎不愿、不敢有所“不御”。他们给部属交代工作任务,总喜欢“婆婆妈妈”,诸如出思路、教方法、定路线图,事无巨细,不厌其烦。这对新手或能力差一些的部属未尝不可,但对多数部属来讲无异是一道拴手绑脚、套颈捆心的缰绳,想发挥、欲创新又后顾有忧,只好刻舟求剑、按脚本行事,这哪还有什么创造性可言!不把事情办砸,就算万幸了。</p><p class="ql-block">实践表明,明交任务,少教方法,才是一位领导者的智慧选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