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文/蔡之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手机随拍,尾图源自帆书平台,致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按:早晚走路、上班途中、旅行车上、等人间隙,这些看似碎片的时间,其实都是听书好时光。近几年,在学习强国、帆书、喜马拉雅等平台上听了数百本书,有时会一听而过,有时会陷入深思,有时会奋笔疾书,有时会记下佳句,想过的、记下的,便成了听书偶得的底稿。分享好书就是分享快乐!如果作者是一传手,说者是二传手,那么,我愿做一个三传手,把他们的思想搬上手机屏幕,分享给朋友们!</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年龄观念会影响你的健康</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不被定义的年龄》听后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听完《不被定义的年龄》这本书的解读,相信很多人会对年龄与健康的关系的认知发生颠覆。过去,我和许多人一样,不自觉地被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年龄刻板印象所裹挟,认为人一旦步入老年,记忆力衰退、肌肉流失、创造力下降是不可逆转的必然结果。但这本书通过大量严谨的实验数据和真实案例,彻底打破了这种错误认知,让我深刻意识到:年龄观念并非无关紧要的想法,它会像一双无形的手,在心理、生理和行为层面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健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书中作者自身的经历就极具冲击力。她因跑步前未拉伸导致肌肉拉伤,第一反应竟是感慨“年龄不饶人”,直到女儿点醒她“不拉伸无论老少都易受伤”,她才意识到自己陷入了年龄刻板印象的陷阱。这让我联想到生活中的自己,偶尔忘记熟人名字、爬楼梯稍感吃力时,也总会下意识将原因归咎于“年纪渐长”,却从未想过这些现象可能与作息、运动习惯等其他因素相关。这种无意识的归因,其实就是一种隐性的年龄歧视,而我们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被这种观念“催眠”:当孩子模仿老年人弯腰驼背、步履蹒跚时,大人们会觉得可爱,却忽略了这正是在给他们植入“老年人就该如此”的刻板印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更令人震撼的是书中一系列科学实验揭示的真相。在记忆力实验中,持有积极年龄观念的中国老年人,记忆力表现竟与中国年轻人相差无几;而美国听力健全的老年人因受消极年龄观念影响,记忆任务表现最差(还不如美国的聋人)。更神奇的是内隐启动实验:仅通过10分钟展示积极或消极的年龄相关词汇,就能让受试者的记忆表现出现明显的正向或负向变化,且这种影响不受年龄、学历、性别等因素限制。这意味着,我们对年龄的看法并非一成不变,短暂的积极心理暗示就能对认知能力产生立竿见影的改善。而巴尔的摩长达38年的纵向研究更给出了长远答案:38年前就持有积极年龄观念的人,老年时的记忆分数比消极观念者高30%,而且观念对他们记忆力的正面影响比其他因素(如年龄、身体健康和受教育年限)对记忆力的影响都要大。这些数据像一记警钟,让我们明白过去对“衰老”的恐惧,很大程度上是被错误观念放大的心理负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年龄观念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书中提到,具有积极年龄观念的老年人,在功能性健康方面表现更佳,甚至肌肉锻炼效果也远超消极观念者:受积极潜意识影响的老年人锻炼1个月,效果相当于其他老年人锻炼6个月。作者母亲的经历就是最好的佐证:60岁时因膝盖问题认为自己无法再旅游,70岁后在作者陪伴下开始跑步、练习靠墙静蹲,如今77岁能每周跑3次、每次3公里以上,爬山、旅游都不在话下。这让我想起了一位年近90岁的老同事,他坚持每天运动,还主动学习使用智能手机拍摄短视频,精神矍铄的样子完全打破了“老年人就该静养”的刻板印象。反观那些坚信“老了就该少动”的老人,往往会陷入“越不动越无力”的恶性循环,这印证了人体机能的“用进废退”原则,也正是年龄观念通过行为层面影响健康的典型表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疾病认知方面,这本书也纠正了人们长久以来的误区。过去人们总认为“老年人摔跤难恢复”“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必然”,但数据显示,81%的老年人在受伤后一年内能完全康复,且持有积极年龄观念的人康复概率比消极者高44%;摩根・弗里曼71岁遭遇严重车祸,众人都以为他会就此退出演艺圈,他却在康复后又出演了37部影视作品。对于阿尔茨海默病,书中更是给出了颠覆性结论:携带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基因的人,并非一定会患病——持有积极年龄观念的风险基因携带者,患痴呆的可能性比消极观念者低47%。牙买加受试者虽大脑中出现阿尔茨海默病的淀粉样斑块,但因积极工作、保持正常生活节奏,始终未出现病症。这让我理解了“基因负责上膛,环境扣动扳机”的含义:年龄相关疾病并非无法抗拒,积极的年龄观念就是阻止“扳机被扣动”的重要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心理健康层面,年龄观念的影响同样显著。弗洛伊德曾认为“老年人大脑僵化,心理疾病难治疗”,但书中研究表明,老年人患精神疾病的比例低于年轻人,且治疗效果更好。这是因为老年人经历更多人生起伏后,情绪智力更高,更易“想得开”。而皮质醇水平的变化更直观体现了这种差异:30年间,消极年龄观念者的皮质醇(压力激素)水平上升44%,积极观念者却下降10%。这意味着,对衰老的消极看法会不断放大晚年的压力感,让人陷入“担心衰老→压力增大→健康恶化”的恶性循环;而积极观念者则能在晚年保持平和心态,享受生活的从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然而,社会中年龄歧视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广告、社交媒体为了盈利,不断渲染“衰老可怕”的焦虑,抗衰老产业每年创造超1万亿美元产值;网络上“是老年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的讨论,将个别现象扩大为群体标签;甚至在就业市场,“年轻人更有活力”的观念让中年以上人群面临职场困境。这些现象不仅加剧了老年人的自我否定,也让年轻人提前陷入对衰老的恐惧。但书中列举的案例告诉我们,晚年完全可以成为人生的“黄金时期”:99岁的莫里纳9年打破27项游泳世界纪录,韩美林90岁仍保持旺盛创造力,杨绛、许倬云、日野原重明等学者在90岁后仍能写出经典著作。这些“不服老”的榜样证明,年龄从不是限制人生的枷锁,真正的枷锁是我们对年龄的消极认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听完这本书,每一个人都需要反思自己该如何调整年龄观念。书中提出的“ABC方法”或许会给我们一个清晰的方向:首先要提高意识,警惕自己无意识的年龄歧视言论,比如不再说“老了就该享清福”,而是尊重老年人的价值需求;其次要正确归因,遇到身体不适或能力波动时,先从生活习惯、环境等因素找原因,而非直接归咎于年龄;最后要主动挑战消极观念,看到老年人的多样性——90岁的人可以是游泳健将,70岁的人可以是职场精英,打破“某年龄段就该怎样”的思维定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不被定义的年龄》不仅是一本关于衰老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掌控自己健康”的行动指南。它让我们明白,衰老并非一条单向下滑的曲线,对年龄的看法,决定了我们会拥有怎样的晚年生活。从现在开始,摒弃“衰老即衰退”的错误观念,用积极的心态接纳年龄增长,或许我们都能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活出最好的自己。毕竟,健康从不被年龄定义,而被我们对年龄的观念定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