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                  (二) 充实快乐并不难<br><br>      平常听歌,看综艺节目,特别羡慕有着好嗓音的男男女女。他们徜徉在歌海里,用歌声表达情感,演绎人生。我以为自己与歌的世界隔着千重山万重水,以为自己永远无缘进入那个音乐的世界,去体味歌者的忧喜悲欢,感受歌者的歌唱情感。<br>       电子科技改变了我这一错误认识,2015年11月26日上午,我安装了一部声卡。当安装完毕,试麦时我胆突突地对着话筒发出了第一个声音:你好…富有穿透力的回响激荡在耳畔,我惊喜万分,太神奇了。我兴奋地找来自己写过的诗歌、散文煞有介事的朗读起来,悦耳的声音,像小溪流水汩汩而出,像一首舒缓优美的歌曲悠扬动听;又像鸟儿在枝头的鸣叫,婉转甜润。<br>      我激动万分,感叹科技的进步,竟然能把魔鬼似的音嗓儿打造改变成了天使一样的歌喉。真是太美妙了。音色,音质被声卡电容麦这个魔术师改造打扮得如此清纯鲜亮。海豚音也不再是别人的专属了吧?呵呵。我想这就是商家所说的:良好的心形指向拾音和高感度输出、嗓音低、动态范围宽等特点。适用于舞台演出、演讲、个人电脑录音与网络k歌。<br>      一个人的认知总是有限的,一个人的世界总是孤寂的,何不去结伴同行,寻找生活里的良师益友,感受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爱好。电子时代,电脑声卡为我单调的生活平添了几许情趣,让我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充满迷幻的世界,令我心花怒放,乐趣无穷的世界。从此,我可以利用声卡软件配音朗诵,伴乐歌唱,还可以有幸结识一些拥有“天籁般歌喉的王者”。<br>      快乐、充实有时就这么简单偶然,只要你愿意去改变,愿意去尝试。充实而快乐将永远环绕着你。 <br>              (三)学葫芦丝<br><br>      2023年3月13日,我在网上下单购买了一个葫芦丝。(民族葫芦丝乐器初学者儿童C调降B调小学生专业演奏型葫芦丝;成人C调+标配精品+教材书,普通款——红木色。3月17日快递到家。想着闲着没事学一学,自娱自乐。<br>3月20日星期一开始学习葫芦丝。每晚7点30分至8点学习。周六周日下午2点至3点学习。<br>我拉着一位网友一同学习,因为他有吹笛子的基础。可以当我的指导教师。<br>      从熟悉音阶开始,但是初学乍用,手指掰不开镊子。找不准音阶,单音蹦。开始感觉新鲜,每天进行半小时左右的吹练,手指灵活度有所好转。但指尖开、闭还不自如。不会换气。养不成换气习惯。<br>      我让张老师吹奏练习曲,一天吹奏三条练习曲。我听,然后,我吹奏,让他听。先把意思弄对,至于熟练程度只有靠自己反复实操。<br>欣慰的是经过数天的音阶练习,我知道七个孔眼的低音6低音 7 中音1 2 3 5 6 4的音阶位置了。只是熟练程度还不理想。我觉得,我这样跟着他练习,应该是正确的路子。相信假以时日,应该有所进步和提高。<br>     3月26日星期日,我拿出葫芦丝按照练习曲一曲一曲的练习,总算是有点儿头绪,大概吹出个眉目来,但还是不够顺畅。似乎触到一点点儿的感觉。至少我可以能够吹右手下三孔的音阶了。只是,吹奏时手型不美观,无名指放的位置不十分正确。出现了书上说的:孔雀开屏式,机翼式和倒腕式的现象。<br>      教材上说:小指是决定手形的重要因素。小指固定,定位,保证手形美观。规律是:当用到下三指(右手)时,下手小指应自然抬起,不用下三指时,小指应放到主管上。上手(左手)也是这样,用时小指自然抬起,不用上三指时,小指放在主管上。习惯成自然。两个食指不要依附在附管上。正确的手形姿态是:通,松,空。指肚按孔,避免指尖或指腰按孔。凡是要求关闭的音孔是不能漏气的。一丝都不能漏。否则,发出的音就不准确。<br>    摸着命门了。我很开心。但对节拍的长短以及气息的滑音连音还不会处理。但总算搞清楚了七个孔都是什么音阶了,至于熟练程度还有待时间去打磨。我已经自学到了教材的13页了。练习曲都尝试着吹过几遍,不熟练。但起码我会吐气吹奏了。只是,音阶连接的不顺畅,目前为止右手也就是下手三个音阶基本能找对了。从上到下是1,低音7,低音6。左手也就是上手从上到下是依次是中音2,3,5。左手3个手指配合还不行,有待继续加强练习。下手的几个音阶倒腾的还算一般吧。换气基本知道如何换了,但是有时候还是忘记,不习惯换气,有憋气的现象发生。<br>       感受嘛,自然有啊。当一个陌生之门被自己打开后,就像打开一个盲盒,里面的神秘感一下子被揭开,那种惊喜,那种兴奋是不言而喻的。<br>面对琐碎乱麻团般的生活,我只有自己给自己开开一扇窗子,出来透透气。读读书,诵读诵读,写写练练。不断的触及自己未知的领域,如学学葫芦丝,学学手工编织如勾点小花儿小草,新年生肖伴手礼等。反正是把业余时间打发好的同时也能够让自己开心一点。<br><br><br>        (四)打太极拳<br><br><br>      2023年5月28日,我和老公早上开始打拳。起初是去公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场,跟随着教练级别的人打拳。6月20日跟随上海拳师在人民广场打拳。先上拳理课十五分钟左右。记背:松肩垂肘,含胸拔背,虚领顶颈,尾闾中正。太极不动手,手不过中。逢沉必转,逢转必沉。舌舔上颚,提肛,五指抓地。在打拳的过程中,老师强调最多的是:松肩,垂肘,四十五度角,松胯转腰,腕子上去,脚尖转,跟步不是上步。跟步要小,步子太大给自己找麻烦。太极拳八大劲:棚,捋,挤,按,肘,挒,踩,靠。棚劲是母劲。打拳的过程中不顶不丢。不能松大劲儿松过头了,那就是松懈泄掉了。也不能太紧,要放松。手上的动作都是意思意思的。没必要拳头攥得紧紧的。<br>       四十五度角是小脚趾领路,脚尖要勤快,可以随时挪动。老师给我纠正过几个动作, 一个是下蹲时,肩不要抬起,要松肩垂肘。不能肘领着先动,要腕子领着肘关节动。另外涉及马步时,我做的不好,胯开的不好,马步重心不对,感到膝盖受力,有点疼痛。启势收势老师领着进行了重点训练。启势要直接上去,双臂双肩同时上,收势要肘关节先落。<br>  东北这个地方,到了九十月月份,室外打拳就不方便,太冷。十月份就移到室内了,每天早上打打八段锦或是太极拳,活动半小时至五十分钟左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