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多克拉---康巴人称之为“通向山口的石头梯子”。</p> <p class="ql-block">凌晨,听得帐篷外面有了动静,探出头去,看到山路上亮着串串移动的灯光。</p><p class="ql-block">夜空星光点点,山路灯光闪闪,遥相呼应,是天人合一吗?</p> <p class="ql-block">多克拉垭口海拔4419米,是外转路上的一道险关,海拔仅次于说拉垭口的高度。所以藏民多数是凌晨3、4点钟就从永是通出发,争取中午前通过多克拉垭口。</p> <p class="ql-block">溪流的声音不绝于耳,黎明前阵风吹过,外帐哗哗直响,高海拔的早晨,外帐硬得象牛皮纸,已经挂满了冰霜。</p> <p class="ql-block">8:10,向导牵骡子过来,最终还是忘记我昨晚一再叮咛的取回相机充电器,提布又急忙返回客栈。</p> <p class="ql-block">巨石旁的那根双木桥,圆木上结了一层冰凌,溜光铮亮。我背着重包极其小心的以每步五厘米的距离挪动着脚步,可谓胆战心惊。</p> <p class="ql-block">过桥后,上升的坡度陡然提升,道路从平缓的富有诗意的牧场小道,变成乱石台阶路,溪水就在石块间往下流淌着。跳石需要技巧,踩水考验鞋子。</p> <p class="ql-block">从昨天的“阿色大道”到今天的“石头梯子”,有了量的过渡,有了质的飞跃。</p> <p class="ql-block">转山者相信这里是教徒死后灵魂的必经之地,到处是密集的经幡、成堆的衣服和小碗,还有成串的小石块挂在路边的树枝上,向神祈祷自己死后不坠地狱。</p> <p class="ql-block">攀爬过乱石“水道”后,上升到高山草甸地带,前面是较为平缓的土路。</p> <p class="ql-block">可以远望见垭口,之字形的道路在一个大斜坡上向上延伸着,直到远远的多克拉垭口。(红线标出了路的走向)</p> <p class="ql-block">虽然我们都是经常登山的老驴,而且还轻装爬山,“望山跑死马”,看似不甚远的路程,却也令我们足足的用了两个小时才上到垭口。毕竟这是在海拔4000米以上。</p> <p class="ql-block">遇有从对面过来的转山藏民,据说是因教派的不同,才有转山方向的不同,而绝大部分转山者,都是按顺时针方向外转的。</p> <p class="ql-block">时代的进步,也会遗留时代的弊病。不可降解的遗物,虽然出现才数十年,却也许会遗留影响数百年,不得不令人担忧。</p> <p class="ql-block">面前的垭口,象一面墙壁般矗立着,让人有种敬畏的感觉。据说这里是佛和菩萨的齐聚之地,就好像寺庙里的大雄宝殿。周围的座座山峰峥嵘峙立,分明都是佛和菩萨们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爬上垭口,完全置身于庞大的经幡群中。山路的一边是白色经幡,是为纪念死去的人;一边是彩色经幡,是为在世的人祈福。</p> <p class="ql-block">垭口由北向南横亘,朔风呼啸,狭长山口的经幡,犹如一道道彩虹般飞架空中,这里应该是外转路上经幡最为壮观、最撼天动地的一处。</p> <p class="ql-block">转山的藏民登上垭口处,各自忙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挂幡、煨桑、念经、一切有条不紊。忽有歌声响起,是一对夫妇向神山的赞歌?</p> <p class="ql-block">男的轻声低沉,女的高亢嘹亮,我虽听不懂歌词,却能够感受那种虔诚。在飘扬经幡的猎猎声中,歌声是如此的深入苍穹,震撼人心。</p> <p class="ql-block">垭口的风太大,不宜久呆。过了垭口即是近70度的急下坡,阴坡处是冻土,上面还结着冰凌。</p> <p class="ql-block">沿着陡坡的小道绕来绕去,走得小心翼翼的,生怕一不小心就会直接滚到高差几百米的坡底。</p> <p class="ql-block">不时的遇到对面爬上来的转山者,相互对视一笑,道声扎西德勒。</p> <p class="ql-block">下山也许根本没有路,那路是几百年来被人踩出的脚印。人们追循着前人的脚印之字形的绕着小急弯,据说那弯有一百多个。想象着大雪封山时,那陡坡极其凶险。</p> <p class="ql-block">上垭口时,是大的之字形盘山道。而下山,则是密集短小的盘山道,那小之字形的弯路,多则十几米,少则三两米,急速的转弯,急速的下降。</p> <p class="ql-block">之字形小路的右侧,有一条长绳,从垭口垂到山下,莫非是为在冰雪封路时,以备转山者攀附之用的,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这阴坡每年最迟十一月封雪,到来年立夏解冻。据说,雪季里,背阴的陡坡已不用脚走,而是用身子下滑,溜冰下去。到时,转山者坐在自己的藏袍上,快速滑下。若掌控不好,就会栽进冰缝或雪窝里而丧命。</p> <p class="ql-block">这个垭口还是外转者想结束余生的地方,美国学者洛克曾就这个垭口在《国家地理》杂志上写道:川流不息的朝圣者们嘴里念着嗡嘛呢叭咪吽,手里转着转经筒走在山路上,他们认为这样做极具价值。他们中甚至有人从多克拉跳下去自杀,因为死在如此神圣的地方意味着来生将获得解救。</p> <p class="ql-block">翻过垭口,即走进西藏境界,这里是云南和西藏的交界处。盘山土路下面就是一片牧场,下山人都会在这里暂时休息补水。时值太阳暖洋洋的晒着,真想睡上一觉。</p> <p class="ql-block">溪水改变了方向,继续沿小溪下行约半小时可见一大片牧场,咱俗塘(子数通)到了。</p> <p class="ql-block">翻过险峻的多克拉垭口,蹭下湿滑的一百多道陡坡急弯后,一路下行,只见山间平地出现白、蓝色的屋顶,渺渺炊烟升起。饥肠咕噜中,似乎闻到了饭的香味。</p> <p class="ql-block">咱俗塘(又叫子数通),地名,只是藏语的汉文音译的不同。这里地处多克拉山的北侧,无论是从哪个方向转山,都是重要的食宿地点。</p> <p class="ql-block">返身可以看到我们刚刚下来的多克拉雪顶。蓝天下,神山尽显温柔一面。这几天天气很给力,翻越垭口没有遇到什么困难。</p> <p class="ql-block">客栈旁除了飘扬的经幡外,还有个玛尼堆,上面摆着几个牦牛头骨,还有几卷经幡和几件旧衣。</p> <p class="ql-block">几间木棚里,都坐满了刚翻过垭口的转山者,他们都很少说话,默默地喝茶、吃糌粑。</p> <p class="ql-block">四周透气的木棚内,女主人在用鼓风机吹着火塘里的木材,火焰一跳一跳的,青烟弥漫开来,顺着所有的空隙,挤到外面广阔的天空下。</p> <p class="ql-block">注意到女主人竟然穿的是“菲斯”牌子的冲锋衣。</p> <p class="ql-block">有充足的时间,闷了米饭,还奢侈的炒了两个菜:腊肉洋葱土豆条、青椒鸡蛋。</p> <p class="ql-block">13:20,先于驮队上路,提布安顿,到前方第二个小卖部时收工。</p> <p class="ql-block">开始在原始森林中穿行,一路沿溪水下行。这一段道路泥泞,部分为沼泽地段,较难行走,但是美景连连。</p> <p class="ql-block">林密水急,风情万种,走得十分惬意,此时的走,已经成为一种享受。</p> <p class="ql-block">一处结满经幡的地方,地面散落些钞票,衣物。到神山、过垭口和任何一处神迹时,奉献出自己的一样东西是一种藏族的传统。可惜不知道这里是什么地点。</p> <p class="ql-block">很快到达第一个小卖部,才14:10。又走了一个半小时,到达第二个小卖部,时间是15:40,众驴走得兴起,还要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又走了一个半小时,到达山下营地。等到提布上来,打听地名,怎么也记不住那藏语的发音,对照攻略汉语的音译是:作阿江德。而提布特意纠正,正确的发音应该是:“竹瓦交德”。</p> <p class="ql-block">竹瓦交德实际上只是这片原始森林中的一片小草地,转经路从小卖部和两个木棚中穿过。</p> <p class="ql-block">火塘和餐厅夹在木棚的中间,木棚一样的蒙着塑料布,里面则是新铺的带着叶子的细竹枝。</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转山的藏民一拨拨的过来。有的靠在路边,在小卖部里买些零食或饮料,继续赶路。有的在竹枝地铺上喝酥油茶,吃粑粑,和衣而睡。</p> <p class="ql-block">转山的第二天,我们带的FB物资还有富余,驴子们自己动手,整了四菜一汤:手撕包菜、肉炒腐干,花生米、猪头肉。紫菜蛋花汤。除了包菜、鸡蛋是在德钦买的,其余都是我们从家乡带过来的。</p> <p class="ql-block">本想饭后在火塘边喝茶,LF展示着带来的旅行茶具,还泡了高级的铁观音。然而未及细品,又涌入一拨转山者,立刻围满了火塘。见状,我们知趣的让开了火塘。</p> <p class="ql-block">小卖部周围很难寻得一块平地,各自选择着扎营的地方。丛林坡地上,寻块能容一帐篷的平地还真的很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找了块小小的平面,勉强支起帐篷。背着孩子的女主人过来,红着脸轻声的对我说:“这儿是葱地”。见我一时还没有领悟,又说,“种的小葱才长上来,不过没关系,你就住这儿吧”。</p> <p class="ql-block">今天一天就忙着上山和下山:前半天海拔攀升了1000米,后半天海拔下降约1000米。</p> <p class="ql-block">照片2012.10.14摄于咱俗塘--竹瓦交德</p><p class="ql-block">2025.10 编辑 美篇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