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素书》第33课 孤莫孤于自恃

尤曉艷

<p class="ql-block">【读原文】</p><p class="ql-block">本德宗道章</p><p class="ql-block"> 夫志心笃行之术,</p><p class="ql-block"> 长[cháng]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p><p class="ql-block"> 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p><p class="ql-block"> 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p><p class="ql-block"> 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p><p class="ql-block"> 悲莫悲于精散[sàn],病莫病于无常;</p><p class="ql-block"> 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p><p class="ql-block"> 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p><p class="ql-block"> 败莫败于多私。</p> <p class="ql-block">【经典导读】</p><p class="ql-block">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素书》本德宗道章。今天的原文是“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幽莫幽于贪鄙”意思是说:一个人在看不见的起心动念处有贪念、盗念、妒念等不好的念头,这就会让他的气质变得昏暗浑浊,事业也会陷入危险。“孤莫孤于自恃”意思是说:自以为是,依仗自己的优势看不起别人,这就是孤单的根本,一个人之所以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原因就从这里来。</p><p class="ql-block">这两句话都非常的深刻,我们逐一来看。先来看第一句话“幽莫幽于贪鄙”,什么是幽呢?幽就是幽暗、昏暗的意思。可以想象,夜里我们在房间里点一根蜡烛,烛光照不到的角落里就是灰蒙蒙的,一团阴影,看不清那里有什么东西,这个就叫幽。那对应到一个人的气质上呢,就是这个人的眼神可能不是那么清澈,眼睛是心灵之窗,透过他的眼神,你能感受到他内心有很多私心杂念在旋转,就像一缸浑浊的水,泥沙俱下,看不见底,这样一个人就与光明磊落正好相反,讲的重一点他可能是藏污纳垢,藏了很多小我在阴暗的角落里,以为自己掩盖的很好,殊不知起心动念是掩盖不了的。</p><p class="ql-block">儒家经典《大学》里有一句非常形象的话:“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小人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放任自己不善的念头,可当他们看到君子时,又躲躲闪闪的将自己伪装起来,试图掩盖内心那些小九九,却不知在别人看来,就像开了X光一样,把它透视的清清楚楚,掩饰又有什么用呢?</p><p class="ql-block">同仁们,“幽莫幽于贪鄙”,《素书》这句话是在提醒我们,看见自己的起心动念,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念头也没有那么清澈,经常会夹杂一些泥沙进去,在我们心上形成阴影,阴影多了能量就少了。有一位年轻人就有过这样一段经历,他说:在他参加工作半年后,有一位关系比较好的同事跟他散步,委婉的提示他说:“小王,你性格挺好的,就是感觉你的眼神总是有点闪烁,让人感觉你没有那么真诚。”这位年轻人接受了这个善意的提醒,他晚上回家对着镜子仔细端详,发现确实有种不太正直的感觉,甚至在某些时刻,眼神还有一点贼贼的闪闪烁烁,这位年轻人内心非常震撼,他说:“想不到自己以前是以这样的眼神和表情在面对世界,难怪同事会说感到自己不太真诚!”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气质呢?</p><p class="ql-block">年轻人想不通,于是他向一位自己非常仰慕的领导请教,在年轻人看来,这位领导眼神犀利坚定,总有一往无前的气势和决心,这正是年轻人最向往的模样,但他不知道领导是怎么做到的?他问到:“你的气场为什么能这么强大?秘诀是什么?”领导只简单的回了他一句:“在起心动念处少一些不善的念头!”年轻人被这句话深深的震撼了,他突然领悟到:原来有什么样的起心动念,就会以什么样的眼神和表情去面对这个世界,一个人有光明磊落的起心动念才会有光明磊落的言行举止,反观自己,看似没做什么错事,在起心动念上却积累了很多不好的念头。比如,看到人有我无的东西,会起了贪恋;看到单位一些公用财务会起盗念;看到同事受到领导表彰会起个妒念。这些念头从来不会宣之于口,却在心底滋生了很多阴暗,就像一篓脏衣服堆在那里长时间不洗,就滋生了很多细菌。</p><p class="ql-block">起心动念决定意识、语言、身行,有什么样的起心动念就有什么样的言行举止,要是念头不好,眼神自然不正,气质也自然浑浊。同仁们,“幽莫幽于贪鄙”,幽就幽在起心动念。《大学》告诉我们慎独。阳明先生讲:“人要于独居之地用力。”都是要我们回到自己的起心动念上,把自己的念头打扫干净。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经常处于天人交战的状态,上一个念头是好的、善的,展现了大我,下一个念头可能就是不好的、恶的,展现了小我,这都是人之常情,但我们可以用观照功夫及时加以引导,日常生活中随时观照自己的念头,深刻反省自己的念头,主动引导自己产生好的念头,并持之以恒,养成习惯,久而久之,念念是好念,我们的眼神就会变得正直,气场也会变得光明而良善。</p><p class="ql-block">下面我们再看第二句,“孤莫孤于自恃。”意思是说一个人最大的孤独就是自以为是,这里也有一个故事,有一位来自销售行业的同仁,他分享说:有个很大的困惑就是能把自己做的很好,却把团队带得很烂。他说:十年之前我进入销售行业,一进来就成了公司的销冠,你看看我的业绩全部都是实的,没有一点水分,我就凭着一股狠劲,别人休息的时候我不休息,别人喝水的时候我打电话,就凭着这股劲,每一次都能干到销冠。但自从五年前董事长把我提拔成高管,让我带一个十几人的小团队,事情就不一样了,我把这个小团队带成了死水一潭,我依然能签下公司最大的单,但那都是我单枪匹马干成的,我的团队不行,他们使不上力。我也想拉他们一把,但他们已经躺平了。有一次,我的一位下属对我说:“领导,您就像一匹千里马,拉着马车狂奔,我们是跟在你马车后面的小蚂蚁,没有价值,跑得好累。”这句话直戳我的心窝子,我翻来覆去想着这句话,半夜两点睡不着,一个人悄悄的抹眼泪,我真是不知道怎么弄了,从没有感受过这么大的挫败感。问题到底出在哪呢?</p><p class="ql-block">同仁们,听着这位同仁的分享,我们能够切身的感受到他的苦与痛,建设团队的确不易啊!但是要不客气的说,这位同仁的问题正是“孤莫孤于自恃”,把自己高高的架起来,别人又怎么来到你身边呢?就是那句话:光芒万丈的自己,要么成为瓶颈,要么成为团队发展的障碍,为什么会这样呢?</p><p class="ql-block">我们看,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处世模型。第一种模型叫做有我,有我就是这个我只是在中间,做什么事都以自我为中心,我要很优秀,我要很高大,我要把所有关怀都集中到自己身上,所以这个我就像修炼了吸星大法一样,哗啦哗啦的,把周围的能量都吸到自己身上来,把自己的武功练到10级,结果身旁的花花草草全都枯萎了。这个我还很吝啬,不肯分享功利,也担心别人来冒犯自己,所以在自己身边打造了一圈高高的铜墙铁壁。那结果是什么呢?他站的高高的,别人都上不来,但同时这个人也变得很独,作战都是单枪匹马,是一匹独狼。当他只需要抢一个山头的时候,他往上冲是很有力量的,但你让他打一个战役,那就不行了,因为打仗是要在后方布局,排兵布阵,派大将往前冲,可对于一匹独狼而言,在他的思维模式里,总是让大家都围绕着他转,把建功立业的机会都揽到自己身上,那怎么能指挥得动别人呢?所以“有我”的人把自己做高了,但事业舞台反而变小了。</p><p class="ql-block">第二种模型叫做无我,无我刚好跟有我反过来,如果说有我是吸心大法,以自己为中心,把能量往里吸;那么无我就是以自己为中心,把能量往外散。无我之人,相信自己心中有无尽的爱,无尽的热情,所以他特别愿意把这些爱释放出去,温暖身边的人,这样的人谁能拒绝呢?所以,这样的人就像一片湖泊、一条河流,在他的身边一草一木都能受到滋养,渐渐的以他为中心,生长出一片茂盛的森林,这样的画面多么美好!这就是《道德经》所为我们描述的画面,“道在低处,托起他人就是成就自己,上善若水,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p><p class="ql-block">我们再回到《素书》的原文:孤莫孤于自恃”不就是一个有我之人的画面吗?其实我们都想为自己搭建一个广阔的人生舞台,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都做反了,走了有我的路,所以把自己搞得很苦、很累。现在我们明白了,真正的强大不是一枝独秀,而是轻轻的托起他人,反过来会成就自己,那么我们眼前的路径一下子就变得宽阔了许多。</p><p class="ql-block">我们总结今天的收获:一、“幽默幽于贪鄙”,真正的幽是在起心动念上,通过观照、反省、引导,去除不好的念头,让自己念念是好念,我们的气场就会变得光明而良善。二、“孤莫孤于自恃”,真正的强大不是一枝独秀,而是托起他人,反过来我们自己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广阔。</p> <p class="ql-block">【润泽日讲《中庸》23】</p><p class="ql-block">你想要活出怎样的人生呢?去年一位著名动画导演在他的告别作中问出了这个问题。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回答,但是有四个字,我想应该很少有人会拒绝吧,这四个字就是:激情澎湃。如何活出生命的风采?如何重新点燃生命的激情呢?《中庸》浓缩了孔子思想的精髓,一定可以给到我们重要的启示。</p><p class="ql-block">在整部《中庸》当中,有一章记录了鲁哀公问孔子治国之方,当年国内的权臣把持国政,国君大权旁落,而齐国、吴国等也不断挤压着鲁国的生存空间,内忧外患之中,鲁哀公期待着打破困局,于是就向孔子请教,而孔子就把治国理政的要领娓娓道来,和盘托出,这就是著名的哀公问政。光是哀公问政这一章内容就占了《中庸》全书篇幅的百分之十五,足以见其重要性。有人就评价说,学《中庸》能把这一章学明白都够用了。从今天开始,一直到下周五,我们将用八节课的时间来学习这一章,并且聚焦一个现实问题展开讨论:如何重新点燃生命的激情?</p><p class="ql-block">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还访谈了近五十位润泽日讲的学员,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的二十多岁,有的五六十岁,他们的生命故事让我们进一步深深理解了《中庸》的精髓。今天是第一讲,我们先从孔子提到的三条重要内容入手。</p><p class="ql-block">第一,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交,这是天下人都应遵循的五条大道。第二,三达德。智仁勇,这是三项遍行天下的美德。第三,九经。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这是治理天下国家的九条原则。</p><p class="ql-block">其实说到这儿,咱已经开始记不住了,没关系,也不用记。因为孔子还讲了四个字,作为这三条内容的主线,就是“为政在人”,治国理政的关键在人,做成一项事业的关键在人,普通人过好幸福一生的关键也在于人。所以从哀公问政这一章中,我们读出了一条重要的启示,就是打造你人生的橐瀹场。</p><p class="ql-block">什么是橐瀹场呢?《道德经》中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橐瀹,在古时候就是指风箱,是说天地之间就好像有一只风箱,看似什么都没有,但是你一举一动之间都可以传递一份能量,就像风箱里在推拉之间,中空当中产生了风。因此我们用橐瀹场来比喻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我们自己和他人之间产生的点点滴滴,心与心的链接,就构成了我们人生的橐瀹场。你的家人、朋友、同事,以及每一个你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人,都在你的橐瀹场之中。平时虽然什么都看不见,好像和这些人也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我们这一生能干成多大的事儿?我们的幸福指数有多高?却是真实取决于我们和他人心与心链接的质量和密度。这就是为政在人,任何事儿都离不开人。</p><p class="ql-block">绕了这一大圈,咱们再回过头来看,前面提到的三条重要内容,其实一下就会清晰很多。你看,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交,这五种关系就是你人生橐瀹场最靠近中心的五个圈层,层与层之间也彼此的链接,越靠近内部,这个圈层就越重要。三达德,智、仁、勇,就是支撑你人生橐瀹场的三根支柱,支柱越结实,站的越高,你橐瀹场的质量就越好,层面就越高。而九经呢,<span style="font-size:18px;">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span>,是维护好你人生橐瀹场的九条路径。</p><p class="ql-block">在访谈学员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有的人他因为修复了和父母的关系,因而他在事业上可以更加的能量满满,心无旁骛的奋斗;有的人因为他能够主动的去链接客户,和客户之间这种链接越来越好了,所以他自己也收获了信心和热情;还有的人,可能因为总是处理不好和上级、同事的关系,也得不到信任,他的才华无法施展,于是逐渐的就在孤军奋战之中,他工作的热情也消耗殆尽。原来,想要重新点燃生命的激情,咱回来先把自己的橐瀹场维护好,这才是根本。而孔子讲“为政在人,取人以身”,原来我们自己这个身才是橐瀹场的中心。所以,首先要回来修身。明天我们一起深入学习《中庸》当中的五达道,理清人生橐瀹场的五个圈层,理顺人生脉络,重燃生命激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span></p> <p class="ql-block">【今日思考】</p><p class="ql-block">①“幽莫幽于贪鄙”,“幽”的危害是什么?</p><p class="ql-block">②为什么“修复与父母的关系”能让人在事业上更能量满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