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青阳县庙前镇傩戏是池州傩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池州傩戏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下是关于庙前镇傩戏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2:历史渊源:池州傩戏历史悠久,源于原始宗教意识和图腾崇拜意识。据清代《杏花村志》记载,其源于对昭明太子的祭祀活动。1983年,贵池刘街殷村的姚官保请青阳县庙前乡雕匠林宗琳和其祖父重刻傩戏面具,率先恢复了傩事活动,之后其他村子的傩事活动也相继恢复。</p> <p class="ql-block">3:表演形式:池州傩戏是以“社”为单位,以“宗族”为载体,以“戴面具表演”为特征,包含“傩仪”“傩舞”和“傩戏”等表现形式,有唱有白,能演示完整的故事情节,传统剧目主要有《刘文龙》《孟姜女》与《章文显》等。</p> <p class="ql-block">4:面具制作:傩戏面具是傩戏中最重要的道具。庙前镇傩戏面具一般使用柳木、樟木或白杨木制作,经打坯、雕琢、木锉、砂磨、蒸煮、髹漆、穿须、装金、开光等程序制成,风格古朴粗犷,雕刻细腻,造型夸张。2021年,庙前傩戏面具雕刻技艺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p> <p class="ql-block">5:传承人物:庙前镇有不少傩面具雕刻艺人,其中刘千祥是池州市有名的傩面具雕刻传人,祖上三代都致力于雕刻行业,他的雕刻技艺被批准列入池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