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底生花鸟,墨韵见心源——画家魏芳艺术简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魏芳老师是一位专注于中国写意花鸟画创作与研究的当代画家。她的艺术根植于传统,笔下万物生机盎然,充满灵动的诗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观其画作,无论是机敏可爱的墨猫、遒劲松枝上的寒禽,还是紫藤下垂的繁花与栖鸟,都展现出她对自然生灵细腻的观察与深沉的爱意。老师尤擅经营画面气韵:春日花树的烂漫、蝴蝶恋花的翩跹、红荷与翠鸟相映的浓烈,在其笔下皆构图精巧,疏密有致。她用墨酣畅淋漓,设色清雅脱俗,在黑白的水墨韵味与恰到好处的色彩点染之间,找到了独特的平衡,形成了既承古意、又见本真的个人风格。</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魏芳老师不仅技艺精湛,更重在传递“一花一世界”的意境美。其作品是对自然生命的礼赞,让观者在水墨交融间,感受到一份宁静致远的东方美学韵味。</b></p> 师者如桥,引渡芳华:周旻副校长推介魏芳老师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向各位郑重推荐我校优秀的艺术教师——魏芳老师。魏芳老师在中国写意花鸟画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其作品笔墨精妙,意蕴悠长,尤为注重画面灵动气韵的营造。她的艺术才华与教学热忱,是我校的荣幸,也深受学生们的爱戴。相信她的分享,能让大家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的魅力。</b></p> 一纸聘书,一份担当:陈子强副校长为魏芳老师颁发聘书 墨宝赠学校,藤荫润杏坛——魏芳老师向学校捐赠紫藤佳作 汲古溉今——论中国花鸟画中“临摹”与“写生”的知行之道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中国花鸟画的传承与创新之路上,有两座不可或缺的桥梁:一是面向传统的“临摹”,二是面向自然的“写生”。一内一外,共同构筑起画者的精神家园与灵感源泉。下面,就让我们跟随魏芳老师的思路,深入探讨这两大法门。</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一、 临摹:与古为徒,薪火相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临摹绝非简单的复制,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是进入中国画堂奥最正宗的路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目的不是“像”,而是“得”</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初阶在于“对临”,追求形似,学习古人的笔墨技法——如何运笔勾勒出枝干的苍劲,如何用墨渲染出花瓣的层次,如何组织疏密、虚实、开合的章法布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进阶在于“意临”,追求神似,感悟古人的心境与意境。临摹文同的墨竹,是体会其“胸有成竹”的从容;临摹徐熙的野逸,是感受其隐逸山林的高洁。目标是“得”其精神,“化”为己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临摹是“储蓄”而非“消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通过大量临摹经典,我们将古人的智慧、程式、意趣“储存”在脑海里,沉淀于手腕下。当面对自然写生时,这些积淀会自然而然地流露笔端,让写生之作不仅有自然之“真”,更有传统之“韵”。</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二、 写生:师法造化,代有新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写生,是画家与自然生命的直接碰撞。然而,古人与今人的“写生”在观念与方法上既有传承,亦有演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古人之“写生”:观其生趣,写其生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核心是“写其生机”:古人写生,不重西洋画式的科学精确,而重在观察、记忆与提炼。他们长时间细致观察花鸟的生长规律、神态动静,然后离开现场,凭借记忆默写而出。这强调的是捕捉对象的“生命之气”与“内在神韵”。</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方式是多“观”少“绘”:如易元吉深入山林观察猿猴,赵昌清晨于花圃中观摩花卉带露之姿。其过程是“目识心记”,回归画案后,将自然之“真”与心中之“意”、笔下之“法”相结合,创作出“气韵生动”的作品。</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今人之“写生”:对景创作,融汇中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受西方影响,强调现场感:现代写生更多是直接对景描绘,吸收了西方绘画中的透视、构图、光影等元素,更加注重现场的真实感与瞬间的视觉印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工具与观念的拓展:相机、手机成为辅助观察的工具。写生不再是单纯的“记录”,更是一种“对景创作”。画家在自然面前,直接进行艺术提炼与加工,将个人当下的情感与审美更直接地投射到画作中。</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魏芳老师总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临摹与写生,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只临摹不写生,则易陷入陈规,笔下无生气,作品缺乏时代与个人的生命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只写生不临摹,则易流于浅薄的再现,失去中国画深厚的笔墨内涵和文化底蕴,格调不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最理想的状态是:以最大的功夫“打进去”(临摹传统),再以最大的勇气“走出来”(面向自然与自我)。在临摹中掌握规矩法度,在写生中触发创作灵感,最终实现“我手写我心”的自由境界。</b></p> 魏芳老师写生创作历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我的创作中,“走向自然”永远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我始终认为,画室里的挥洒自如,其根源不在画桌,而在山野田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因此,我坚持“到现场”。面对一株紫藤,我不仅要看它花朵的色泽,更要长时间地观察——看藤蔓如何苍劲地缠绕攀缘,看花絮在风中摇曳的节奏,看叶片在光影下的翻转姿态。最重要的,是用心记住它整个生命的生长逻辑与气质神韵。这种深入的体悟,是任何照片都无法替代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当我带着这些鲜活的记忆回到画桌前,创作才真正开始。此时的我不再是自然的“抄录者”,而是意境的“营造者”。我会概括、提炼甚至重组物象最本质的特征,大胆取舍,保留其“魂”,舍弃繁琐的“形”。笔下的一花一鸟,既源自我的深刻观察,更融入了我的情感与思考,最终通过笔墨的干湿浓淡、构图的虚实相生,将自然的“生意”升华为艺术的“意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这就是我的追求:让作品既有来自造化的生动与真实,又有超越物象的笔墨情趣与哲学思考。</b></p> <p class="ql-block"><b>观察以有数,有爱以生情;得形以存真,取意以升华。</b></p> <p class="ql-block"><b>与万物深情往还,方能使心中意象鲜活;唯有胸有丘壑,笔下方能造化天成。</b></p> <p class="ql-block"><b>无观察,不概括;无深情,无升华。</b></p> 艺术大师刘海粟的用笔特点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纵观艺术大师刘海粟的创作生涯,他之所以能成为融汇中西的一代巨匠,其根本动力正是源于他始终坚持的野外写生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他早年研习油画,深受后期印象派的影响,强调个人感受与色彩的强烈表现。他将这种“西画的味道”——对光影、色彩和结构的重视——带入对中国山水的大胆表现中。他尤其以“十上黄山”的壮举闻名,每一次面对真山真水,都不是简单的摹写,而是与自然进行磅礴的精神对话。他在写生中捕捉黄海的瞬息万变,将感受到的云海奔腾、松石奇崛的生命律动,通过奔放泼辣的笔触和浓郁强烈的色彩直接宣泄于画布或纸绢之上。</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刘海粟的艺术实践雄辩地证明:唯有通过写生,才能真正“感受大自然”的呼吸与脉搏,将外在的自然景象内化为胸中的丘壑,最终升华为兼具客观真实与主观激情的、富有震撼力的艺术作品。</b></p> <p class="ql-block">形神兼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印章的作用,补充章的作用压角章一定要用白文</b></p> 吴昌硕的用笔,堪称 “金石入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 1, 1);">吴昌硕的用笔,堪称 “金石入画” 的典范,其最大特点源于他数十年浸淫《石鼓文》的深厚功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他将篆书的笔法完全融入绘画:起笔藏锋,行笔迟涩而饱满,线条如折钗股、屋漏痕,充满古拙、浑厚、苍劲的金石气息。看他的梅枝、藤蔓或荷杆,并非在“画”出形态,而是以书法的中锋“写”出,每一笔都沉实有力,透露出一种凝重而内在的磅礴气韵。</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这种源自上古文字的笔法,使他超越了物象的柔美表象,直取对象内在的筋骨与精神,形成了重、拙、大的独特审美,将大写意花鸟画推向了雄强苍茫的新境界。</b></p> 欣赏和创作写意花鸟画,都需要我们放慢脚步,静下心来
去体会那一笔一墨背后的深情与妙意。 <p class="ql-block">夜色凝成墨绒衣,金瞳如炬照幽微。</p>
<p class="ql-block">它静立花叶之下,不惊不动,却似有千言万语藏于眼底。露珠轻缀叶尖,风未起而意已动,那一缕湿润的晨光,悄然渗入画中。我常想,一只猫的凝望,何尝不是一种禅?万物有灵,只在你是否愿意驻足倾听。笔锋轻转,毛发如丝,不是描摹,而是感知——感知那一份静谧中的跃动,那一瞬凝望里的永恒。</p> <p class="ql-block">樱云堆雪舞翩跹,双禽穿影入春烟。</p>
<p class="ql-block">花开满枝,不是为了被观赏,而是生命本能的绽放。我画樱花,不单画其艳,更画其短暂而炽烈的魂。那两只飞鸟,轻巧掠过花丛,像是时光的信使,提醒我美在流动,不在停留。枝干虽粗,却不掩柔情;花瓣虽密,却不失空灵。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这是写意的法则,也是生活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丹霞灼灼燃枝头,翠叶托红意未休。</p>
<p class="ql-block">红花如火,绿叶似海,蝴蝶穿梭其间,像是跳动的音符。我用浓墨勾叶,重彩点花,不避艳丽,但求真挚。热烈不是浮夸,而是生命本真的呐喊。有人言写意当淡泊,我却以为,浓烈亦可写意——只要心中有情,笔下便有魂。这簇红,是我对大地最炽热的告白。</p> <p class="ql-block">赤羽栖枝映金阳,黄花叠影醉流光。</p>
<p class="ql-block">鸟羽如虹,非为炫耀,而是天地赋予的华服;黄花层层,不争不抢,却自成锦绣。我喜画此般对比——冷与暖,动与静,彼此映照,方显和谐。白底无垠,非是空无,而是留白处藏着呼吸。中国画的妙处,正在于此:不画之处,亦是意境所在。心若澄明,满纸皆可生春。</p> <p class="ql-block">三角梅开血样红,铁枝盘曲势如龙。</p>
<p class="ql-block">它不生于幽谷,却能在墙角倔强绽放。枝条交错,花团锦簇,仿佛在风中低吼:我亦能灿烂。我以劲笔写枝,以烈色点花,不求秀美,但求气势。艺术不必总是温婉,有时也该有野性与力量。那一抹红,不只是花色,更是生命力的图腾。</p> <p class="ql-block">素瓣如雪映清光,蝶影轻摇梦未央。</p>
<p class="ql-block">白花不语,却自有千言万语在风中低吟。绿叶扶疏,托起一片纯净的天地。蝴蝶飞来,不是点缀,而是呼应——花与蝶,本是一场前世约定的重逢。我常于月下对纸沉思,如何让这静中有动,柔中带韧?终是明白:不必刻意求变,只需让心随自然起伏,笔下自有生机流淌。</p> <p class="ql-block">蓝叶扶风衬玉颜,彩翼停光驻蜜缘。</p>
<p class="ql-block">那一刹那的停驻,胜过万语千言。蝴蝶翅膀上的红与黑,如火焰燃于静水之上,既热烈,又安宁。花不争艳,却因蝶而生动;蝶不喧哗,却因花而深情。我以淡色铺底,不抢其风头,只为衬出那一份相逢的温柔。艺术何为?不过是在喧嚣世间,为这样的一刻,留下一方净土。</p> <p class="ql-block">紫兰静绽倚风轻,双蝶翩然绕玉茎。</p>
<p class="ql-block">兰不争春,却自有其高洁;蝶不恋久,却留下翩跹一瞬。我画兰,常以简驭繁,几笔枝叶,数瓣柔花,便是一方清雅世界。蝴蝶飞舞,非为喧宾夺主,而是为这静谧添一丝灵动。写意之妙,正在于“少即是多”——少一笔则不足,多一笔则多余。心静,画便静;心雅,境自生。</p> <p class="ql-block">松针叠雪立寒枝,玄羽静观天地迟。</p>
<p class="ql-block">鸟栖松上,不鸣不飞,却似已阅尽千山。松干苍劲,如老者筋骨,承载岁月风霜。我以枯笔皴擦,显其筋骨;以淡墨晕染,出其幽远。黑白之间,蓝羽一点,如寒夜星辰,冷而不寂。写意花鸟,终归是写人心——静观者,非鸟也,乃吾心也。</p> 一池墨香染春烟,半纸生灵跃眼前。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魏芳老师说:我常于静处提笔,心随花鸟游走,不求形似,但求气韵流转。写意之道,不在繁复堆叠,而在一呼一吸间与自然共鸣。猫儿低头凝望,鸟儿振翅欲飞,皆是刹那的灵光乍现。我以笔为媒,将这瞬息的生机凝于纸上,便是对生命最深的敬意。黑白之间藏万象,淡彩轻点破寂寥,每一幅画,都是一次与天地对话的旅程。</b></p> 笔歌墨舞——魏芳老师带你见证一幅画的从零到韵:诞生 周旻副校长作结语:以笔墨涵养美育,由造化得获心源——魏芳老师花鸟画创作课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周旻副校长视频中的结语,我整理下,校长的大意:本次课程的核心理念,正如我们标题所言——“以笔墨涵养美育,由造化得获心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以笔墨涵养美育”,说的是这不仅仅是一门绘画技法的传授,更是一场深刻的美育实践。魏芳老师通过一笔一墨,引导我们去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这正是我们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由造化得获心源”,则点明了艺术创作的根本路径。魏芳老师反复强调“走向自然”、“深入观察”,正是告诉我们,真正的创作源泉,来自于对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感悟,最终与我们内心的情感与修养相结合,方能成就真正的艺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最后,是期望与祝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课程虽已结束,但这只是一个美好的开始。衷心希望各位同仁能将这份对艺术的热情带入今后的工作与生活,让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滋养我们的心灵,让美育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生根发芽。</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魏芳老师的辛勤付出与精彩授课!也感谢各位的积极参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谢谢大家!</b></p> 墨润课时:师生花鸟课堂剪影 墨韵润心,花香满径——记魏芳老师的花鸟课感悟 <p class="ql-block"><b>墨韵传情 师心启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赞魏芳老师的“中国写意花鸟的创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彭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厦门市老年大学书画高研班第五期的培训开课以来是好戏连台,精彩纷呈。今天由优雅知性的魏芳老师讲的“中国写意花鸟的创作”一课更是深入浅出,温婉迷人,令人受益匪浅,深受启发。课上她既明确指出工笔画与写意画的区别,又现场作画充分展现出写意花鸟的典型风格,在笔墨、色彩和构图上都体现了教学示范的实用性与艺术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1、笔墨技法:枝干以枯笔、中锋勾勒,线条苍劲且富有变化,表现出枝桠的质感;花朵则以没骨法晕染,粉色系的墨色层次丰富,浓淡相宜,既体现出花瓣的蓬松感,又保留了水墨的通透韵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色彩运用:以柔和的粉、红为主色调,搭配枝干的赭石与墨色,色调清雅协调,符合传统花鸟“雅致脱俗”的审美,也便于我们学员学习色彩的调和与晕染技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3、构图布局:采用“折枝式”构图,花枝从画面一侧舒展而出,留白得当,既突出了主体,又给人以想象空间,是国画教学中经典的构图示范,能让我们直观理解“疏密有致”的布局原则。</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整体而言,这幅课稿是魏芳老师将专业技法通俗化的体现,既保留了国画的传统韵味,又便于我们学员临摹学习,充分展现了她在教学中“技法扎实、通俗易懂”的风格特点。对我们提升艺术鉴赏能力和中国写意花鸟的创作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彩一课,正如周旻校长总结所言:她的写生感人、灵动,个性温婉,色彩精准,是我们学习国画的楷模!</b></p> 🌼🌼🌼🌼🌼🌼🌼🌼🌼🌼 <p class="ql-block"><b>听魏芳老师《中国写意花鸟画创作》有感</b></p><p class="ql-block"><b> ——学员刘六光</b></p><p class="ql-block"><b> 十来年前就闻说魏老师的花鸟画是一绝,但总是名额爆满,没拜上师。只得到书法、诗词、山水、篆刻班濡染……有次魏老师在书画展上当解说嘉宾,遂与一群她的学生一起听讲,后还有幸一起聚餐,有幸结缘。之后便斗胆将自己不成熟的画作在微信里请教,虽不是她的学生,但她仍不吝赐教,给予鼓励,得以坚持创作个性。其师德之高尚可见一斑!今日终于亲得其授,有点兴奋,她师从张晓寒、杨夏林等一干名师,既精工笔又擅写意,从临摹名家名画开始到形成自己创作个性风格,确实创作历练数十年!即便是齐白石这样文化大家,早年也都临摹名画,七十岁后才改弦更张,画双勾重彩,大受欢迎,形成自己独特风格!</b></p><p class="ql-block"><b> 她指出,中国的写意花鸟画博大精深,是门观察世界、抒发意境,折射哲学与美学思想的艺术表达方式。首先,“意”在笔先!“写”即强调“书写性”,引书法入画,线条、墨色都是带“情感”的,使线条和墨色产生韵律与美感!“意”指意境,追求超越物象的表现方式,体现出创作思想和情感的寄托。物象经过情感的过滤,物象的提炼,表现出物象隐喻的精神内涵。如梅花,体现其凌寒傲雪的品格;荷花,在于其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风范。画梅,笔的运转,笔划的苍劲,“飞白”的笔法表现经历风霜的质感!通过墨韵的丰富变化,体现空间远近的观感、质感,故“计白当墨”,画面的空白处留有想象的空间和气息的流动。所谓托物言志,是一种人格化的象征!物象往往被赋予美的品格,如兰花,似君子!竹,谦虚!菊,淡雅!鸟,表现灵动!均体现出艺术与哲学之间的通感作用。</b></p><p class="ql-block"><b> 关于工笔花鸟画与写意花鸟画的区别,技法的差异,她如是说。工笔画是先勾勒轮廓再填色,宋代称双勾(有重彩与浅彩之分),分层渲染(一般用熟宣),物象工整饱满,讲究布局,有密不透风的着墨,又隐可走马,体现格物致知的特色。她的银杏树画作,就通过背景的渲染,画出秋天的氛围。而写意画是认真细致勾出“神韵”,实现个人情感的抒发,激情快速挥洒出来,笔触豪放或奔放,尽显画家情感。她画了素花风铃木、茶花,借物抒情,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b></p><p class="ql-block"><b> 这就必须意识到两条最重要路径。临摹和写生。临摹是照前人的画作临摹,长言,画不思古,无以入道。汲取经验。写生,指直接描绘客观世界的具体物象,“师法自然”,观察自然,消化吸收为内在的营养。古人写生,重在捕捉生机、生意、生气。目及心传,达到闭目如眼前,下笔如腕前。这就要求要对物象的生长规律有深刻了解,才能体现在画面上!对物象要有前后左右全方位观察,包括四季的变化!她提及高龄而十次上黄山收集素材的大画家刘海粟及其两幅中西合璧的中国印象派作品。他将黄山的奇松、怪石_云海、飞瀑、泉潭收入笔下,所以有了山石尽显中国化特色,而云海雾峰上又有西方泼彩的技法,十分震撼人心!我曾到上海参观其画作,没看出东西合璧的特色,经魏老师一分析,觉得他太伟大!他开创了中国的印象派画法!觉得特别美!魏老师还分享了四次看樱花,画樱花的经历。第一次在南京总统府,春季的樱花怒放,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震撼了她,一簇簇一串串难于忘怀……第二、三次厦门樱花谷,观察其结构,第四次拍了很多角度的照片,使物象的造型特点了如指掌。再比如梅花花瓣是圆形的,而桃花是椭圆形的,如不观察细致,难免贻笑大方。 关于写生,它是感受大自然的美的形象构造,默认于心底的表现方式,因为已完成了画家的过滤、升华和思考的概括。“外师造化”就是写生的意义。它深入观察自然,四时的变化。有些植物早晚都不同,芙蓉花,早上粉白色,晚上红色。湖里公园的荷花,傍晚都是情绪低垂,而早上则熠熠生辉,魏老师的偶然发现,让我们被她的悉心感受大自然的恩赐所感动!大自然的很多奥秘都需要有敏锐洞察力的画家来解码,这样才能有震撼人心的作品问世!难怪她有多幅作品入选大展,并非信手拈来,而是她倾尽半生心血而就。这也就是“中得心源”——灵感的激发、过滤消化、吸收再现心中物象的历练过程。</b></p><p class="ql-block"><b> 她最后现场娴熟地画了一幅樱花,可以看出,从枝干的谋篇布局,花色的深浅调配,都显示不菲功力!大家还征征地不忍下课时,周校长发声了,该幅樱花画连同教授枝干,花叶的画稿一起作为优秀教案归档校方。</b></p><p class="ql-block"><b> 周校长最后画龙点睛总结性地将魏芳老师明亮温婉的绘画特色做了结,当年她和周校长、林生、曾华伟等绘画大师共同创作的画作还在那里倾诉着笔墨情缘……她的一副紫藤也通过陈子强的证书的颁发赠送校方,同时她也由过去的老师成为学校聘用的专家顾问!</b></p><p class="ql-block"><b> 感谢学校领导、周部长,陈社长和班委的付出!感恩所有哺乳我们的老师!</b></p><p class="ql-block"><b> 2025-10-22</b></p> 🌼🌼🌼🌼🌼🌼🌼🌼🌼🌼🌼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学习魏芳老师《中国写意花鸟画创作》讲座的心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陈小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在厦门老年大学期间我跟着魏老师学习中国花鸟画,有六年之久。不断学习到老师们的精湛的绘画技艺和崇高的艺术境界。今天有幸聆听了魏老师《中国写意花鸟画创作》的讲座,还有她在现场作画,充分展现出写意花鸟画典型风格,使我受益匪浅,收获满满,对写意花鸟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主要是:</b></p><p class="ql-block"><b> 一、立意构思是写意画创作的灵魂</b></p><p class="ql-block"><b>写意花鸟画强调“意在笔先”,立意是创作的总纲。在创作前,需要明确表现的主题和传达的情感。中国花鸟画不仅为了描绘花鸟形象,更要在作品中体现哲学理念、文学意境和书法手段。画家应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情景、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以强化的表现。</b></p><p class="ql-block"><b> 二、笔墨技法是写意画表现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b>写意花鸟画以“写意”为核心,用笔方面,讲究中锋、侧锋、逆锋和颤笔等多种笔法变化。写意花鸟画的用笔要求华润、松活、灵变、沉着、洒脱、挺拔,总之要具有变化,有活泼的生命力。用墨方面,注重浓淡干湿的变化与和谐。浓墨表现厚重,淡墨表现轻盈,干墨表现苍劲,湿墨表现润泽。锻炼用笔是首要的,以线聚形,从现实复杂的线中提炼出有用的主线。</b></p><p class="ql-block"><b> 三、构图布局是写意画的骨架</b></p><p class="ql-block"><b>写意花鸟画的构图讲究“经营位置”,即对画面上要表达的内容,形态、笔墨、色彩等作周密计划,形成有机整体。</b></p><p class="ql-block"><b> 主体突出是构图的关键。画面主体要放在黄金分割点附近,形成视觉中心。虚实结合是写意画的重要特点。空白不仅表现空间距离,也表现白云、符合“计白当黑”的原则。留白要自然,避免刻意,以形成空灵感和引发观众想象。</b></p><p class="ql-block"><b> 四、色彩运用增添画面韵味</b></p><p class="ql-block"><b>写意花鸟画的用色讲究“随类赋彩”,既符合自然规律,又体现艺术美感。主色调要鲜明但不宜过于艳丽,需加入适量灰色或墨色调和。通过色彩的浓淡变化表现物体的立体感。</b></p><p class="ql-block"><b> 五、意境是写意画的灵魂,有了意境,作品才有感人的艺术魅力。画家需要通过描绘的花鸟形象,传递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b></p><p class="ql-block"><b>题款和印章也是意境营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周旻校长说的在画面中题写与主题相关的诗词,或加入书法元素,能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题款的位置要巧妙,与画面形成和谐的整体。</b></p><p class="ql-block"><b> 以上特点魏老师在写意花鸟画的优秀作品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至,她的花鸟画的创作枝繁叶茂,花果飘香,雀飞燕舞,一派生机,一幅幅画面生气勃勃,清纯雅丽,匀润隽永,充满活力。她凭着敏锐的观察力、善辨力和创构力采撷自然界素材,运用现代审美观和娴熟技艺进行选择、剪裁、净化、升华,创造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积极向上的好作品。</b></p><p class="ql-block"><b> 严谨细致,兼工带写,潜心营造画面的节奏、韵律和意趣之美是魏芳老师作品的突出特点。她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市书画展并获奖。</b></p><p class="ql-block"><b> 通过学习写意花鸟画,我深刻体会到它不仅是一种绘画技艺,更是一种心境的修炼。中国写意花鸟画的博大精深,需要我不断学习、实践和领悟,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创新,认真锤练笔墨,才能取得不断的进步。</b></p> 🌼🌼🌼🌼🌼🌼🌼🌼🌼🌼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聆听魏芳老师《谈谈中国写意花鸟画的创作》感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刘成宁</b></p><p class="ql-block"><b>花鸟行家论画林,今聆讲授悟频斟。</b></p><p class="ql-block"><b>善工尽畅形神备,巧创尤通雅趣深。</b></p><p class="ql-block"><b>千日写生藏妙谛,万毫发力蕴瑶岑。</b></p><p class="ql-block"><b>外师造化开新境,中得心源寄素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025-10-22</b></p> 🌼🌼🌼🌼🌼🌼🌼🌼🌼🌼🌼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听魏芳老师写意花鸟创作课有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学员 陶洪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聆听魏芳老师关于中国写意花鸟创作的授课,加深了我对国画传统艺术的认知,感受到老师画作笔墨间的意韵、精神与哲思以及中国写意花鸟画的独特魅力,也通过老师讲述的中西艺术对比,进一步增强了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自信。</b></p><p class="ql-block"><b> 一、写意花鸟是笔墨精神与文化底蕴的结晶</b></p><p class="ql-block"><b> 魏老师的课,开篇点明中国写意花鸟画“远不止于画花画鸟”,而是“观察自然,抒发心性、哲学与美学的结晶”。其核心精神“意韵为先、笔墨精神、计白当黑、托物言志”,每一点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写”是书法性的线条表达,每一笔都饱含力度、节奏与情感,也是画家胸臆的抒写;“意”是超越物象的意境,是画家情感、品格与思想的寄托。画梅,是表现“傲雪凌霜”的孤高;画荷,是赞美“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八大山人画作中的“白眼向天”,是借笔下禽鸟姿态,表达他作为明朝遗民对清朝统治的愤懑与对世俗权贵的蔑视。这种将自然物象人格化、精神化的创作方式,是中国艺术独有的智慧。国画笔墨的运用更是精妙绝伦。通过线条的粗细、曲直、刚柔、枯润,画家能精准表现物体的质感与生命力。苍劲的“飞白”笔法绘出梅花枝干的风霜骨气,流畅圆润的“游丝描”展现兰花叶的飘逸洒脱。而“计白当黑”的留白艺术,更让画面的空白成为天空、云雾,成为观者无限想象的空间,使意境悠远深长。托物言志,让梅兰竹菊等物象成为人格的象征:梅之高洁坚贞、兰之君子隐逸、竹之谦虚刚直、菊之隐士淡泊,鸟儿的姿态也寄托着画家对亲情、爱情、自由或孤独的情感。这种将自然与人文深度融合的创作,无疑是中国艺术最动人的灵魂所在。</b></p><p class="ql-block"><b> 二、从中西对比看写意花鸟的独特艺术高度</b></p><p class="ql-block"><b> 魏老师对比西方油画,讲述了中国写意花鸟画展现出的截然不同的艺术追求与审美意境,其艺术水准之高,在许多西方画家眼中也极具欣赏价值。西方油画注重写实,以光影、色彩、解剖学为基础,力求还原客观世界的真实样貌;而中国写意花鸟则以“写意”为核心,不求形似但求神似,追求的是物象的神韵与画家的主观情志表达。油画是“再现”,写意花鸟是“表现”,前者如精雕细琢的写实画卷,后者如挥洒自如的心灵诗篇。空间处理上,油画讲究焦点透视,营造真实的三维空间;写意花鸟则运用散点透视与计白当黑,营造出虚实相生、气韵流动的意境空间,给人以更广阔的想象天地。色彩运用上,油画色彩丰富绚丽,追求视觉冲击;写意花鸟以水墨为宗,墨分五色,于黑白灰的层次变化中展现万千气象,更具含蓄典雅的东方韵味。这些差异虽非高低之分,却让我们清晰看到中国写意花鸟画在精神表达、意境营造上的独特优势。它是一种更注重内在精神、更具哲学思辨的艺术形式。</b></p><p class="ql-block"><b> 三、从中西交融想文化自信下的创新发展</b></p><p class="ql-block"><b> 中国艺术从不固步自封,它以开放的姿态吸收西洋画的元素。魏老师展示的刘海粟在山水画中融入青绿重彩便是典范。我想,这种交融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在坚守文化根脉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文化自信,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深刻认知自身文化价值后,以包容的心态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养分,从而让自身文化更具生命力。魏芳老师的授课,让我们看到了写意花鸟的传统魅力,也让我们明白,传承不是守旧,创新也不是颠覆。当我们在对比中西艺术中,清晰认识到中国写意花鸟画的独特价值,便有了坚守传统的底气;当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借鉴西方艺术的长处,便有了创新发展的动力。这堂课让我更加坚定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这种自信,源于写意花鸟笔墨间的文化底蕴,源于中西对比中彰显的艺术高度,也源于传统与创新交融中展现的蓬勃生机。</b></p> 🌼🌼🌼🌼🌼🌼🌼🌼🌼🌼🌼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听魏芳老师课有感:在笔墨中,重新学会“看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学生:魏巧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 1, 1);">听完魏芳老师的课程,心中充盈的不仅是对笔墨技法的新知,更有一种被悄然点亮的通透感。如果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那便是魏芳老师教会了我如何真正地“看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 1, 1);">过去观画,大抵是走马观花;自己动笔,也常是照猫画虎,心中无数。而魏老师却说:“无观察,不概括;无深情,无升华。” 这句话如醍醐灌顶。她让我们明白,画室里每一根看似随意的线条,每一抹恰到好处的墨色,其背后都源于对自然万物长久、深情的凝视。无论是紫藤缠绕的韵律,还是禽鸟转颈的灵机,都需要我们沉下心来,与之对话,才能将它们的“魂”捕捉于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 1, 1);">在她的示范中,我亲眼见证了如何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最终化为“笔下之竹”的神奇过程。创作不再是空洞的挥洒,而是带着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爱意,进行的一次次提炼与升华。她笔下的花鸟,之所以气韵生动,正是因为其中灌注了生命的温度与哲学的思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 1, 1);">感谢魏芳老师,她不仅为我们推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写意花鸟画艺术殿堂的大门,更为我们指明了一条亲近自然、内观自我的路径。课程虽已结束,但真正的“写生”才刚刚开始——带着老师传授的“心法”,我将更用心地去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在笔墨的丰赡世界里,找寻那份难得的宁静与自得。</b></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