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滨海讯(记者 张惺卓 报道 李楠 摄影)10月21日至22日,由中国科协指导的华北地区基层科技志愿服务能力提升交流活动在天津滨海新区区委党校举办。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等地的科技志愿工作负责人及基层工作者代表齐聚一堂,通过专题辅导、案例分享、实地观摩等形式,共话基层科技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 “基层科技志愿服务的生命力,在于专业队伍的建设,在于供需精准的对接,更在于区域经验的共享互通。”在活动中,天津市滨海新区科协党组成员肖辉表示,滨海新区依托“惠民兴县”“滨海科学城”“滨城科普惠”三大品牌,已组建670个科技志愿服务组织,汇聚2.9万名注册志愿者,累计开展活动超3万场,服务时长突破16.7万小时,连续两年获中国科协优秀单位表彰。 从“莓”好汉沽特色农业服务队伍,到“洒金坨汪子虾”产业帮扶团队,滨海新区探索出科普资源下沉的“毛细血管”建设模式。“我们通过数据驱动和系统化运营,让科技志愿服务在基层从‘有形覆盖’真正实现‘有为有位’。”原天津市滨海新区科协兼职副主席万伟东在分享“大美志愿”小程序使用经验时表示,该平台已成为当地统筹志愿力量、精准对接需求的重要抓手。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专家支招:破解组织建设与项目设计难题</div> 本次活动设置多场专题辅导,为基层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与方法借鉴。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科学文化处副处长李凤娇围绕《中国科协科技志愿服务工作考虑》,详细解读了全国科技志愿服务的政策框架与重点任务。“政策落地关键在基层,一个高效的志愿团队,需要科学的管理体系和持续的文化激励。”李凤娇在辅导中强调。 “项目要贴近群众需求,才能真正发挥科技惠民的作用。”西南大学教授、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周林波以《科技志愿服务组织建设与团队打造》为题,系统讲解科技志愿服务组织建设与团队打造方法,从人员动员到效能评估,为参会者提供全流程解决方案。中国志愿服务高级培训师钟平则结合实际案例,剖析科技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与创新路径。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案例分享:多地探索科技志愿服务新范式</div> 在交流环节,来自不同领域的代表分享了各具特色的实践经验。中国科技馆观众服务部工程师庞雨介绍了科技馆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情况,通过品牌打造,让科技馆成为激发公众科学热情的重要平台;北京科学中心科技志愿负责人张桐展示了全龄参与、多方联动的科普服务模式,将场馆资源转化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动力;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工程系团总支负责人则讲述了如何以数智场馆为依托,将科普教育与职业赋能相结合,助力青少年拥抱数字未来。 “我们通过‘万名学子链接十万老人’的模式,既帮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也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德州学院李芳菲分享的案例引发广泛共鸣,这种双向赋能的志愿服务模式,为解决基层民生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实地观摩:感受基层服务鲜活实践</div> 10月22日,参会代表前往荣通智慧生态农场、寨上科技志愿服务阵地等点位实地观摩,近距离了解科技志愿服务在农业生产、社区服务中的具体应用。在荣通智慧生态农场,志愿者向代表们介绍了如何通过技术指导,帮助农户提升种植效益;在寨上科技志愿服务阵地,大家围绕组织实体化运行、特色项目打造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 “这次活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温度,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参会代表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科协科普部负责人表示,“我会将此次学到的方法带回去,推动当地科技志愿服务再上新台阶。” 海新区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梳理总结各地优秀经验,精准对接基层需求,持续推动华北地区乃至全国基层科技志愿服务能力提升,为科技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h1><i>谢谢浏览!</i></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