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六百年,一眼万年(20251021)

张其舜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秋十月,我终于站在了魂牵梦萦的故宫。这座屹立北京六百余年的紫禁城,红墙金瓦间流淌着明清两代的风云变幻。循着导览图,从午门始发,我走过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穿行乾清、交泰、坤宁三宫,目睹了东、西六宫中的慈宁宫、储秀宫、翊坤宫等,最终抵达御花园的静谧深处,用脚步丈量了十七座古建筑的历史纵深。</span></p> <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其悬挂于神武门的匾额题字,由郭沐若于1971年书写,其书法融合米芾笔意,结构严谨且富有动态美。</p> <p class="ql-block">沿着一边是东华门城墙,一边是护城河,直到午门始,进故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太和殿前,阳光洒在汉白玉阶上,映出层层飞檐的恢宏轮廓。这里是明清皇帝举行大典之地,象征皇权至高无上。我驻足凝望,仿佛听见钟鼓齐鸣,百官朝拜。</span></p> <p class="ql-block">太和门</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俗称金盔殿,是明清两代举行重大典礼活动的场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名太和殿。“太和”出自《周易》,意即天地万物和谐运行。每年元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三大节以及皇帝登基、大婚、册立皇后、宣布进士名次、命将出征等重大活动都在此带行。</p><p class="ql-block">太和殿坐落在三层汉自玉台基之上,股高26.92米,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是故宫现存等级最高的古代建筑。宫殿檐角安放10个脊兽,成为此类建筑装饰中等级最高的孤例。殿内正中为雕龙操金漆宝座,上方悬挂乾隆帝御笔“建极绥猷”匾,四周盛立六根“沥粉贴金”盘龙柱。</p><p class="ql-block">股顶天花正中的藻井雕有口街宝珠(又称“轩镇镜”)俯首下视的蟠龙。股内铺圾苏州产细料澄泥方砖,俗称“金砖”。太和殿儿经焚毁、重建,现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p> <p class="ql-block">中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华盖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筑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3间,建筑面积580平方米,高29米,为单檐四角攒尖顶,体现“中庸”哲学思想。</p><p class="ql-block">‌它是为皇帝在太和殿大典前休息及接受官员行礼之地,亦用于审阅祭文或耕具。</p> <p class="ql-block">保和殿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几经焚毁、重建。现存主体梁架仍为明代建筑。明初称谨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称保和殿。“保和”出自《周易》,意即保持万物和谐。</p><p class="ql-block">保和殿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建筑结构采用“减柱造”特殊法式,减去了殿内前檐6根柱子,开阔了空间。殿内悬挂乾隆皇帝御笔“皇建有极”匾,意即人君建立天下最高准则。</p><p class="ql-block">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在此宴请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清初,后三官修复前,顺治帝、康熙帝曾在此居住,并相继易名为位育宫、清宁宫。顺治皇帝大婚在此举行。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这里成为“殿试”的固定场所。</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始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后几经焚毁,现有建筑为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建。“乾”是《周易》中的卦名,代表天。</p><p class="ql-block">乾清宫在明代为皇帝寝宫,清初沿袭明制,顺治帝、康熙帝曾于此居住。自清代雍正帝将寝宫移至养心殿后,乾清宫成为皇帝召见延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陪臣和岁时受贺、举行宴筵的重要场所。乾清宫又是明清两代皇帝死后的停灵之地,以示“寿终正寝”。</p><p class="ql-block">乾清宫内的“正大光明”匾后是清代雍正帝所创秘密建储制存放建储匣之处,匣内藏皇帝选定并御笔亲书的皇位继承人名字。皇帝去世后,经指定的大臣取下匣子共同验证,由秘密选立的皇子即位。</p> <p class="ql-block">交泰殿原名中圆股,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交泰殿,殿名出自《周易)“乾地交泰”,意为天地相交,阴阳协和。清嘉庆二年(1797年)因乾清官失火殃及此处面重建殿平面呈方形,上置铜鎏金宝顶,形式与中和殿略同。殿内正中设宝座,宝座后上方悬挂乾隆皇帝摹康熙皇帝御笔“无为”匾,下设乾隆御制《交泰殿铭》屏风。东侧为中国古代计时器铜壶消漏、西侧为大自鸣钟。清代皇后在千秋(皇后生日)、元旦(春节)、冬至三大节于此接受朝贺。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将二十五方宝玺存放于此。</p> <p class="ql-block">坤宁官明代皇后寝宫。坤宁官与前面的乾清宫分别为传统意义上的帝、后寝宫,“乾清”“坤宁”寓意天清地宁,即天高明、地博厚。</p><p class="ql-block">坤宁官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现在的坤宁官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沈阳)清宁宫改建后的样式,门不居中而偏东侧,成为有满族特色的“口袋房”。清康熙时将东侧两间用作皇帝大婚的洞房,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绪三帝以及逊帝溥仪均在此大婚。西侧五间为萨满教紫祀神堂,内设安放神像、宝座的环形大炕和制作祭品的煮肉大锅等。</p> <p class="ql-block">武英殿畔,河水如镜,倒映着歇山顶的庄严身影。曾在此编纂《永乐大典》的文脉余音,仍在风中低语。那块刻有“武英殿”的巨石,与门额上金色的“武英门”牌匾遥相呼应,将历史具象成触手可及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武英殿始建于明初,前殿武英殿,后殿敬思殿与前殿形制略似,两殿间以穿廊相连,东西配殿为凝道殿和焕章殿。明代皇帝曾于此斋居及召见大臣。明末农民军领袖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攻入紫禁城,曾在武英殿举行即位仪式。清兵入关之初,摄政王多尔衰以此作为理政之所。康熙八年(1669年)因太和殿、乾清宫等处维修,康熙帝曾一度移居武英殿。而后,又于武英殿集辑、刊校书籍,所刊行图书称为“殿术”。民国初期,紫禁城外朝部分被辟为古物陈列所,将武英殿用作文物展厅。</p> <p class="ql-block">慈宁宫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清顺治十年(1653年)重修。清乾隆元年(1736年)进行修葺并改建周围建筑,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改建为重檐歇山顶</p><p class="ql-block">慈宁宫区域为明清太后所居,如明代万历年间慈圣李太后、清代前期孝庄太后(后成为太皇太后)等,另有太妃、太嫔等人随居。清代慈宁宫主要是为太后举行重大典礼的殿堂,凡遇皇太后圣寿节、上徽号、进册宝,以及皇帝大婚、公主下嫁,均在此处举行庆贺仪式。若皇太后去世,其梓宫奉安于此。</p> <p class="ql-block">储秀宫内廷西六宫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寿昌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储秀宫。明清时为妃嫔居所。清晚期,慈禧太后亦曾在此居住数年。清代曾多次修葺,光绪十年(1884年)为庆祝慈禧太后五十寿辰,耗费白银63万两进行大规模整修,现存建筑为此次整修后的形制。</p> <p class="ql-block">体和殿清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五十寿典前,在翊坤宫后殿和储秀门旧址上改建完成。面阔五间,明间为穿堂,前后开门,东西次间、梢间打通,分别为慈禧太后住储秀宫时进膳和饮茶休息的地方。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曾在此主持为光绪皇帝选立后妃仪式。</p> <p class="ql-block">冰窖建于清乾隆年间,现存四座,为清宫藏冰之处四座冰客呈南北向排列,均为半地下拱券式建筑每座冰窖东西宽约6米,南北长约11米,窖底沉于地面以下约1.5米,可存冰5000余块。地面用条石铺成,四壁则先砌条石,后砌灰砖形成券顶,两端开有拱门。</p><p class="ql-block">清代每年冬至后半个月,工部派差役于紫禁城简子河等处采集清净坚厚的冰块,切割成一尺五寸见方贮藏于冰窖,用于坛庙祭祀以及宫延夏季防暑降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穿过一道道朱红宫门,我走进陶瓷馆与雕塑馆。青花瓷瓶上的山水人物栩栩如生,瑞兽蹲踞的瓷罐泛着幽蓝光泽;展柜中的西洋钟表依旧滴答作响,诉说着东西方文明在此交汇的往事。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凝固的时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御花园内,古树参天,石径蜿蜒。一座飞檐翘角的亭子掩映于绿荫之下,栏杆雕花精致,似有仙风拂过。我坐在石凳上,看光影斑驳,听叶声沙沙,六百年沧桑在此刻归于宁静。</span></p> <p class="ql-block">堆秀山位于御花园东北部,曾是明代观花殿的旧址,万历十一年(1583年)改筑堆山。山北依宫墙,高约10米,山顶建有御景亭。山体由太湖石堆砌,正面有岩洞,内为砖砌穹隆式石雕蟠龙藻非,洞门上额題满汉文“堆秀”。山前两侧设有目前宫中仅存的一组石蟠龙水法,水法即唢泉,山腰处暗设水缸储水,以管相连,引水至螺龙口中喷出。山脚东侧石块上刻有乾隆帝所题“云根”二字,以赞其美。山东西各有石台阶,拾级而上可达山顶御景亭。</p> <p class="ql-block">走出神武门,也就是走出了故宫北门。对面的景山公园,浮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景山公园是俯瞰故宫全景与北京中轴线的最佳观赏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景山西街44号,坐落在北京内城南北中轴线上。南与紫禁城的神武门隔街相望,西邻北海公园,为元、明、清三代的皇宫后苑,占地23万平方米,山体海拔高度94.2米,曾是北京城中轴线上的最高点。园内保存寿皇殿、观德殿、护国忠义庙、绮望楼等古迹文物,其中寿皇殿建筑群为清代供奉御容及清帝后祭祖的重要场所,2018年修缮完成后重新开放。</p><p class="ql-block">景山开发于金代,元代至元四年(1267年)建大都时成为皇城御园。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堆筑万岁山,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更名景山。乾隆年间建造五座亭阁形成现有格局,山顶万春亭为北京中轴线制高点。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遭八国联军破坏,1928年正式对外开放。新中国成立后经系统性修缮于1955年重新开放。</p> <p class="ql-block">在景山上,俯瞰故宫博物院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可以眺望北海白塔。</p> <p class="ql-block">从景山公园出来,向西走去,就是北海公园。</p><p class="ql-block">北海公园(Beihai Park)位于北京的中心地区,故宫西北部,东靠景山,南临中南海,北接什刹海,北海公园占地总面积68.2万平方米,其中水面积38.9万平方米,陆地面积29.3万平方米54。是中国现存历史上建园最早、保存最完整、文化沉积最深厚的古典皇家园林。</p><p class="ql-block">北海公园的形成最早要追溯到辽代的“金海”,后经历元、明的扩建,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宫后花园,清时,由于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遭到破坏,至1925年正式对外开放,定名为“北海公园”。</p><p class="ql-block">北海公园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12摄氏度,年降水量644毫米,北海公园内的北海是北京城内最大的湖泊,水源则以密云水库补给为主。公园内动植物丰富,有桧柏、侧柏、白皮松等植物,也有濒危物种花脸鸭、国际濒危物种秋沙鸭等。北海公园主要由琼华岛、东岸、北岸、西岸景区组成。主要景点有永安桥、永安寺、小西天、九龙壁、承光殿等。</p><p class="ql-block">北海及团城价值意义重大,是北京古都历史重要见证,也是北京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