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书画鉴定中有“纸寿千年,绢保八百”的说法。为使绢本书画得以延续更长的时间,传统保护方式除装裱外,还可临摹。现存晋唐古书画大都是后人摹本。通过这些摹本,我们才有机会一窥当时风采。</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清明上河图》的临摹任务被交到冯忠莲手中,最终到1980年9月才全部完成。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临摹工作并非一帆风顺,甚至一度被迫中断,冯忠莲也患上高血压、眼疾等病症,但她仍以自身的高超技艺和坚定毅力,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临摹任务。摹本的艺术效果和古旧面貌,与原作极为相似。两幅作品在展厅中相对展出,以便大家对照欣赏。</p> <p class="ql-block">冯忠莲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美术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画作“山水”曾作为国礼赠送外国贵宾。为了国家的需要,她放弃个人创作,一直默默无闻临摹古画,成为新中国古画临摹事业的开拓者,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书画临摹复制工作者。</p> <p class="ql-block">制于唐代的大圣遗音琴,之所以至今仍灿然生辉,离不开修复师化腐朽为神奇的匠心妙手。此琴曾长期弃置于养心殿南库的一个角落。1925年,清室善后委员会入宫点查文物时,登记为“破琴一张”。1949年,经古琴家管平湖先生精心修理,其风采才得以重现。</p> <p class="ql-block">“卣”为先秦酒器。此件卣器壁厚度约1至2毫米,出土时残缺的部分碎成130余片如蚕豆大小的碎片,器物有变形、扭曲以及腐蚀、断裂等问题。</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修复专家严格遵守文物修复中“有效地最小干预”原则,制定了以整形、拼对、焊接、粘接、补缺和做色为主要步骤的修复保护方案。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基本恢复了其原有的历史面貌和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天府永藏</p><p class="ql-block">宫廷藏品,汇百代之隽永;绘物成册,为千秋所共赏。传承不绝,典录有序,天府永藏,为民为邦。</p> <p class="ql-block">展厅入口这对“掐丝珐琅太平有象”,是故宫博物院首批拥有“身份证”的藏品。</p><p class="ql-block">1924年11月,溥仪出宫后,清室善后委员会以宫殿为单位开展文物点查工作,按千字文顺序为文物编号。最先点查的是乾清宫,文物就以“天地玄黄”的“天”字为号。这对“掐丝珐琅太平有象”当时陈设在乾清宫的西暖阁,编号分别为“天字七二〇”和“天字七二一”号。</p> <p class="ql-block">为了让社会及时了解点查情况,清室善后委员会先后刊行《故宫物品点查报告》6编28册,内载物品94000多号,1170000余件。这份珍贵的原始档案,至今仍是故宫追溯藏品源流的重要依据。</p> <p class="ql-block">这件“洮河石达摩渡海椭圆砚”清晰地记载在清乾隆时期的《西清砚谱》中,只是被认定为端砚。《西清砚谱》是乾隆皇帝命于敏中、梁国治等编纂,共二十四卷,共收录砚台241方。</p> <p class="ql-block">清代宫廷艺术尊古、崇古风潮兴盛。乾隆时期纂修的《西清古鉴》,是清宫所藏古代青铜器的大型谱录,著录了青铜器1529件,以商周器居多。</p><p class="ql-block">清廷不仅以古为典范,更创造根植为古的“新古”。天鸡尊便是仿古铜器的流行器型,原形是商周时期禽鸟形青铜礼器。展柜左侧的仿古铜彩天鸡尊,天鸡造型相对较大,尊改作花觚且体量缩小,是为一种创新。</p> <p class="ql-block">在《清人画胤禛妃行乐图轴》中,桌上所摆放的蒜头瓶,与宫中所藏的实物十分相似。</p><p class="ql-block">经清室善后委员会清点的这些器物藏品,与宫中所藏书籍、绘画多可相互对照, 印证了故宫博物院藏品体系中清宫旧藏文物的来龙去脉。</p> <p class="ql-block">1914年,古物陈列所成立,建宝蕴楼作为文物库房,将武英殿、敬思殿等改造成陈列室,并举办大量陈列展览。</p> <p class="ql-block">这件德化窑白釉达摩立像,即曾由古物陈列所保管,是明代德化窑瓷器的精品力作,刻画出艰苦涉险、坚定无畏的高僧形象。</p> <p class="ql-block">这件德化窑白釉达摩立像,即曾由古物陈列所保管,是明代德化窑瓷器的精品力作,刻画出艰苦涉险、坚定无畏的高僧形象。</p> <p class="ql-block">这件清代宫廷画家余省所绘《牡丹双绶图》轴,下钤“宝蕴楼书画录”鉴藏印,表明其曾收藏于古物陈列所宝蕴楼库房。</p> <p class="ql-block">1933年1月3日,山海关沦陷于日军铁蹄,平津震动。2月,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国子监等处的文物合计超过19000箱,从北京出发,踏上漫漫南迁之路。</p><p class="ql-block">这件青花婴戏图盖罐先是在1933年迁至上海,1936年转迁南京。1937年8月日军大举进攻上海之后,这件盖罐走西迁的中路,辗转经武汉、宜昌、重庆,至1939年9月,完好无损运抵四川乐山安谷。</p> <p class="ql-block">彩画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特色的装饰部分。上世纪50年代以来,油饰彩画的维修、复原和画样存档便是故宫建筑维修的重点工作之一。此处展出的彩画小样均为清代官式建筑彩画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此次展览展出了从苏式彩画到龙凤和玺彩画的不同等级的代表性彩画小样。其中午门东北角亭的宝珠吉祥草彩画,更是体现了明末清初的彩画特点。</p> <p class="ql-block">乾隆铭铜嘉量,是乾隆朝依宫中所藏新莽嘉量仿制,器身外壁有乾隆皇帝御制铭文,告诫后代子孙以此作为度量衡的准则,永远传续。文物南迁时,它没有离开北平;而它身边的明代青花蓝查体梵文出戟盖罐,则经历南迁北返,最终从南京回到故宫。</p> <p class="ql-block">展柜背板上清人画弘历是一是二图贴落中的器物,大多能与展柜文物对应,唯有图中屏风右侧的嘉量有少许差异。其所绘应为新莽嘉量,并非乾隆铭嘉量。南迁之后,新莽嘉量未能北返,而是被运往台湾地区。</p><p class="ql-block">“是一是二,不即不离”,一脉文渊,连结两岸。南迁文物中,有2900余箱在1948至1949年分三批次被迁往台湾地区。现在,两岸文物虽隔海相望,然其文脉同源、器道一体,本就是同根而生、同气连枝的一家人,一器一物,所承载的是共同的历史记忆;一纹一饰,所描绘的是相连的文明画卷。</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紫禁初开</p><p class="ql-block">两朝宫殿成古物陈列之奥宇,古今珍玩启博物化民之新章。文物南迁,众志成城。终得守国宝以完璧,护文脉之不散。</p> <p class="ql-block">乾隆初年,乾隆皇帝将前代皇帝御宝重新考证排次,定总数为二十五方,是清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二十五宝玺平时密藏于宝盝中,分列于紫禁城交泰殿的御座之后及两侧。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仪式在乾清门内举行。仅10日、11日两日来参观的民众即达五万余人次。这套曾经行使最高权力的皇帝御宝,见证了故宫从皇家禁苑向民众开放的蜕变。</p> <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