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来到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Taipei Palace Museum)是一定要去的,理由很简单,当初国民党败退台湾,带走的国宝都是精品中的精品。</p> <p>图1、“天下为公”牌楼</p><p>台北故宫博物院又称中山博物院,占地总面积约160000平方米,由中央园林与步道、博物馆正馆建筑、文物储藏山洞与廊桥3个部分所组成,其是仿照北京故宫样式设计建筑的宫殿式建筑,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形式,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顶覆盖着米黄色墙壁,洁白的白石栏杆环绕在青石基台之上,屋顶则采用绿色饰金黄色收边之琉璃瓦“盈顶”形制,风格清丽典雅。依山傍水,气势宏伟,碧瓦黄墙,充满了中国传统的宫殿色彩。 </p> <p>图2、台北博物院 </p><p>博物院的主体建筑分为四层,正院呈梅花形,第一层是办公室、图书馆、演讲厅;第二层是展览书画、铜器、瓷器、侯家庄墓园模型及墓中出土文物;第三层陈列书画、玉器、法器、雕刻及图书、文献、碑帖、织绣等,二、三层为“器字形”平面格局的展厅;第四层为各种专题特展。在第三层后面建有一座26米长的走廊直通山腹的山洞,山洞离地面50米,内有拱形洞三座,每座长180米,高、宽均为3.6米,分隔成许多小库房,中间为通道,分类收藏着各种文物。</p> <p>图3、台北故宫分三层</p><p>从1948年12月21日到1949年12月9日,蒋介石下令将38万件文物与30万件古籍善本运送到台湾。迁台文物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历代的宫廷收藏,堪称国宝,其中就包括鼎鼎大名的毛公鼎、翠玉白菜、玉石东坡肉和著名的《快雪时晴帖》等。台北故宫刚落成开馆的时候,蒋介石宋美龄夫妇每个礼拜都要参观一次。</p> <p>图4、故宫配楼</p><p>买票进了故宫,我们直奔三楼“国宝馆”,那里是展现镇国之宝的地方。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三大“镇馆之宝”:翠玉白菜、肉形石、 毛公鼎。没想到翠玉白菜不在,送到台南参加巡回展。我们因为时间有限,把重点放在玉器馆,因为当年文物迁往台湾,受重量限制,国宝中运往台湾的玉器比较多。其次是瓷器馆,因为文物拍卖中,瓷器最受追捧。绘画书法馆、铜器馆、家具等馆,都是走马观花。</p> <p>图5、肉形石</p><p>石英类的玛瑙、碧石等,因为具有特殊且多样的纹理与色彩,经常施以巧雕。“肉形石”即碧石类矿物,出自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在清朝康熙年间供入内府,其纹理层层堆栈,艺匠据此天然特征再予以加工。首先于表面细密钻点,除营造毛孔的效果外,还使质地较为酥松,易于染色。其次便是将上层染成褐红色,像是肉皮浸过酱油一般。“肉形石”比我预想的要小,长5.73公分,宽6.6公分,厚5.3公分。</p> <p>图6、毛公鼎</p><p>毛公鼎当仁不让,堪当“三宝”中的魁首——它不仅是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大“镇馆之宝”之一,也是晚清四大国宝之一、十大青铜器之首。与翠玉白菜和肉形石都是清朝制品不同,毛公鼎是西周重器,是周宣王即位之初所制,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23年在陝西岐山的莊白村出土。其文物价值又并非只是体现在年代久远上,更体现在它的书法价值和史学价值上。</p> <p>图7、毛公鼎铭文</p><p>毛公鼎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七字,为皇皇巨制,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p> <p>图8、明朝 “天地人”三连环</p><p>“国宝馆”少了“翠玉白菜”,增加了明朝的敬天格物——“天地人”三连环,是不能错过的珍品。</p><p>中国文化长久以来有一个观念:天地间的自然现象,皆是人类生活的依归和准则,人世也就是宇宙的缩影,所以天、地、人所谓“三才”是一体的。这件有褐黄斑的青玉三连环,正是这个概念的具象化。当这三连环铺平的时候像一个圆壁,而里而外三环,各自象征着太阳、星辰与云气(象征天),具琢龙纹的中环,代表人间的帝王;外环有四方山岳与海波的图像,象征大地。最特别的是三环可以展开,展开后的天和人,人和地之间,又可以两两卡榫相连,三者形成一个球体,像是浑天仪一般!蕴含如此完整的体系,又具有机巧结构、造型的玉器,推测极有可能是由文人雅士所设计,再由苏州专诸巷的能工巧匠所制作。</p> <p>图9、明中晚期 玉“寿”字花卉纹执壶</p><p>玉执壶是明时出现的新品种,一般由盖和器两部分组成。盖有纽,器前后有执把和流。壶形有扁圆形、方形、圆形、竹节形等。玉“寿”字花卉纹执壶宽15.8公分 通高15.0公分 高13.0公分,玉色泛黄,有绺。全器有灰斑与赭斑。壶身做六角形,有盖、束颈、平底,带管形流与把。颈部作牌状凸起其上刻寿字,壶身浮雕缠枝番莲,腹下部则饰莲瓣纹。</p> <p>图10、明中晚期 玉龙纹托盘</p><p>玉龙纹托盘,青玉质润略带斑。器呈长方形,四角呈海棠花边,胎薄。器面浮雕双龙戏球,左右对称,象征球形的环形凹槽,可以盛杯,盘四周雕饰回文。2024年迎来了龙年。龙作为十二生肖之一,是唯一由古代先民创造的祥瑞而非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凝结了中国人从古至今深厚的情感寄托——对自然的原始崇拜,对吉祥长寿的追求,对礼制权威的维护,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龙的形象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期,它的文化内涵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丰富深化。</p> <p>图11、清代 “红、白玉髓笔洗”</p><p>笔洗即专门洗笔的器具,属于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外的一种文房用具,晋唐时期就已使用。这件笔洗材质精良,色彩艳丽,造型独特,雕工精湛,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传世珍品。由于传统琢玉技术相当成熟,工匠的艺术修养也高,加之玉器本身就是一种文玩,因此传世的玉笔洗精品都惟妙惟肖,意趣盎然,艺术性远远超过实用性。</p> <p>图12、唐 花鸟纹玉簪首</p><p>长10.9公分、宽4.8公分、高0.2公分。玉质白色,局部有沁。器物呈片状,较薄。由玉质簪花嵌入银镀金簪体内。玉簪首透雕凤穿牡丹图,两面纹饰相同。凤鸟大头细颈,细长杏眼,翅短而宽,穿梭于牡丹花草丛中。下部有细小穿孔。整器阴刻线条规整细密,是唐代玉器的典型风格。</p> <p>图13、南宋至元 公元1127-1368 玉荷叶洗</p><p>通高9.5公分,纵长15.2公分,横长6.0公分,重225.0公克。玉质除底部微微露出原本的黄绿色外,通体褐黄,部份显现灰白斑,偶见褐红的色素掺杂于阴刻线中,所以推测此玉杯可能经过染色。状如枯藁而包阖起的荷叶,呈上宽下敛的三角形,叶缘弯曲起皱。外壁以双阴线刻划出叶脉。叶梗从底部中心开始弯绕,后顺势上扬至杯侧。</p> <p>图14、元至明 螭虎衔芝纹玉瓶</p><p>宽9.6公分 通高27.5公分 厚6.6公分。玉质瓶,长方形口,瓶身略直,高足,镂雕龙形耳。口沿下阴刻“万”字及“卍”和“卐”两种符号;颈部正反面皆有纵向棱脊,棱脊上刻回纹,其余部份刻鸟纹;腹部高浮雕螭口衔灵芝纹,螭背向观者,边缘以几何纹装饰,下边浮雕寿山福海,腹侧阴刻螭、寿山、灵芝等纹。此器颇高大,雕工较粗放,纹饰风格呈现元至明前期华北风格。</p> <p>图15、明中晚期 玉人物纹鹿钮盖莲花式玉执壶</p><p>全高19.8公分,宽19.8公分,厚6.4公分,青玉,满布赭斑。全形作六角形,附盖、前流后鋬,壶口作六花瓣式,盖、足亦作花瓣。腹浮雕莲瓣上琢“寿”字,颈琢老翁、梅树、花鹿、山水等,满雕云纹,上一尾蟠螭,盖顶钮琢跪鹿。</p> <p>图16、清中晚期 玉嵌宝石浣花溪舟圆插瓶</p><p>白玉外镶碧玉圈环。正面琢有山水、桃树,并以青灰玉、碧玺、青金石、玛瑙、碧玉、染骨等嵌成戴有荷莲、花、葫芦等之玉槎,上有手执木桨玉人二;反面琢有云山、蝙蝠,并以碧玺、碧玉、青玉等嵌成桃枝、桃叶、桃花。碧玉圈环上两面均饰云龙。浣花溪又称百花潭,在成都西部,唐朝大诗人杜甫曾卜居于此,并在溪畔建有草堂。</p> <p>图17、清中期 玉提梁壶</p><p>整体看来,提梁玉壶用料上乘,做工精湛,后期打磨抛光亦十分到位,一望而知为清代乾隆时期的宫廷玉雕精品。现存清中期的玉提梁壶有两种,一种为铜镶珐琅提梁玉壶,提梁为錾铜并镶掐丝珐琅。另一种是全玉质提梁壶,即提梁亦为玉质,此种提梁壶目前仅见一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其壶身造型与前者如出一辙,羊首流,瓜瓣形壶身,只是瓜瓣上再浅浮雕层层花瓣,更为复杂精致。最重要者为提梁亦用玉做,以三条绞丝形的玉条,连接于半圆形莲蓬纹玉片上,形成提梁柄,与壶身相连处为荷叶形装饰。 整体来看,其所费玉料更多,此壶原藏永寿宫。</p> <p>图18、清 嘉庆 粉彩番莲文包袱式瓶</p><p>這隻瓶子高29公分 口径9.5公分 底径9.8公分,撇口宽颈斜肩瓶,全器绿地彩绘缠枝番莲纹,颈加饰磬,与番莲、如意串联,瓶身为凸起雕饰之粉地紫蓝色皮球花锦袱包覆系结,呈现立体美感,全器纹饰由包袱、磬与连绵不断的番莲纹,寓意“福庆连连”。底部外缘饰各色莲瓣纹,器内与外底施浅蓝色釉,底有“大清嘉庆年制”三行篆书红料款。雍正开始就有以包袱纹饰装饰器身,乾隆承袭,嘉庆继之。此件造型优美,配色清新秀雅,令人赏心悦目。</p> <p>图19、清 康熙 孔雀绿釉兽面纹纺</p><p>钫,器型仿青铜器方壶,又称为「钫」,敛口窄边,短颈长腹,上丰下敛,浅圈足。胎骨较厚,器外壁颈部锥拱蕉叶纹一层,器肩上饰回纹及如意云纹各一道;器外壁腹部四面锥拱饕餮纹,隙地加饰回纹,器外壁近足处饰一层蕉叶纹。全器外壁满施孔雀绿色釉,釉色青翠,器内壁施釉不及处露出半部白胎,足底一周未上釉。</p> <p>图20、清 康熙 珐琅彩黄地缠枝牡丹纹碗</p><p>高7.8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6厘米。碗广口撇沿、口沿至腹部轮廓线缓收,腹部微丰、圈足。碗内光素无纹饰。碗外以黄彩为地,以红、蓝、绿、粉、藕荷等色绘盛开的缠枝牡丹花纹。碗底蓝料楷书“康熙御制”四字双行外围双方框款。清代珐琅彩瓷是在皇帝直接授意下创烧的,其艺术风格适应皇室富贵华丽的装饰需求,较之于当时流行的斗彩、五彩瓷更具魅力。它一经问世就秘藏于皇宫内苑,专供皇室赏用。珐琅彩瓷器全部采用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精选细胎白瓷,运京后再由造办处珐琅作画师遵照御旨画彩,经炉火低温烘烤而成。由于康熙时期珐琅料依赖于进口,造价较昂贵,生产数量十分有限。此碗属康熙珐琅彩瓷中的精品,造型端庄,画工严谨,色彩艳丽,制作技艺十分成熟。</p> <p>图21、清 乾隆 粉彩镂空云龙纹转心冠架</p><p>形如高足盘,上承镂空云龙戏珠带盖圆花熏,中心饰有小钮,可以旋转。盘柱加套镂空云蝠转心小瓶一只,瓶颈饰二活环。胎质较厚,通体彩画各种花卉,并描金回纹及图案。伦敦艺展图说著录一件。底均有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篆字款。</p> <p>图22、清晚期 雕象牙透花人物套球</p><p>这件透花活动象牙套球由鳌鱼勾、立雕二仕女层、镂空套球、和合二仙坠四部份组成,勾、仕女层与套球、和合二仙间各有数目不等的环链串连,球与仕女层之间另有小圆球以螺纹相接。镂空套球共有十八层,层层相套,玲珑活动;外层通体高浮雕山水、亭台、人物,内层饰镂空图案式纹饰。依其雕制技艺与风格,这件雕象牙透花套球应出自于清代中期以后广东牙匠之手。清代南派牙雕工艺之连链、活纹、牙丝编缀与复层象牙球等,在北京内廷又有“仙工”之称。</p> <p>图23、木镂雕镶碧玉屏风</p><p> 这个屏风颇有来历,它是汪精卫送给日本昭和天皇的礼物。抗战结束后,中国向日本追讨劫掠文物,连这件也给追讨回来了。屏风原名为“翠玉屏风”,以红木为框架,上面镶嵌着许多碧玉薄板。从色泽上来看,它很像在缅甸矿区开采出来的辉玉,所以一直被称为“翠玉”。但在此物运到台湾后,有关专家通过光学鉴定发现,此玉料是从新疆地区开采出的闪玉,故将其更名为“碧玉”。</p> <p>图24、清代玛瑙双柄杯</p><p> 玛瑙是很独得的半透明的玉石。展出玛瑙产品是能透光的。玛瑙双柄杯,杯边有红色斑器壁灰而微透,两侧器柄雕作简化的螭虎,螭首及二前爪均攀于杯缘,两螭之尾部皆右弯延伸,绕饰器腹一周。</p> <p>图25、清代恭亲王府第设置之物</p><p> 陈列的家具乃清代恭亲王府第设置之物,质材多为紫檀木。王榻、王座、平头案等皆为云南紫檀所雕制,花纹属深雕,以云龙纹为主,繁密瑰丽却不失生动灵秀,诚属家具中的精品。古董柜一对,除柜面有雕工精致的纹饰之外,柜子内壁、背、侧三面以及屉匣内壁皆彩绘漆画耕织图,精致可观,为清代宫廷家具的特色。这批家具工艺手法繁复多样,有浮雕、透雕、镶嵌、描金、漆地等技艺;还使用了和田白玉、碧玉、染色象牙、掐丝珐琅、鎏金铜饰等多种名贵的装饰材料。</p> <p>图26、紫檀框子彩漆牙雕插屏</p><p> 紫檀框子彩漆牙雕插屏長134.1公分 高125.8公分,清(1644-1911年)。插屏是带座屏风的一种,屏心多分正反面,正面以雕刻、镶嵌、描绘等装饰手法刻画山水、人物、花鸟等,极为美观;背面一般镶嵌诗句,或为素板。这种屏风在明清两代风行一时,内廷宫室更是随处可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