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总记得,小时候趴在奶奶膝盖上,看那双粗糙的手在稻谷里翻拣。饱满的留着酿酒,不饱满的喂鸡鸭。灶台上的蒸汽混着酒香,是我记忆里最早的味道。奶奶常说:“粒粒皆辛苦,粒粒都要用在刀刃上。”那时的我不懂,只觉得奶奶的手在金色的谷粒间翻动,像在抚摸阳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的黄泥巴路,一下雨就黏住自行车轮子。父亲总要拿根棍子,一边走一边扒拉泥巴。有一次下大雨,父亲推着载满酒桶的自行车,三里的路走了整整两个时辰。回到家时,满身泥泞,可酒桶里的酒一滴没洒。他笑着说:“路再难,酒也要送到。”晴天呢,路一高一低,他常说:“我的心肝五脏都颠出来了。”那辆二八大杠自行车后面绑着两个酒桶,咣当咣当地走村串户,酒香洒了一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卖酒靠的是腿脚,靠的是乡亲们口耳相传。每到一处,乡亲们都会端来热水,问问路上的情况。父亲总说,再累也高兴,因为大家认可这酒。有个湖南的老人家,每年都要托人捎信,让父亲务必送几斤酒去,说是就爱这一口醇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千禧年后,村里修了水泥路。父亲的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跑湖北湖南五个县。路好走了,能走得更远了,可父亲还是那个父亲,酒还是那个酒。他常说:“路修好了,可咱们酿酒的方子不能改。”记得有一次,他骑着摩托车到湖南的一个村子,那里的老人一尝就说:“还是那个味儿!”就这一句话,父亲回来高兴了好几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疫情来了之后,销量眼看着往下掉。我坐在老酒坊里,看着那口爷爷留下的灶,灶台上的砖已经被岁月磨得发亮。我突然明白——酒还是那个酒,可卖酒的方式该变变了。就像当年父亲从自行车换成摩托车,现在该轮到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刚开始学用互联网的时候,真是闹了不少笑话。打字慢,一个句子要想半天。拍照片手抖,好不容易拍清楚了,又不知道该怎么写说明。但我记得奶奶选稻谷时的耐心——粒粒都要仔细看。我也这样一点点地学,在公众号上写酿酒的事。怎么写酒曲的配比,怎么把握火候,还有那些老客户的故事。写得笨拙,但每一个字都是真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写的第一篇文章,是讲爷爷当年怎么垒的这口灶。他说灶要朝东,这样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能照在灶台上,蒸出来的酒才够味。这篇文章发出去,竟然有好几个人来问酒。其中就有后来成了老主顾的李叔,他说他爷爷也是这么说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昨天下午四点,正要出门接孩子,手机响了。一个叫“情缘”的湖南老板要十斤酒。我们十天前加过微信,他就随便问了问,再没说话。可昨天,直接就要十斤。看着那条消息,我愣了好一会儿。心里暖烘烘的——这种被陌生人信任的感觉,真好。后来才知道,他是听朋友推荐的,说这酒有他小时候的味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快递小哥能把酒送到天涯海角,再不用像父亲那样颠簸在泥路上。可蒸稻谷的还是那口灶,烧的还是柴火,酒的味道还是爷爷在时的味道。接酒的时候,我依然用爷爷传下来的那个木桶,桶边的木纹都磨平了,可这桶接出来的酒,就是格外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时候深夜守灶,看着灶火明明灭灭,我会想起很多事。想起奶奶选谷时专注的神情,想起父亲冒雨送酒的背影,想起孩子们在酒香中长大。这酒啊,不只是酒,是我们家三代人的日子,是流淌在时光里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什么变了?路变了,从泥巴路变成水泥路,现在又多了网路。工具变了,从自行车到摩托车,现在到手机。喝酒的人变了,爷爷那辈人喝酒是为了解乏,父亲那辈人喝酒是为喜庆,现在年轻人喝酒,要的是情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什么没变?选稻谷时还是要颗粒饱满,蒸粮时还是那个火候,接酒时还是那个温度。最重要的是,酿酒人的心没变——依然要把最好的粮食,酿成最醇的酒。就像奶奶说的:“好东西不能骗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阵子,像“情缘”老板这样的客人越来越多了。有的是儿女给父亲买,说是让老人尝尝小时候的味道;有的是在外地的游子,说就想念这一口家乡味。每接到这样的订单,我都会多装一小瓶,算是心意。父亲说这是爷爷传下来的规矩——酒要有酒德,人要有人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些天,下着细雨,我站在酒坊门口,看着水泥路上快递小哥的车渐渐远去。忽然想起三十多年前,父亲推着自行车在泥泞中艰难前行的样子。时代真的变了,可有些东西比时代更长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像那位素未谋面的“情缘”老板,他信的不仅是这酒的味道,更是这酒背后三代人的坚守。这份信任,比什么都珍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常想起奶奶选稻谷的样子,那么认真,那么专注。她说,酒品如人品,不能糊弄。现在轮到我坐在灶前,看着蒸汽升起,忽然就懂了——我们守着的不是一锅酒,是一个念想,是无论时代怎么变,都要把最好的留给喝酒人的那份心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念想啊,就像酒香,飘过三代人,飘过泥巴路和水泥路,飘过自行车和互联网,还是那个味儿。有时候客人说,打开酒瓶就能闻到时光的味道。我想,他们闻到的是爷爷奶奶的匠心,是父亲的坚持,也是我这个酿酒姐的承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你也想来一口老味道,不妨来尝尝。不为买醉,就为品品这岁月酿出的滋味。看看这经过三代人手的故事,是不是还带着最初的温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酒还是那酒,路已不是那路。但无论路怎么变,酒香不怕巷子深——这话,到今天我还信。因为真正的好酒,就像真心待人一样,总有一天会被懂得的人尝到。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像奶奶选稻谷那样,一粒一粒,把最好的挑选出来;像父亲送酒那样,一步一步,把诚意送到;像我现在这样,一字一句,把故事讲好。这,就是我们三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