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 工民建77级同学 相识48年北京聚会纪实(一)报到和晚宴

仁者

<p class="ql-block">  从1978年2月入校至今已度近48个春秋,从风华正茂到鬓染霜华,48年的同学情谊是岁月沉淀的温暖,是久别重逢仍如初的蜜甜,更是彼此人生里从不缺席的惦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深秋是北京最美的季节,银杏黄、枫叶红交织成的斑斓画卷,宛如秋日油画。所以武汉理工大学工民建77级同学相约十月二十一日来京再聚。</p><p class="ql-block"> 入住西藏大厦。</p>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1日</p><p class="ql-block">同学们从祖国各地、四面八方陆续赶来报到,还有几位不远万里,从美国乘机飞来北京。</p> <p class="ql-block">  7710班班长李杏初中午12点前就携夫人到了。</p> <p class="ql-block">聚会首日,晚宴安排在峨嵋酒家。</p> <p class="ql-block">7710班班长李杏初代表两个班</p><p class="ql-block">致词</p> <p class="ql-block">亲爱的同学们:晚上好!</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四十三位老同学和十位同学家属喜聚北京,共赴“同学金秋京城聚”,这份情谊,历经四十余载依然真挚、滚烫!</p><p class="ql-block"> 七七级,是共和国教育史上最特殊的一届大学生,我们的青春与国家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同频,命运与民族振兴、经济腾飞共振。 </p><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前从马房山工民建77级课堂走出的我们,都在各自岗位上为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做出了贡献。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工民建七七级的八十双手,为国家建设和世界经济发展添了砖、加了瓦。我们无愧于那个奋斗的时代,更无愧于“工民建77级”这个共同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同学们都相继步入老年。岁月可以改变我们的容颜,甚至三次改变了我们母校的名字(湖北建筑工业学院—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武汉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但永远改变不了我们四年同窗结下的纯洁之同学情谊。</p><p class="ql-block"> 为了本次聚会,京津冀的同学做了精心筹划,国内外的同学予以积极响应,许多同学甚至专门调整了自己的工作生活、甚至治病日程,不远万里而来。我们为武汉理工工民建77级的班级凝聚力而骄傲!</p><p class="ql-block"> 顺便介绍一下,本次聚会筹备之初,确定了AA制分担费用原则。但是,咱两个班的两位团支部书记、刘琼祥和宋小兵同学,希望表达一下对同学们的敬意,主动承担了今晚宴会的全部费用。在此,我代表与会全体同学,向琼祥、小兵两位同学表示感谢! </p><p class="ql-block"> 话不多说了,千言万语都在这杯酒里。祝愿各位老同学身体硬朗、心情舒畅、阖家幸福!也祝愿我们的情谊,永远年轻!</p><p class="ql-block"> 干杯!</p> <p class="ql-block">  久别重逢的老同学们在北京峨嵋酒家欢聚一堂,举杯共饮,共同回忆在武汉理工大学时的同窗时光,记忆最清晰的还是那时青春的模样。 </p><p class="ql-block">五十三君聚帝州,</p><p class="ql-block">欢声笑语峨嵋楼。</p><p class="ql-block">马房山忆青衿志,</p><p class="ql-block">黄鹤楼萦玉宇秋。</p><p class="ql-block">卌载风云凝砥柱,</p><p class="ql-block">八荒广厦耸云陬。</p><p class="ql-block">相逢莫叹桑榆晚,</p><p class="ql-block">且尽樽前酒一瓯。</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盛平峰同学用</p><p class="ql-block">相机拍摄的图片(增加了亮度)</p> <p class="ql-block">  同学情谊,是岁月无法带走的宝贵记忆。</p><p class="ql-block"> 同窗共读的日子里,彼此的陪伴是最珍贵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同学情谊,是岁月长河中永不褪色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武汉理工大学工民建77级校友</p><p class="ql-block"> 相识四十八载金秋聚会纪实</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21日,深秋的北京秋阳正好,枫叶正红。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武汉理工大学工民建77级校友,跨越山海,共赴这场相识四十八载的青春之约。五十多位两鬓斑白的同窗及其家属相聚首都,深情相拥,驱散岁月风尘;热泪盈眶,重燃少年梦想。这场始于1977年恢复高考的缘分,在祖国的心脏续写着“青春永不散场”的动人篇章。</p><p class="ql-block">久别重逢:跨越时空的“灯烛光”之约</p><p class="ql-block">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1977年10月,我国决定恢复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为无数怀揣梦想的青年开启了改变命运的大门。就在这一历史性时刻,这群风华正茂的青年历经激烈竞争,踏入武汉理工大学(原湖北建筑工业学院),在马房山下开启了求学生涯。1982年初毕业后,我们如蒲公英种子般散落世界各地,在建筑、工程、科研等领域深耕不辍。时光流转,当年的青涩学子已成为行业栋梁。此次聚会既是对48年相识缘分的致敬,也是对“77级”这一承载着特殊时代记忆身份的集体回望。</p><p class="ql-block">青春回响:校训精神照亮奋斗征程</p><p class="ql-block"> “马房山的晨读声、图书馆的灯光、操场上的呐喊,是我们共同的青春注脚。”聚会中,校友们回忆起1977年入学时的场景: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他们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意义,秉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将“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校训融入血脉。工民建7710班长李杏初致辞:“我们七七级毕业生,与改革开放同频,与经济腾飞共振,从基建一线到科研殿堂,从国内工程到海外项目,始终以实干诠释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老同学拍集体合影时,工民建7711班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第一个席地而坐的举动,把同学们的情绪带回四十多年前。他回忆起当年在图书馆阅览室读书时的情形后、动情地说:“1977年的高考,是命运的转折,母校赋予我们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敢为人先的勇气。无论走到哪里,‘武汉理工大学77级工民建’都是我们最自豪的标签。”</p><p class="ql-block">情谊长青:岁月鎏金不改少年心</p><p class="ql-block"> “你看他眼神,还是当年奋发读书的模样!”“这满头白发,是咱们这代人‘与时代同行’的勋章!”聚会现场,校友们紧握彼此双手,在熟悉又陌生的面容中找寻青春印记。尽管岁月染白了青丝,但一声“老同学”便能瞬间拉近彼此距离。有人翻出泛黄的毕业照,有人唱起当年自己创作的歌曲,年近八旬仍精神矍铄的曹亚光、杨叔庸同学分享了他们的人生经历,现场气氛温馨而热烈。活动尾声,全体校友共同举杯:“一敬永不褪色的青春!二敬地久天长的情谊!三敬璀璨如夕的明天!”誓言铿锵,仿佛回到了四十八岁前那个因高考而改变命运的起点。</p><p class="ql-block">致敬与传承:凝聚校友力量续写华章 </p><p class="ql-block"> 此次聚会由金乐永、刘兵喜、腾云等校友牵头组织,得到了包括海外同学在内的四十多位同学的支持。刘琼祥、宋小兵两位原班级团支部书记,主动捐款支付了21日聚会晚宴的费用。校友代表在总结发言中感慨:“1977年的高考让我们相遇,近半个世纪的奋斗让我们成长。岁月会老,但‘77级’的故事不会结束。愿我们带着这份情谊,继续为社会贡献力量,让母校以我们为荣。”</p><p class="ql-block"> -叶青供稿</p><p class="ql-block">背景链接:</p><p class="ql-block"> 武汉理工大学工民建专业始建于1952年,是该校优势学科之一。1977级学生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承载着“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信念,毕业后多数成为我国土木工程、建筑设计领域的骨干力量,为国家基建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