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阳烙画</p><p class="ql-block"> 是一种起源于中国河南省南阳市的传统美术形式,利用高温烙具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勾划烘烫作画,形成古朴典雅的艺术效果,于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南阳三大宝”之一。</p><p class="ql-block">定义与地位</p><p class="ql-block"> 南阳烙画亦称烙花、烫画或火笔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碳化原理为基础,通过控温技巧实现“墨分五色”的笔墨效果,不施颜料或以烙为主套彩为辅,融合中西绘画艺术,形成独特的东方风格。</p> <p class="ql-block">墙面上,“烙染千年 鱼韵传香”八个字静静铺展,像一卷缓缓打开的历史长卷。文字下方细述着烙画的源流:从古时匠人以火为墨、以铁为笔,在木与竹间留下焦痕的艺术,到如今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存技艺。我驻足片刻,仿佛看见那缕缕烟火气,正从千年前的炉火中袅袅升起。</p> <p class="ql-block">展台中央,几座奖杯静静伫立。银马昂首,似在奔腾岁月;金鸟展翅,仿佛欲飞向艺术的高峰。那些刻着“1984”的铭文,不只是年份,更是一代匠人初心的见证。它们不喧哗,却自有千钧之力,诉说着坚守与荣耀。</p> <p class="ql-block">玻璃柜里,一把折扇半开,山水在扇面流淌;瓷盘上花鸟栩然,似有香气溢出。书脊上“南阳烙画”四字沉静有力,一本本排列如阵,像是等待被倾听的故事。这些物件不单是展品,更是手艺的化身,把温度藏在每一笔烙痕里。</p> <p class="ql-block">抬头看去,一块标牌清晰列出了烙画筷子的制作流程:选材、设计、烙画、打磨、上漆……每一步都需耐心与眼力。下方陈列的竹筷整齐排列,盒装成品色泽温润,像是一双双承载文化的筷子,正等着夹起人间烟火。</p> <p class="ql-block">墙上的文字再次强调:“南阳烙画筷子主要工艺流程”——天然原料,手工精制。英文翻译安静地并列其下,像是向世界发出的一封邀请函。我忽然明白,这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一种文化态度的传递:慢工出细活,匠心抵岁月。</p> <p class="ql-block">展厅</p> <p class="ql-block">一张照片定格了创作场景:一群人围坐桌前,手持烙笔,神情专注。他们不是在画画,而是在“写”火,用温度书写传统。展板下的三幅作品各具风格,有人物,有花鸟,有山水,每一幅都像在说:火痕落处,即是心迹。</p> <p class="ql-block">工作坊里,一位女工匠戴着白手套,手持烙笔,在纸上缓缓游走。她的动作轻柔却坚定,像在抚摸一段历史。桌上工具井然,手机静静搁在一旁,仿佛连现代科技也懂得在这份专注前退让三分。背景中其他匠人低头忙碌,整个空间安静得只能听见时间流淌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几位艺术家正为木盘上色,黑衣女子用小刷子细细点染玫瑰花瓣,调色盘里颜料斑斓。塑料膜铺在桌面,防止点滴浪费。她们的手稳而灵巧,仿佛不是在作画,而是在唤醒沉睡的木魂。</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粉色外套的女子正将液体涂抹在纸上,左手戴着白手套,右手稳稳控制着容器。纸面已有黑色线条浮现,那是烙画的雏形——以化学反应模拟火烙痕迹,是传统与现代技法的融合。她的眼神专注,像是在完成一场静默的仪式。</p> <p class="ql-block">另一人正在玻璃板上作画,蓝色颜料一点点填满花瓣轮廓。她戴着手套的手悬停空中,落笔如舞。背景里几幅已完成的作品静静悬挂,花影重叠,恍若春日不谢。</p> <p class="ql-block">一位戴粉色眼镜的女子俯身于画前,左手扶着放大镜,右手执笔勾勒花蕊。她袖口露出的绿纹衣料,与画中花卉遥相呼应。那一刻,人与画仿佛融为一体,工笔不只是技法,更是心性的修炼。</p> <p class="ql-block">工作台上,一位灰衣女子手持工具雕刻黄色木料,动作细致入微。透明塑料布覆盖部分作品,防尘亦护心。旁边的花卉盘静静等待下一笔色彩,手机屏幕暗着,无人打扰这份沉浸。</p> <p class="ql-block">宽敞的工作室内,艺术家们各自伏案。一人执笔于山水长卷,墨色氤氲,山势初成。颜料盒、调色盘、手机散落桌角,现代与传统在此共存。他们不言不语,却用笔尖诉说着对美的执着。</p> <p class="ql-block">一位黑衣女子手持烙笔,在画布上缓缓勾勒山峦。火焰与木纤维相遇的瞬间,焦香似已弥漫空中。她神情宁静,动作如呼吸般自然。那不是简单的绘画,而是用温度与时间,一寸寸烙进灵魂的印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