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累(54)分化

屈松(松哥)

<p class="ql-block">分化</p><p class="ql-block"> “十一”长假期间,《人民日报》连发八篇系列文章,定调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其中《科学客观看待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态势》一文,重点提到了“分化”这个词。说“分化有显现,转型在加快……不同区域、行业、群体会出现分化,宏观数据同部分微观主体感受会有‘温差’。”</p><p class="ql-block"> 今天就来聊聊“分化”这个未来的时代关键词,以及分化背后的趋势和影响。并从宏观上,对城市、企业、资产等方面进行分析。</p><p class="ql-block"> 第一,城市的大分化。过去城市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资源位置”,是港口、是交通枢纽、是资源产地。而未来,城市的价值更多在于它的“创新浓度”,是大学和科研院所、是风险资本、是产业和人才集群,这些是未来时代的核心资产。</p><p class="ql-block"> 能够在新时代进化的城市,比如深圳,它之所以能够拿到新时代的入场券,不仅是因为它作为港口和交通枢纽的位置价值,更是因为它成为了全球科技创新和风险投资的重要节点。</p><p class="ql-block"> 另一些大城市也早已超越了自身的地理意义。它们对部分产业的缩减,恰恰是要清除依附在旧模式上的落后肌体,为创新产业腾地方。在具体做法上,它们愿意付出高昂的成本,打造优良的生态,吸引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想“赌未来”的人,试图定义下一个时代,并在这个过程中,带动都市圈或城市群中的周边城市,形成越来越强大的链条。</p><p class="ql-block"> 而另一部分发展缓慢甚至停滞、进而导致事实上退化的城市,特别是那些依赖低端制造、资源开采或单一产业的城市,在红利耗尽后,会愈发失去竞争力。它们的人口持续流出,财政日益紧张,陷入“城市收缩-服务下降-人口进一步流失-财政进一步困难-然后新一轮收缩”的恶性循环。而对个人来说,选择一座城市,就是选择一种未来,这是一个明显的分化。</p><p class="ql-block"> 第二,企业的大分化。过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质是成本和渠道。谁能把更便宜的货铺得更广,或者触达更多消费者,谁就能赢。外贸崛起是把便宜的产品铺到了国外;电商的崛起是把便宜的商品,从昂贵的线下渠道铺到了线上,本质上都是成本和渠道在发挥规模作用。</p><p class="ql-block"> 未来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认为是“科技”、是“专利”、甚至是“定义标准”的能力。谁能掌握核心技术、谁能掌握成系统的专利墙、谁能定义下一代产品形态,谁就能拥有定价权和市场主导权。</p><p class="ql-block"> 所以那些正在进化的企业们,将巨额资金投入研发,为未来下注。还有那些在高端制造、生物科技、新能源等科技领域深耕的“专精特新”企业,它们可能今天还在亏损,但它们在创造未来的价值,它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密度和专利体系。</p><p class="ql-block"> 而那些面临停滞的企业,则是那些缺乏核心技术,还在试图通过低成本内卷和渠道内卷生存的企业,它们未来将面临来自上下游的双重挤压:上游,拥有专利的企业会拿走大部分利润;下游,消费者对同质化产品越来越不买账。这类企业很容易在价格战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特别是过去那种“大而不强”的企业,将首当其冲。</p><p class="ql-block"> 第三,资产的大分化。未来时代,资产价格将回归它们最本源的价值,也就是未来现金流的折现。</p><p class="ql-block"> 核心城市的核心房产,它们的价值不简单在于建筑本身,而在于它们链接到的优质教育、医疗和商业生态,这些都能产生持续、高质量的“现金流”,这个现金流是打引号的,既包括实际的高租售比租金,还可能是潜在的发展机会。</p><p class="ql-block"> 而优质公司的股票,它的价值不在于短期亏损与否,而在它未来能通过创新,获得多少利润或者市场优势地位。这些优质资产,就是“时间套利”的载体,它们的估值,是对未来创造能力的定价。</p><p class="ql-block"> 对比之下,很多收缩型城市的房产,不仅没有足够的租金回报,还可能因为人口流失而持续贬值,它们未来的现金流是负的。类似地,那些没有竞争力、只能靠成本内卷生存的企业,也是如此。这些资产,是过去的残留,它们现在的估值,就只有变成对过去辉煌的追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