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吕庄长歌:一库清波映山河</p><p class="ql-block"> 文/劲草</p><p class="ql-block"> 涑水汤汤,自远古流淌而来,掠过晋南大地的沟壑与平原,在闻喜县城东北六公里处,与沙渠河相拥。就在这两水交汇的臂弯里,吕庄水库如一颗温润的碧玉,镶嵌在原下阳乡与西官庄乡之间的原野上,静卧六十余载,见证着三县人民战天斗地的壮阔史诗,也滋养着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初见吕庄水库,便觉一股浩然之气扑面而来。它并非天工造物的奇景,而是人力与自然博弈的丰碑——一座名副其实的“平地建库”工程。站在堤坝之上极目远眺,水天一色间,仿佛还能听见半个多世纪前,那震天的号子声穿越时空,在水面上漾起层层涟漪。这座涑水河流域的骨干工程,坝址流域面积达878.6平方公里,流域长度绵延73公里,如一条隐形的脉络,将闻喜、夏县、绛县(塬上部分)的山水连为一体。总库容3832.92万立方米的碧波之下,沉淀的是三县人民的汗水与智慧,涌动的是为民造福的赤诚与担当。</p><p class="ql-block"> 时光回溯至1958年的深秋,北风初起,寒意渐浓,吕庄水库的工地上却已是一片热火朝天。彼时,在省、地(市)、县的直接统筹下,闻喜、夏县、绛县(塬上部分)的乡亲们肩挑手扛,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最初的六千八百名建设者,很快汇成三万之众的洪流,在这片平地上,开启了一场与自然的较量。没有精密的大型机械,唯有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一把把磨得发亮的铁锹,一辆辆吱呀作响的独轮车;没有舒适的宿营地,唯有简易的工棚,抵御着冬日的严寒与夏日的酷暑。正如古人所言“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三县人民以“战天斗地”的豪情,将这句话刻进了水库建设的每一寸进程里。</p><p class="ql-block"> 著名作家马烽曾在作品中描绘晋南人民的坚韧:“他们像黄土高原上的红高粱,越是贫瘠的土地,越能扎下深根,绽放出热烈的生命。”吕庄水库的建设者们,便是这样的“红高粱”。寒冬腊月,北风如刀割面,民工们呵出的白气凝成霜花,落在眉毛与帽檐上,却挡不住挥舞铁锹的臂膀;盛夏酷暑,烈日炙烤大地,汗水浸透了粗布衣衫,在地上洇出一片片盐渍,却浇不灭心中的热火。他们披星戴月,日夜兼程,用人力与半机械化工具,一点点雕琢着这座水利丰碑。主坝的每一方黄土,都经过反复夯实,最终筑成高16.3米、长712米、顶宽4米、底宽90.6米的坚实屏障;副坝如一条长龙,东西蜿蜒5262米,与南同蒲铁路平行,最大坝高12.8米,以弧形姿态与主坝北端相接,守护着一方安澜。溢洪道敞开胸怀,净宽24米、长1393米的通道,以252立方米/秒的最大泄量,承托着防洪的重任;三孔电动弧形闸门矗立进口,如忠诚的卫士,调控着水流的脉搏。大涵洞廊道幽深,40米长的压力钢管里,曾流淌着滋养良田的活水,11立方米/秒的最大泄量,是大地的甘霖;小涵洞拱涵雅致,球形闸门静静伫立,见证着岁月的流转。</p><p class="ql-block"> 整整两个冬春,560万个工日的付出,236.24万立方米土石方的搬运,770.9万元(含社队投工投料)的投入,终于在1960年6月换来了水库的竣工告成。当第一股水流涌入库区,漫过平整的库底,建设者们黝黑的脸上绽开了笑容,那笑容里,有疲惫,有自豪,更有对未来的憧憬。设计团队的吴朝健、王子谦、阎养正、李忠义与王文选们,此刻也站在堤坝上,望着自己倾注心血的作品,眼中满是欣慰——这座按1958年洪水程度设计,可抵御655立方米/秒洪峰、承接42215万立方米洪峰总量的水利工程,终于如磐石般屹立在涑水河畔,2823.2万立方米的防洪库容,是给下游百姓最坚实的承诺。</p><p class="ql-block"> 建库以来的67年,是吕庄水库守护一方平安的67年。涑水河曾因洪水肆虐,让下游百姓饱受水患之苦,而自水库建成后,“下游安然无恙”这六个字,便是对它最大的褒奖。正如晋南民间流传的俗语:“修一座水库,保百年安澜。”吕庄水库以它的臂膀,拦蓄洪水,调节径流,让昔日的“害河”变成了“利河”。水利专家曾评价:“吕庄水库的防洪效益,不仅在于拦截了多少洪水,更在于给了下游百姓一份心安,这份心安,是任何数字都无法衡量的。”</p><p class="ql-block"> 除了防洪的“硬担当”,吕庄水库也曾在灌溉领域书写过辉煌篇章。1237.69万立方米的兴利库容,曾如乳汁般滋养着两岸的土地。1972年,水库的总灌溉面积达到6.23万亩,远超最初设计的9.3万亩中的大半。彼时,站在高处望去,万亩良田如翡翠般铺展,稻浪翻滚,禾苗茁壮,引水渠如银色的丝带,将库水输送到每一块干涸的土地。农民们望着长势喜人的庄稼,念叨着:“这水库,就是咱的‘粮仓守护神’啊!”唐代诗人李绅曾写“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而在吕庄水库的滋养下,晋南大地的“秋收万颗子”,多了一份稳稳的保障。</p><p class="ql-block"> 然而,岁月流转,吕庄水库也面临着挑战。上游连续建库蓄水,截流了部分水源;盲目乱打深井,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库水源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充沛;加之渠系老化失修,曾经奔腾的灌溉水流,渐渐变得细弱。它的灌溉效益虽远不及设计之初,却从未停下奉献的脚步。5000亩养鱼水面全部开发,波光粼粼的库面上,渔网起落,鲜鱼满舱,为百姓的餐桌增添了鲜美;300亩宜林面积虽只开发了50亩,却也让绿树在库区周边扎根,为水库披上了一抹绿意。而它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对闻喜城地下水的补给——50.8万立方米的死库容之下,地下水脉与库水相连,如母亲的乳汁般,持续滋养着闻喜县城的生命之源。即便在水源减少的岁月里,吕庄水库依然以它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生机。</p><p class="ql-block"> 站在今日的吕庄水库边,微风拂过水面,泛起粼粼波光。远处的南同蒲铁路上,列车呼啸而过,与静静流淌的库水形成鲜明的对比,却又和谐共生——一个承载着时代的速度,一个沉淀着岁月的厚度。岸边的草木枯荣交替,水中的鱼儿往来游弋,仿佛都在诉说着这座水库与三县人民的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闻喜、夏县、绛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孕育出无数英雄儿女。三国时期的关羽,以忠义之名流传千古;晋代的裴氏家族,以“将相满门”书写传奇。而吕庄水库的建设者们,虽没有留名青史的赫赫战功,却以“主人翁”的姿态,用双手改写了家乡的面貌。当代学者曾这样赞扬三县人民:“在吕庄水库的建设中,我们看到了晋南人民骨子里的坚韧与担当。他们不向困难低头,不向自然示弱,用集体的力量创造了奇迹,这种精神,与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文脉一脉相承,是新时代最可贵的财富。”</p><p class="ql-block">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吕庄水库的碧波,映照着三县人民战天斗地的身影,也映照着晋南大地的沧桑巨变。它不仅是一座水利工程,更是一座精神丰碑,记录着一代人的奋斗,承载着三县人民的深情。如今,当我们漫步在堤坝上,抚摸着历经风雨的坝体,仿佛还能触摸到当年建设者们的温度;望着荡漾的库水,仿佛还能听见那穿越时空的号子声,在耳畔回响。</p><p class="ql-block"> 吕庄水库,这颗涑水河畔的明珠,将继续以它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滋养着这里的人民。而三县人民战天斗地、为民造福的精神,也将如这库中的清波,世代流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书写新的传奇。正如诗人所云:“一库清波映日月,千秋伟业铸精神。”吕庄长歌,未完待续,它的故事,将永远镌刻在晋南大地的记忆里,镌刻在每一个热爱这片土地的人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