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卑斯之心---意徳奥自驾游(一)

SW

<p class="ql-block">九月十七日,护照塞进背包的那一刻,便拉开了沿阿尔卑斯山意奥德自驾游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第一 幕 意大利的蓝宝石</p><p class="ql-block">时间:9月18--9月19日</p><p class="ql-block">地点:科莫湖</p><p class="ql-block">主要角色:旅友</p><p class="ql-block">背景:阿尔卑斯山</p><p class="ql-block">故事简介:来自中国北上广长(沙)的十位朋友,历经三十多个小时,抵达意大利,跳出常规的旅行路线,直奔阿尔卑斯山脚下、被誉为意大利蓝宝石的科莫湖。他们不顾旅途疲劳,顶烈日两小时买船票,冒酷暑近一小时排队登船,只为看那山与水的相遇,碰撞出山的壮阔水的优雅,听教堂的钟声与湖水拍岸声,演奏出的教堂空灵、湖水舒缓的和弦。</p> <p class="ql-block">在科莫湖,无论是坐船游览两岸风光,还是在贝拉吉奥小镇的石板路上闲逛,随手一拍都是大片。</p> <p class="ql-block">科莫湖的夜晚,炫丽的星轨</p> <p class="ql-block">沿途花絮(一)列支敦士登(9月20日)</p><p class="ql-block">瓦杜兹教堂</p> <p class="ql-block">街景一瞥</p> <p class="ql-block">远眺古堡</p> <p class="ql-block">霞光铺路</p> <p class="ql-block">沿途花絮(二)9月21--9月22日</p><p class="ql-block">烟雨朦胧蒂蒂湖</p> <p class="ql-block">咕咕钟表店</p> <p class="ql-block">黑森林街景</p> <p class="ql-block">第二幕 一场味蕾与视觉的双重邂逅</p><p class="ql-block">时间:9月23日</p><p class="ql-block">地点:班贝格Schlenkerla餐馆</p><p class="ql-block">角色:旅友、服务员</p><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 班贝格作为德国中部著名的世遗城市,不仅风景秀美,更是拥有丰富的德式美食。旅友们在去班贝格的路上就在小红书上搜索,最后达成一致,Schlenkerla餐馆,本地人的私藏!这家老字号餐馆,始于1405年,一家六代致力于经营这家餐馆,烟熏啤酒、烤猪肩肉、煎小肉肠、烤肘子是招牌菜,他们凭实力圈粉N多年。</p><p class="ql-block">场景:</p><p class="ql-block">当烟熏啤酒被服务员端上桌的那一刻,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独特的香气——不是普通啤酒的麦香,而是带着焦甜的烟熏气息,这扑面而来的香气,让我们不约而同地停止了聊天,伸手端起酒杯轻轻晃动并于鼻下深深嗅吸,此时杯中晃动的不是酒液,而是岁月发酵沉淀后的人生回味。</p><p class="ql-block">再看杯中酒,光线透过杯壁时,酒液里细密的气泡缓缓上升,在杯口聚成一层薄薄的奶白色泡沫,边缘还带着点烟熏过的浅棕,琥珀色的酒液与奶白泡沫撞在一起,暖调的色彩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温润,一口入喉,暖上心头,二口入喉,万物皆柔。<span style="font-size:18px;">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美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煎小香肠</span>,轻轻一咬就“滋”地爆开,咸香的肉味混着淡淡的黑胡椒味,油脂的香气在舌尖散开,满足感瞬间涌上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烤大肘子酱香肉润配上Q弹的土豆泥球,让人大快朵颐,只有纯粹的咸鲜,让人忍不住想再咬第二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烤猪肩肉,焦红微脆,泛着油亮的光泽,</span>搭配清爽浅黄色软嫩的酸菜,解馋又解腻。</p><p class="ql-block"> 当酥香的猪肩肉、醇厚的肘子与风味独特的香肠与烟熏啤酒相遇,不仅是味蕾的狂欢,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班贝格,德国唯一未被战争破坏的城市,真正吸引我的,不是烟薰啤酒,而是穿越雷格尼茨河,这座千年古城古朴的建筑和优美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铃声与微笑</p> <p class="ql-block">河畔的低语</p> <p class="ql-block">小城夜色</p> <p class="ql-block">城里城外</p> <p class="ql-block">定格瞬间</p> <p class="ql-block">沿途花絮(三):9月24日</p><p class="ql-block">德国乌尔姆教堂,又称乌尔姆敏斯特大教堂(Ulmer Münster),是一座位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乌尔姆市的哥特式教堂。</p><p class="ql-block"> - 建筑高度:教堂主塔高度达161.6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钟楼,超出举世闻名的科隆大教堂4.6米。</p><p class="ql-block">- 建筑历史:813年,查理曼大帝建造了最初的乌尔姆教堂。1377年6月30日,新教堂埋下基石,历经多位建筑师和无数石匠的努力,1890年在建筑师拜尔的主持下终于建成。1944年教堂主塔被流弹击穿,战后修复工程历时10年,到1970年基本恢复原貌。</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教堂长126米,宽52米,共有三座塔楼,东侧双塔并立,西侧主塔高耸入云,十分壮观。教堂内部有精美的合唱团雕花座位、色彩斑斓的玻璃花窗和栩栩如生的雕像艺术品等。塔楼内有768级台阶盘旋而上,在70米、102米、143米高度设有环型平台,可俯瞰乌尔姆全城、多瑙河等美景。</p> <p class="ql-block">斜房子,又称斜屋酒店,乌尔姆标志性建筑之一,1997年入选吉尼斯“世上最斜酒店”。</p> <p class="ql-block">纽纶堡二战审判厅即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所在地,是位于德国纽伦堡司法宫东翼的第600号审判厅。</p><p class="ql-block"> - 历史背景:二战结束后,美、苏、英、法四国决定在纽伦堡设立国际军事法庭,对纳粹德国主要战犯进行审判。纽伦堡曾是纳粹重要活动地,在此审判具有特殊象征意义。而纽伦堡司法宫于1916年建成,战争中仅轻微受损,经过简单修缮后,其600号审判厅便被选定为审判场所。</p><p class="ql-block">- 审判概况:1945年11月20日,纽伦堡审判在此正式开始,至1946年10月1日结束,历时218天。期间开庭400多次,对包括纳粹德国空军元帅戈林等在内的24名主要战犯进行了审理,最终12人被判处绞刑,7人被判处无期或有期徒刑。</p><p class="ql-block">- 建筑与现状:审判厅如今基本保留了当年的格局。不过,为适应审判需要而增建的部分设施已被拆除,如当年因需容纳众多人员而增设的一些座位等。2000年,审判厅开始在周末对公众有限开放,2010年纽伦堡审判纪念馆正式开放后,审判厅及其所在的整个区域向公众永久开放,2020年起,该审判厅不再作为法庭使用,参观者可更自由地入内感受这段历史。馆内还通过语音导览、影像播放以及相关展览等方式,向人们展示纽伦堡审判的全过程及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 历史影响:纽伦堡审判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反人类罪"等罪名对战争罪犯进行的国际审判,开创了国际刑事审判的先河,对国际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审判厅作为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也成为了人们铭记历史、反思战争与暴行、珍视和平的重要场所。(以上内容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瓦格纳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沿途花絮(四)9月25--9月26日</p><p class="ql-block">柏林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柏林墙</p><p class="ql-block">柏林墙(Berliner Mauer)是冷战时期东德于1961年8月13日在柏林修建的隔离墙,目的是阻止东德居民大量逃往西德。</p><p class="ql-block"> 这道墙全长约155公里,由混凝土墙、铁丝网、瞭望塔、壕沟等组成,将柏林分割为东西两部分,成为冷战最具象征意义的标志之一。</p><p class="ql-block"> 1989年11月9日,随着东欧局势变化,柏林墙开放,成千上万的民众涌向边境,开始拆除墙体。这一事件被视为冷战结束的重要标志。</p><p class="ql-block">如今,柏林墙大部分已被拆除,但仍保留了部分作为纪念,其中最著名的是东区画廊,上面布满了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家的涂鸦作品,成为柏林重要的旅游景点和历史教育场所。</p><p class="ql-block">“柏林墙"两个男人之吻"这幅著名涂鸦的作者是俄罗斯画家德米特里·弗鲁贝尔(Dmitri Vrubel)。</p><p class="ql-block"> 这幅作品名为《主啊,帮助我在这死亡的爱情中生存》,创作于1990年,画面内容是前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亲吻前东德最高领导人昂纳克,反映了当时苏联与东德之间特殊的政治关系,也成为了柏林墙东侧画廊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沿途花絮(五):9月27日</p> <p class="ql-block">吕伯瑙(Lübbenau)是德国勃兰登堡州上施普雷森林 - 卢萨蒂亚区的一个城镇。被称为德国版的“荷兰羊角村”。</p><p class="ql-block"> 它位于下卢萨蒂亚的德索双语地区,坐落在施普雷河畔,这里形成了一个被林地环绕的大型内陆三角洲,即著名的"施普雷森林",距离柏林东南约82公里。</p><p class="ql-block"> 吕伯瑙历史悠久,最早在1315年的一份文件中被提及,8、9世纪就有人居住。</p><p class="ql-block"> 我们乘船游览了施普雷森林的水道,体验了独特的水乡风情,感受到了宁静惬意的田园生活。</p> <p class="ql-block">第三幕 德累斯顿</p><p class="ql-block">时间:9月28日</p><p class="ql-block">德累斯顿是德国萨克森州的首府,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被誉为"易北河畔的佛罗伦萨"。</p><p class="ql-block">场㬌一 建筑艺术:德累斯顿圣母教堂位于德累斯顿老城区,是巴洛克建筑艺术的代表作。该教堂始建于1726年,由木匠大师奥尔格·贝尔主持设计,采用砂岩拼建工艺与圆形拱顶设计,历时17年建成。1945年2月在盟军轰炸中遭受毁灭性破坏,仅存13米残垣,东德时期作为战争纪念地保留废墟。1994年启动原址重建工程,使用8500余块原始石料并补充相近砂岩材料,通过电脑辅助实现新旧材料拼接,2005年完成重建。教堂高95米,黄色砂岩外墙镶嵌战时遗留的黑色旧砖块,穹顶成为德累斯顿城市标志。圣母教堂极具特色,它是市民集资修建的新教教堂,虽毁于二战,但2005年重建完成,其圆顶造型独特,见证着城市的重生。</p><p class="ql-block">场景二 欧洲瓷都:德累斯顿因瓷器工艺出众,被称为"欧洲瓷都",王宫马厩外墙上102米长的瓷砖画《王侯队列图》就是萨克森瓷的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场景三 音乐文化:这里拥有深厚的音乐传统,拜罗伊特侯爵歌剧院就是其中之一,它是由由意大利建筑师朱塞佩·加利比比艾纳及其子卡洛设计的巴洛克建筑杰作,建造于1745年至1750年间。该剧院完整保留了原始舞台机械装置及装饰艺术,以层层叠叠的木质包厢群、幻想主义帆布画构成的庆典式空间闻名,是全球现存唯一能真实展现18世纪严肃歌剧艺术形态的剧场。它是洛可可时期建筑的典范,内部采用了大量的金色雕刻、石膏浮雕、彩绘壁画以及珍贵的木材。剧院主厅呈椭圆形,有三层楼座,可容纳约500名观众,天花板上绘有巨大的天顶画。2012年作为"瞬间美学的庆典建筑"典型案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场景四 穿越时光</p><p class="ql-block">当我们推开那古老的木门,时间的帷幕便在眼前缓缓拉开。</p><p class="ql-block">这里的每一排座椅、每一间包房、每一幅浮雕绘画,都是历史的注脚。我们既是旁观者,也是故事的一部分。当我们举起机,定格的不只是瞬间,而是跨越时空的对话。</p><p class="ql-block">“我刚刚还在2025年纽纶堡的街头!怎么就到了18世纪的侯爵歌剧院?”</p><p class="ql-block"> “欢迎,来自未来的朋友。可否赏光?”</p><p class="ql-block">“当然!我可是您的超级粉丝……呃,我是说,我很仰慕您辉煌的艺术成就和卓越的建筑品味”。</p><p class="ql-block">“那请随我一同唱响这穿越百年的旋律吧!”</p><p class="ql-block">“朋友们,让我们一起,为友谊,为艺术,为跨越时空的相聚——干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萨克森小瑞士国家公园:位于德国东部萨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顿东南方向40公里处,这里因河川蜿蜒、树木葱郁、奇山林立,山峦秀美,像极了瑞士而得名,是德国唯一的岩石国家公园,以中欧独一无二的易北河砂岩地貌吸引着众多游人。</p> <p class="ql-block">莫利茨宫</p> <p class="ql-block">沿途花絮(六):9月29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沿途花絮(七):9月30日</p><p class="ql-block">树道</p> <p class="ql-block">巴伐利亚森林公园中像鸡蛋一样的建筑是诺伊舍瑙树顶塔(Treetop Tower Neuschönau)。</p><p class="ql-block"> 它是巴伐利亚森林国家公园树顶栈道的终点建筑,整体高度为44米。该塔由建筑师约瑟夫·施特格设计,采用木质结构,16根胶合木拱形梁构成了蛋形的空间结构。</p> <p class="ql-block">沿途花絮(八):10月1日</p><p class="ql-block">德国毛顿</p>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76周年华诞。虽然身处德国,但我们的心却与祖国紧紧相连。</p><p class="ql-block"> 早上,我们要离开德国毛顿前往奥地利戈绍,按惯例要拍合影留念,这时刘总从箱子里拿出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们又一次被感动了。当我们接过国旗的那一刻,这穿越了千山万水,将祖国的心跳带到我们面前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红色旗帜在阳光照耀下更加鲜红,</span>大家赶忙簇拥在旗帜周围,按下快门,定格这跨越国界的自豪。</p><p class="ql-block"> 伴随着手机的咔嚓声,我们齐声唱起《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歌声在异国的天空中回荡,心中涌动着对祖国的热爱与祝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沿途花絮(九)10月2日</p><p class="ql-block">梅尔克修道院</p> <p class="ql-block">梅克尔修道院(Stift Melk)位于奥地利下奥地利州梅尔克镇。</p><p class="ql-block"> 它成立于1089年,由巴本伯格家族的奥地利边区伯爵利奥波德二世将一座城堡捐赠给来自兰巴赫修道院的本笃会修道士改建而成。现存的巴洛克式建筑建于1702年至1736年。在历史上,修道院曾历经多次危机,如1780年到1790年约瑟夫二世大量解散奥地利修道院时,它因名声和学术价值得以幸免。修道院高居山顶,俯瞰多瑙河,是巴洛克式建筑的杰作。修道院内部有装饰豪华的皇帝台阶、长约200米的皇帝长廊,长廊两边挂着奥地利统治者的画像。</p><p class="ql-block">修道院的图书馆藏书十万余册,其中包含大量中世纪手稿,是研究欧洲文化与历史的重要宝库。2000年,梅克尔修道院与整个瓦豪河谷一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俯瞰梅尔克镇和多瑙河</p> <p class="ql-block">第四幕 在戈绍的童话时光</p><p class="ql-block">时间:10月3日</p><p class="ql-block">地点:戈绍小镇</p><p class="ql-block">角色:旅友</p><p class="ql-block">戈绍小镇是童话世界,那我们就是一群误入的小淘气,雪山顶是我吃过的奶油冰激淋,湖水是我喝过的雪碧汽水,木屋是我搭过的大积木,牛铃声是我弹过的快乐琴……还有还有,昨天下午当<span style="font-size:18px;">阳光从云缝里钻出来,把我们的影子拉得长长的,像一条窄窄的小路,一直延伸到雪山脚下;踏上草地的那一刻,你们有没有感觉像是踩在柔软的地毯上一样,真想躺下来和白云一起发会儿呆;</span>大家七嘴八舌地抢着发表自己的感受,笑声像风铃一样清脆,从小木屋飘向空旷的山谷。</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每一处风景,都像是从童话里走出来的,而我们,就在这个童话里,留下属于自己的美好童话时光。</p><p class="ql-block">戈绍,一个去了就不想回来的地方,值得二刷、三刷……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