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三首

胡君弟

<p class="ql-block">苏轼的诗词赏析</p> <p class="ql-block">集评是后人对此诗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解析:这首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诗人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突出了骤雨的特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的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境界大开。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力。</p> <p class="ql-block">解析:这首诗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庐山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指出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人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亲切自然。</p> <p class="ql-block">解析: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题画诗。诗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描绘了竹林外几枝桃花初放的景象,点出了早春的季节特征。“春江水暖鸭先知”则通过鸭子在水中嬉戏,最先感知到江水回暖,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到来,同时也蕴含着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感受的哲理。“蒌蒿满地芦芽短”进一步描写江边的景物,满地的蒌蒿和短短的芦芽,展现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最后“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由画中的景物联想到河豚在春天逆江而上的情景,突破了画面的限制,使诗的意境更加丰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