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书者李勇老师专注创作</p>
<p class="ql-block">笔尖轻触宣纸的瞬间,墨香便在空气中悄然弥漫开来。他坐姿沉稳,目光专注,仿佛整个世界都凝聚在那支毛笔的毫端。一横一竖,一撇一捺,皆是心性的流露与岁月的沉淀。这位名叫李勇的书者,不言不语,却用笔墨诉说着对传统的敬畏与坚守。在他身上,我看到的不只是技艺的娴熟,更是一种静水流深的文化传承——那是一种将古老文字赋予生命的力量,是艺术在时光中延续的温柔方式。</p> <p class="ql-block">书法家李勇老师的《佛》字</p>
<p class="ql-block">“佛”字如山,立于纸面,墨色厚重而不滞,笔势沉着而有光。它不仅仅是一个字,更像是一声低吟的诵念,一次内心的叩问。那一撇如云出岫,一捺似钟鸣谷,收笔处微微上扬,仿佛带着一丝慈悲的微笑。落款的小字工整谦逊,印章朱红如心,静静地点缀在角落,如同修行者低眉合掌。这幅作品不张扬,却自有千钧之力,让人站在它面前,不由得放轻呼吸,心生敬意。书法于此,已非简单的书写,而是精神的寄托,是文化血脉中那一缕不灭的禅意。</p> <p class="ql-block">书法家李勇老师的《福》字</p>
<p class="ql-block">红纸黑字,是最熟悉的年节颜色,也是最深沉的民间祈愿。这个“福”字写得饱满圆润,笔画之间流露出喜庆中的庄重。它不像街头常见的印刷体那样规整刻板,而是带着手写的温度与个性,仿佛能听见笔锋划过纸面的沙沙声。癸卯年腊月,正是岁末将至、万象更新之时,这一纸“福”字,不只是装饰,更是一份心意的传递。它挂在门楣上,贴在窗棂间,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而李勇老师以笔墨承接这份情感,让传统在一笔一画中重新活了过来。</p> <p class="ql-block">书法家李勇老师的《寿》字</p>
<p class="ql-block">“寿”字如日中天,居于圆心,墨色浓烈,气韵贯通。圆形构图象征圆满,橙色背景温暖如霞,像是为长者祝寿时那一盏盏点亮的烛火。这一字写得雄浑而不失灵动,每一笔都像是从心底涌出的祝福。环绕其周的小字与印章,如同子孙绕膝,恭敬而有序。在中国人的精神图谱里,“寿”不仅关乎年岁,更是一种德行的积累与天赐的福报。当这样的书法作品出现在寿宴之上,它便不再只是艺术品,而成了仪式的一部分,是文化记忆在代际之间流转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书法家李勇老师的行草书法《竹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首《竹石》本就写得坚韧有力,而以行草书之,则更添风骨。字迹如竹叶摇曳,又似石纹嶙峋,笔走龙蛇间,尽显刚毅之气。上下的印章如同磐石压角,稳住了整幅作品的气势。这不是为了炫技的挥毫,而是借诗言志、以书达情。竹子象征气节,石头代表坚定,两者合一,正是文人精神的写照。李勇老师以书法再现这份风骨,让百年前的诗句在今日的墨迹中重新呼吸。艺术的传承,有时就是这样无声的对话——跨越时空,只凭一笔一墨,便心领神会。</p> <p class="ql-block">书法家李勇老师的斋号《墨韵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为自己书斋取名“墨韵轩”,一字之差,却透出几分文人的自省与谦逊。“墨”者,书写也;“韵”者,气韵也。不称“墨”而称“书”,或许正是提醒自己:书法之贵,不在墨彩斑斓,而在笔下有魂。那方小小的印章钤于右上,红得低调而坚定,像是主人立下的无声誓言。一间斋号,虽不见其形,却可通过这名号感知其境——必是案头有卷,壁上挂字,窗外或有一丛修竹,风来时沙沙作响,正好伴他挥毫。这样的空间,不只是写字的地方,更是心灵栖居之所,是传统文人生活方式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书法家李勇老师的《奋进》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奋进”二字跃然纸上,笔力千钧,气势如虹。这不是温婉的抒情,而是昂扬的呐喊。线条刚劲有力,转折处锋芒毕露,仿佛每一笔都在冲破束缚。纸下灰布质朴无华,衬得墨色愈发鲜明;旁边那把刀具冷光闪烁,竟与书法形成奇妙呼应——一个以笔破纸,一个以刃断金,皆是力量的表达。或许艺术家有意为之:文武之道,殊途同归。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奋进”不仅是个人的追求,更是文化传承者应有的姿态。守住传统不易,推陈出新更难,唯有不断前行,才能让古老的艺术在当下焕发新的生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