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 称:笑对人生</p><p class="ql-block">美篇号:9939218</p><p class="ql-block">图 片:来自网络(致谢)</p> <p class="ql-block">我虽不是盐纺职工,却与盐纺有着不解之缘。那是因为我最敬重的舅舅参与了盐城纺织厂的筹建,从建厂到离休一直是盐城纺织厂的厂长。加上大哥、大嫂在纺织厂工作,在哥嫂和舅舅的劝说和关照下,让我在盐城纺织厂找到了终身伴侣。部队转业时回到了盐城,并在盐纺家属区住了七年时间。由此,我对盐城纺织厂产生了深厚的感情。</p> <p class="ql-block">我与盐城纺织厂的初次接触是1966年底,因那场人所共知的运动,舅舅受到冲击,为了照料舅舅、舅妈的生活,妈妈带着因学校停课而无所事事的我,坐了一天的轮船,第一次来到盐城。穿过繁华的建军路,经过“忠字塔”向南,跨过南门桥,沿着串场河向东,妈妈指着远处高高的烟囱、水塔和锯齿型厂房告诉我:那就是盐城纺织厂。临近厂区,隔着围墙便可听到织布机运行发出有节奏的细密而清脆的“咔嗒、咔嗒”声。童年的好奇心,让我对这种声音有一种神秘感。在盐城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我随着侄子跑遍了盐纺家属区、生活区和盐纺职工子弟学校的每个角落。可就是没能解开我心中对“棉花变成布匹”的神秘之迷。</p> <p class="ql-block">时过十五年后,我第二次来到盐城。此时的我已是一名军医,休探亲假时来看望舅舅、舅母和哥嫂。在舅舅的热情安排下,我参观了纺织厂。那是一个滴水成冰的寒冷季节,舅舅在厂门口传达室跟值班人员打过招呼,领着我进入厂区,高大的锯齿型厂房连绵成片,巨大的排风扇在头顶缓缓转动,发出低沉的、富有节奏的嗡鸣。经过两道棉门帘,一股混合着棉絮气息、机油味和淡淡浆糊香的热浪扑面而来。车间里景象令人震撼,一台台长长的纺织机器排列如列阵的士兵,占据着宽敞的空间。年轻的女工们忙碌地身影在长长的机台前来回穿梭,虽穿着短袖工装,仍汗流浃背。舅舅告诉我,车间里的温度要始终保持在32ºC左右,才能保证棉纱的质量。纺织工人长期在高温下工作,辛苦程度可想而知。</p> <p class="ql-block">舅舅是厂长,车间里的工人不时地和他打招呼,他一边回应着,一边向我介绍每个车间、每道工序情况。而我穿着军装出现在车间里有点“剌眼”,自然成了女工们目光的焦点,“小李、你的男朋友来了”、“哎,这是谁的老公”,虽有机器的嗡鸣声,可这样的玩笑话仍传入我的耳中。还有的给我打分,让我有点手足无措,本来车间温度就高,加上正统的穿着军装,自然是汗湿衣衫了。就这样,在舅舅的引领下,从清棉、梳棉、条卷、并条、前纺、细纱、筒摇到布机,我参观了全厂的整个工序,让我真正了解了从棉花变成布匹的整个过程。</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在盐城成了家,融入了盐纺人的生活,深为当年盐纺车来船往、兴旺发达的繁忙景象而骄傲。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如今老盐纺消失了,只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留下了一点印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