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和我们东北很像,漫山的五彩色。辽源“大蓬车”带领我们来到了甘泉峡谷。风里裹着陕北黄土高原特有的干爽,混着沙棘果的微酸,远处的山峁褪去浓绿,漫出一层淡淡的金,像被时光晕染的宣纸。此前无数次想象过“中国红谷”的模样,直到脚踩进松软的红砂岩细沙里,才知文字与图片都不及眼前这份震撼——那是大地用亿万年时光,在秋阳里铺开的诗。<div> 从宣传的图片,可以知晓甘泉峡谷目前已经有六个景点开放,然而今天却只能游览其中的两个,即:月牙谷和桦树沟。</div> 首先我们来到了月牙谷。当地人说它是“大地的眉眼”,走近时果然见一道弧形的谷口悬在半空,像被天工裁出的月牙,秋光恰好落在谷壁的褶皱里,把朱红、赭黄、橙粉的岩层染得愈发透亮。沿着石阶往下走,脚步声被谷壁拢成轻响,仿佛怕惊扰了这沉睡的地质奇观。两侧的岩壁并非平整的切面,而是布满了流水冲刷的纹路,有的像波浪叠着波浪,有的像羽毛舒展开来,还有的嵌着细小的石英砂,在光里闪着细碎的光,像谁把星星揉进了红砂岩里。 秋风吹进谷中时,会带着崖壁上垂落的藤蔓轻轻晃动。那藤蔓的叶子已染上秋色,深绿里掺着浅黄,偶尔有一两片被风卷落,飘在谷底的细沙上,像给红色的绒毯缀了枚小印章。我蹲下身,指尖轻触岩壁,触到的是时光的温度——这红砂岩曾在亿年前的海底沉睡,后来随地质运动抬升,又经千万年风沙切割、雨水溶蚀,才慢慢雕出这月牙般的轮廓。此刻秋日的光线从谷口斜斜照进来,在岩壁上投下流动的光影,那些纹路便活了起来,像在诉说着远古的潮汐,又像在描摹着秋日的私语。 往谷深处走,光线渐渐柔和,岩壁的颜色也愈发浓郁。有一处崖壁竟泛着淡淡的紫,与旁边的朱红相映,像画师不小心打翻了调色盘,却恰好调出最动人的秋韵。我试着换个角度站定,果然见光影在岩壁上流动,刚才还是浅黄的纹路,此刻竟成了橙红,像火焰在静静燃烧,却又带着秋的静谧,不燥,不烈,只余暖。 离开月牙谷,沿着山间的步道往桦树谷走,路边的沙棘丛结满了橙红的小果,偶尔有野菊开在石缝里,白的、黄的,像撒在路边的星子。风里的气息变了,多了几分湿润——当地人说,桦树谷因谷中有片桦树林得名,秋日里桦叶金黄,与红砂岩相映,是峡谷最美的景致之一。 沿着溪边的步道往里走,两侧的岩壁愈发奇特。有的地方崖壁向内凹陷,形成天然的石窟,石窟里积着薄薄的细沙,沙上印着鸟雀的爪印,小巧玲珑;有的地方岩壁向外凸起,纹路像千层饼一样叠着,每层的颜色都不同,朱红、浅褐、米黄,层层递进,像大地用时光烘焙的甜点。 透过谷顶缝隙,仿佛看见了那片桦树林,树干笔直,树皮泛着淡淡的白,像裹了层薄雪,而叶子早已染成金黄,在秋阳里闪着光。风一吹,桦叶簌簌落下,有的飘在溪水里,随波逐流;有的落在红砂岩上,像给红色的地毯缀了层金。 在这沟谷中慢慢移步,无论相机的镜头对哪,都是一幅奇异的画面。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吸引目光,引导着镜头的方向。 自然之神真是位伟大的艺术家,每一件作品都叫人拍案叫绝。在这片黄土地下面蕴藏着这样无以伦比的艺术珍品,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在心灵上,都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无穷快乐。 快要走出沟谷时,我忽然明白,为何人们称这里为“中国梦之谷”——它不是刻意雕琢的精致,而是大地用亿万年时光自然生长的美,是岁月沉淀的厚重,是秋日里最动人的诗。那些红砂岩的纹路里,藏着远古的潮汐;那些光影的流动里,藏着秋日的私语;那些风声水声里,藏着大地的心跳。 这趟秋日的甘泉峡谷之行,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往后想起秋,想起丹霞,想起大地的美,总会想起月牙谷里流动的光影,想起桦树谷里金黄的叶子,想起那道一线天里的光带——那是时光赠予的诗,是秋日写给大地的信,也是我心里,永远鲜活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