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7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伊始,中国引进的外国影片基本是东欧和朝鲜拍摄的。其中前南斯拉夫反法西斯战争故事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特别是前者我先后看了不止十遍。片中一些经典的片段比如在萨拉热窝大清真寺战斗场面还有像“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等台词我至今记忆犹新。南斯拉夫解体后,萨拉热窝成为波黑的首都。近一两年,有不少视频博主去了萨拉热窝,通过看视频和听他们的介绍,我了解到尽管50多年过去,但电影里萨拉热窝那些耳熟能详的取景地比如大清真寺、经学院和铜匠街等都保存完好,这使我动了去萨拉热窝亲自探访那些电影场景的念头。</p><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和电影《桥》里的塔拉河谷大桥分属于波黑和黑山两个国家,我在6月底看到北京竹园国际旅行社有一款9月30日从北京出发的13天巴尔干四国产品,包含了波黑和黑山两国的上述两个景区。这趟旅程利用国庆8天假期和一个周日,仅要请3天年假,很适合我这个上班族。尽管比平时贵不少,但我还是果断报名参团。</p>  <p class="ql-block">9月30日晚8:50,我按出团通知要求乘坐网约车来到首都机场T3航站楼8号门的“中国海关”大牌子前。本次旅行的领队林林正招呼大家领免费的WiFi和清点人数。这个团一共有24位团员及1位领队共25人,分为10个家庭,好几家都是父母陪上班的孩子利用十一假期出国旅行。本次巴尔干之行包括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波黑)+黑山+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四国,由“五星航司”土耳其航空值飞。我们要在伊斯坦布尔转机,从波黑首都萨拉热窝入境,在结束行程后从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出境回国</p>  土航的波音777-300ER是目前载客最多的双发宽体客机,土航的经济舱只有3-3-3九个座位,比一般航司的3-4-3布局少一个座位。每个座位上放有一个洗漱包,里面有拖鞋、牙刷等,真心不错  飞机于北京时间0:12起飞,大约一小时后开始供应晚餐。我要的牛肉饭看上去很不错,有一块冷藏的蛋糕  经过近10小时飞行,我们于当地时间5:06在伊斯坦布尔机场落地。因为离下一程航班起飞时间仅1.5小时,下飞机后领队林林带我们一路疾走到A8A登机口,顾不上看伊斯坦布尔机场里的美景。伊斯坦布尔机场很大很美但也很奇葩,转机还要二次安检。不过,国外的安检都比较松,不需要把所有电子产品包括电池都翻出来检查,旅客解下腰带后过安检门若不报警就可通过,不需要检查身体。我们在6:45左右登上第二程的土航A321neo飞机,我旁边坐的两位都是来自毛里求斯的游客,她们也是跟团去波黑旅行。我坐在右侧靠窗位置,将近7点,太阳刚刚越出地平线,云层上方霞光万丈  7:35,我们乘坐的飞机从伊斯坦博尔机场起飞。飞机到达云层之上,此时天气晴朗,天很蓝,云层很厚很白,感觉特别美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飞行,我们在当地时间8:05在萨拉热窝机场着陆,波黑和后面三国比北京时间都要晚6小时。因为波黑免签,我们一行25人过海关十分顺利。  <div>9:05,我们坐上旅游大巴开启我们为期12天的巴尔干四国旅程。这次旅行社在各国聘请专职导游,由林林负责讲解,但有些景点会有地陪,全程都是乘坐这辆来自塞尔维亚的奔驰大巴。“巴尔干”来自土耳其语的“Balkan”,意思是“多山的地方”。巴尔干半岛是欧洲三大半岛之一,另外两个是伊比利亚半岛包括西班牙和葡萄牙两个国家和亚平宁半岛只有意大利一国。巴尔干半岛隔着亚德里亚海与意大利相望,包括我们即将访问的四国在内的10多个国家。巴尔干半岛山脉众多,像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巴尔干山脉都在这儿,地形特别复杂。</div><div>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首都萨拉热窝。位于巴尔干半岛中西部。南、西、北三面与克罗地亚毗连,东与塞尔维亚、黑山为邻。总面积51209平方千米,全国平均海拔为500米,海岸线长约21.2千米。南部属地中海气候,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波黑由两个实体(波黑联邦和塞族共和国)和一个特区(布尔奇科特区)组成, 截至2023年10月,波黑总人口为353万人,主要为波什尼亚克族。波黑属发展中国家,地处中东欧腹地,被视为欧盟的“后花园”,各类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对周边地区及国家的依存度较高,波黑战争给经济带来严重破坏,几近崩溃。2023年,波黑国内生产总值为272.2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860美元。</div><div>萨拉热窝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萨拉热窝位于波黑中东部 ,面积142平方公里。截至2025年7月,人口27万人,官方语言为波斯尼亚语、塞尔维亚语和克罗地亚语。</div><div>9:40,旅游车在萨拉热窝米里雅茨河右岸靠近市政厅的路边停下。林林带我们经过一座小桥到河左岸拍摄市政厅,此时正下着小雨。萨拉热窝市政厅由捷克建筑师亚历山大·维特克设计,采用摩尔式风格建造,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其外观以红黄相间的条纹、精美的雕刻和拱门为特色,夜晚灯光照射下尤为醒目。作为奥匈帝国时期萨拉热窝最豪华的公共建筑之一,它曾是国家图书馆,收藏了超过200万册书籍及珍贵手稿。1992年波黑战争中遭焚毁后,历经18年重建,于2014年重新开放,现为文化中心</div>  在团友们拍照打卡之时,我看到右边不远处有座宣礼塔,既然有宣礼塔那旁边一定就是清真寺了。据说萨拉热窝有上百座清真寺,对于这座面积只有142平方公里,人口27万的城市来说实属罕见。这与其历史密切相关。1461年,奥斯曼帝国在波斯尼亚的第一任统治者将萨拉热窝及其相近的一些村镇合在一起形成这座城市,并修建了大量清真寺,其中很多保留至今。穆斯林人口占据全市人口比例超过50%  我们往前再走400米来到萨拉热窝最著名的一座桥-拉丁桥,这是我们此行的第一个景点。该桥始建于奥斯曼帝国时期,现存主体建筑为1798年重建的四孔石拱结构。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该桥北端遭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该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现存桥梁采用三拱四孔设计,中央两孔为圆形拱券,两端引桥采用梯形结构,桥墩基础建有分水尖结构以抵御洪水冲击  <p class="ql-block">拉丁桥桥面由萨拉热窝特有的灰白色石灰岩铺筑,护栏采用简洁的矮墙式造型,整体展现奥斯曼帝国后期桥梁建造技术特征。现桥体禁止机动车通行,桥面可见19世纪铺设的原始石板与20世纪修补的混凝土接缝</p>  <p class="ql-block">拉丁桥北岸有辆斐迪南大公遇刺时乘坐汽车的复制品,原件据说早已被毁不知所踪了。在汽车右后方向地上有两个脚印,据说这是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时开枪的位置。费迪南遇刺事件使得拉丁桥也一夜成名</p>  <p class="ql-block">汽车旁边建筑为萨拉热窝暗杀博物馆,外墙上挂着几幅反映当年普林西普刺杀弗朗茨·斐迪南大公事件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林林带着我们往北走,路过一座清真寺。由于看过太多遍《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我立即认出这正是电影里里钟表店老板也是老游击队员谢德替瓦尔特(电影里此时的化名为皮劳特)与德国间谍接头的那座叫格兹·胡色雷·贝格的清真寺。这座清真寺简称萨拉热窝大清真寺,由奥斯曼帝国波斯尼亚总督格兹·胡色雷·贝格于1531年主持修建,设计师为著名建筑师科查·米马尔·希南。该清真寺在1990年代波黑战争中严重受损,战后修复因资金来源不同风格一度改为瓦哈比派,2000年后恢复原貌。采用奥斯曼经典风格,拥有直径13米的穹顶和47米高的宣礼塔。我和同行的闫老师等人赶紧进到清真寺院子里参观</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从西门进入清真寺的,谢德走的是北门即蓝色箭头处。他走到大树后的绿色箭头处,与红色箭头处的德国间谍简单对话后击毙了后者</p>  之后德军军官比绍夫吹哨报警,从我身后即清真寺外的钟楼上部的玻璃窗里伸出一挺MG42机枪将谢德射杀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谢德从北门进入清真寺与德国间谍见面、击毙间谍并牺牲的片段  <p class="ql-block">大清真寺修复的与54年前拍电影时没有什么不同,连外墙上的铁栅栏都和电影里一模一样</p>  电影里的皮劳特(瓦尔特化名)透过栅栏深情地注视谢德的遗体,此情此景我记忆犹新  北门外有一条小街,也保持了197年拍摄电影时的原貌。林林特意告诉我们,再往前100米左右有一条分界线,地面有标识。分界线以西为奥匈帝国风格的建筑群,以东也就是我们在的这边为奥斯曼风格的建筑群,但也不绝对。大清真寺北门斜对面建有图书馆和博物馆,博物馆展品主要介绍格兹·胡色雷·贝格生平和他对萨拉热窝的贡献。该博物馆的建筑曾是格兹·胡色雷·贝格修建的一所伊斯兰学院  从博物馆所在的院子可以看到大清真寺铜制圆顶和高高的宣礼塔  博物馆内要单独收费,与博物馆或大清真寺内部一起参观票价均为8波黑马克,如果三家一起参观则是10波黑马克,折合人民币43元左右  电影里游击队员吉斯和苏里躲避德军追击进入伊斯兰学院,与埋伏于此的德军搏斗后冲上屋顶  吉斯和苏里在屋顶向前方院子里的德军射击后,逃离这块区域转入铜匠街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相应片段  在大清真寺正门两侧台阶之上各有一处铺红毯的祈祷区,这是右侧供男士祈祷的区域。区域正中的壁龛叫做米哈拉布,是伊斯兰教清真寺礼拜殿的设施之一,小拱门要朝向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克尔白,以表示穆斯林礼拜的正向-基卜拉。清真寺的伊玛目(领拜人)率寺内众穆斯林礼拜时便面向米哈拉布。跟传统宗教的神龛不同的是,伊斯兰教义禁止崇拜偶像,因此米哈拉布并没有人像图画或雕塑,通常会写满大赞辞等用以向阿拉致敬的字句。一般来讲,米哈拉布旁边会有敏白尔(Minbar) 即一个楼阁似的的宣讲台,系专供伊玛目在聚礼和会礼时发表“呼图白”(即宣教词)所用的设施,故亦称“呼图白楼”。一般都是木质阶梯式或楼式结构,形式考究,工艺精美,多有花雕并刻有《古兰经》文图案,以示宣讲教义、劝人行善的庄严性。但我没有在这里看到敏白尔,却看到二楼伸出一个小阳台,两边还各有一只音响,我估计这便是“呼图白楼”了  左边女士祈祷区布置和右边几乎一模一样,只是没有“呼图白楼”。一位女士正跪着面向墙壁祈祷  在参观大清真寺后,领队林林带我们从北门走出来,再往东走了大约100米再转弯往北走,前面就是巴什查尔希亚广场俗称鸽子广场。鸽子广场名副其实有上百只鸽子,这些鸽子受到惊扰或被投食时,就会呼啦啦起飞,挺壮观的  鸽子广场中间的建筑叫做瑟比利喷泉,由奥斯曼帝国将领穆罕默德·帕夏·库卡维察于1753年建造,后经奥地利建筑师亚历山大·维特克于1891年迁移至现址。该喷泉以独特的木制结构和圆顶设计闻名,不仅是供水点,更是萨拉热窝历史与文化的象征  时不时会有游客好奇地过来取水,有的干脆手捧起水品味  广场不大,周围有超市、咖啡厅和纪念品店。纪念品有球衣,因为这里的人很爱踢足球。购买这些商品都要支付波黑马克,若支付欧元的话,汇率会不太好  鸽子广场名气很大,地势也较高,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前方不到50米左边有条胡同,即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的铜匠街  刚进入铜匠街,一位戴白帽子长白胡须的老人吸引了我的目光。只见他右手拄着拐杖,左手推着挂满纪念品的小车,颤巍巍往外走,看样子要去鸽子广场那里售卖,这把年纪真不容易  电影里铜匠街一共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德国间谍冒充联络员在钟表店与谢德接头,谎称有重要情报要交给瓦尔特并请谢德转告瓦尔特5点钟在大清真寺门口见面,谢德立即转告了瓦尔特。间谍离开不久,潜伏在敌方警察局的游记队员斯特里便走进钟表店,他告诉谢德,德军在清真寺布置圈套,谢德马上意识到这是要抓瓦尔特。眼看不到半小时就到5点,通知瓦尔特已来不及  谢德没有丝毫犹豫,取出手枪后义无反顾地离开钟表店,走过铜匠街再左转向大清真寺方向走去,他舍身替瓦尔特去见刚才那个德国间谍,并通过枪声向瓦尔特等游击队员示警,掩护他们逃离德军抓捕。一路上谢德表现的十分镇定,不断向街坊四邻点头打招呼  谢德行走的路线,从铜匠街走到清真寺大约只有200米  我沿着谢德行走路线走向清真寺边走边看,这里基本还是54年前拍摄电影时的原貌,真是令我感慨  影片第二次出现铜匠街是在瓦尔特等三名游击队员从大清真寺方向跑过来躲进铜匠街。一位市民推出一辆装满铜器的手推车阻挡追击来的德军,周边店铺的铜匠们敲击铜器以噪声干扰了德军追兵。影片里出现的三位铜匠其中两位是父子,这二人已经过世,但位于铜匠街6号的那家铜匠铺还在  店门口贴着手写和机打两张白纸,大致意思是说这里是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取景地之一。现在的店主为电影里铜匠的儿子,因为这是他家唯一的生活来源,希望中国游客能购买他手工制作的铜器  这家铜匠店面积很小,但站满了中国游客。店老板正把一对小情侣的名字刻在他们购买的铜咖啡壶上面,他会说一些中文  铜匠街里家家户户都靠手工制作铜器和银器为生,门外摆放着各式或铜或银质的壶、盘和杯子等。尽管下着雨,黄色或白色的金属光泽依然耀眼引人注目  我们从铜匠街走出来,林林带我们去大清真寺附近喝当地特色咖啡。路边的食品店吸引了我的目光  橱窗里的食物是波黑的传统甜点“Kadaif”(也叫“Kadayif”)。由极细的酥皮丝卷成圆柱状,包裹坚果(通常是核桃)内馅。酥皮经过烘烤后酥脆香甜,搭配淋面的蜂蜜/糖浆,整体甜而不腻  冰激凌店外一个10多岁的小男孩看我举起相机,马上摆好姿势让我拍照,他笑的真灿烂  我们跟着林林走进这个院落,通道右手边有一家卖土耳其马赛克灯的商铺  院落里是一圈彼此相连的二层建筑,我们走上二楼。房间内外都有一些座椅。里屋装饰很有地方特色,但有股潮乎乎的味道  我们落座不到10分钟,11点刚过,服务生端上来一盘子咖啡套装。每套均包括咖啡壶和有三块糖的杯子各一个  萨拉热窝铜咖啡壶,当地称为“dzezva”,是波斯尼亚咖啡文化的重要象征。它通常由黄铜制成,具有独特的造型,一般为窄口宽腹,带有长长的把手。在制作波斯尼亚咖啡时,首先将水加热至沸腾,取出一部分热水备用,然后把咖啡粉加入咖啡壶中,再将咖啡壶放回炉子上略煮几秒,待液体再次沸腾,咖啡液产生浓厚泡沫后,重复此过程多次,最后加入之前备用的热水。这种“三次沸腾”的工艺是波斯尼亚咖啡的独特烹制方法。咖啡杯是在普通瓷杯子外有一铜制带花纹的衬套,与铜咖啡壶配在一起很有特色<br>  萨拉热窝的地陪-一位金发美女正在介绍咖啡的饮用方法。她说杯子里的大块软糖是直接吃的。将咖啡倒进杯子后,把两块小方糖蘸着咖啡慢慢吃,最后喝咖啡  在品尝咖啡后,领队林林带着大家走街串巷,来到一家当地餐厅吃午餐  午餐是巴尔干特色的Cevapi拇指肉条餐,服务生先给大家一人一杯浓稠度的酸奶,我们边吃边聊  Cevapi(切巴契契)是巴尔干地区的传统美食,主要流行于波黑和塞尔维亚等地,其制作方法具有鲜明的奥斯曼帝国饮食文化特色。原料为碎牛肉或碎羊肉,调味料为洋葱、酸奶油、番茄酱、辣椒粉、孜然、盐等。将碎肉与番茄酱、辣椒粉、孜然、盐混合调味,可加入少量水帮助黏合,搓成手指粗细的肉条(拇指肉条名称由此而来)。这家的烤炉就在服务台后面,大厨正在烤肉条  厨师在烤架上将肉条反复煎烤至表面焦黄,内部熟透,然后再把助手从中间撕开的皮塔饼(somun)铺在烤架上,反复蘸上烤肉条的油脂后推到右上角。这时助手把烤好的肉条塞进饼里,交给前台。前台给每个饼配上洋葱,整理成一份份,由服务生送到我们面前  一份拇指肉条餐有10根肉条,经询问肉条为牛肉。吃起来肉香浓郁,有一股烟熏味儿,略微有些咸,与饼和洋葱搭配,非常好吃  中午12点刚过,林林在餐厅宣布给大家留出两小时自由活动时间,约好2:00在鸽子广场集合,然后一起登黄堡俯看萨拉热窝。自由活动时间是我特别喜欢的,我根据记忆立马返回铜匠街  我先冒着小雨从东往西参观铜匠街,街两边摆放的铜器银器花样繁多可谓琳琅满目  铜匠街6号的铜匠铺,此时里面已没有游客,只有店主一人在。他对我十分冷淡,我简单拍摄了他店里摆出的各种铜器就走出来,实际上他卖的不止铜器还有银器  铜匠铺门两侧摆着各种铜或银制品,左边的被塑料布盖起来了,因为在下雨嘛  他家所有商品都是欧元标价,像一个铜咖啡壶加两个杯子和铜盘卖25欧元,若是银质的就卖60欧元,店里特别对中国游客优惠5欧元。我觉得价格不算贵,毕竟是纯手工作品。但他现在不再给中国游客演示加工铜器工艺,甚至还在我拍摄门口铜银器时加以阻拦  铜匠街各家摆在门外的铜或银制品非常精美,但他们对游客并不友好,也许因为游客看的多拍的多,真正出手的少,他们有些厌倦甚至抱怨吧  即是我只是在门外拍摄,这位老兄依然放下手里的活计,对我怒目而视,我只好悻悻而走  我走进大清真寺补拍了几张照片,然后走出来。这是该清真寺的西北角,在电影里曾多次出现,尽管每次只有零点几秒时间  清真寺与钟楼之间隔着一条小街,我很想上钟楼至少靠近钟楼,因为皮劳特(瓦尔特化名)曾在此夺取机枪并向地面德军扫射,然后又顺着绳子脱身。无奈周边全是咖啡厅等建筑,根本无法靠近钟楼  在离钟楼几十米的地方,我看到了领队林林说的地面分割线。分割线以东是我们参观过的奥斯曼风格建筑群,以西也就是前方则是奥匈帝国风格建筑群,地面的颜色居然也不一样,西边明显要比东边颜色要深。萨拉热窝西边曾被奥匈帝国控制,他们带来了中欧的建筑风格,像巴洛克式、新古典主义的建筑就常见于西边;而东边长期在奥斯曼帝国掌控下,受伊斯兰文化影响深,能看到很多清真寺、穹顶建筑和带有东方特色的街巷布局。这种风格差异,其实就是两个帝国不同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印记  我往西走大约200米,右手边有座高大的天主教堂-athedral (of the Most Holy Heart of Jesus)即耶稣圣心座堂,是波黑最大的天主教大教堂。为纪念耶稣基督的圣心而建,于1884年8月25日动工,1887年11月9日完工,1889年9月14日祝圣。它是天主教萨拉热窝总教区的主教堂,也是当地天主教徒的重要礼拜场所。采用新哥特式风格,并融入了罗马式复兴元素。教堂有两座43.2米高的钟楼,上方有八角形的玫瑰花窗和圣心雕像等独特装饰,其尖顶、飞檐和精美的窗户展现出哥特式建筑的典型特征  这座教堂内部装饰华丽,主祭坛由大理石制成,后方七个壁龛的雕刻展现了特定的宗教人物和故事,壁画和油画色彩鲜艳、细节丰富。光线透过彩色玻璃照进教堂,营造出神圣而宁静的氛围。教堂见证了萨拉热窝的沧桑历史,在1992年至1995年的波斯尼亚战争中遭到严重损坏,战后经过修复和重建,如今依然屹立不倒,成为了萨拉热窝坚韧精神的象征。教皇约翰·保罗二世曾于1997年在这里举行弥撒,教堂前还设有他的雕像  我从耶稣圣心座堂往北走,小雨天街上人不算多,很多人和我一样没有打大伞,光滑的地面映出行人的倒影,左边有两个卖油画的摊位  油画的内容以瑟比利喷泉为主,也有描绘巴洛克式、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居然我还有我们明天将要参观的莫斯塔尔古桥。老画师坐在凳子上与打伞的朋友交谈  再往前不远,右手路边有座宏伟的教堂。与刚才看到的天主教耶稣圣心座堂建筑风格迥异,这是一座东正教教堂叫做至圣圣母上帝东正教教堂,又称圣母诞生大教堂,是萨拉热窝最大的塞尔维亚东正教教堂。19世纪中期,因萨拉热窝东正教信徒增多,旧教堂无法满足需求,遂决定建造新教堂。1863年,在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勒·阿齐兹的许可下,教堂奠基动工。教堂于1874年完工,历时约11年。这座教堂采用内接十字的巴西利卡式平面,有五个穹顶,四个小穹顶环绕中央大穹顶  高耸的巴洛克风格钟楼,高45米,曾是当时市内最高建筑,因超过清真寺宣礼塔高度,建成时引发当地穆斯林抵制。这座教堂是巴尔干半岛最大的东正教教堂之一,见证了萨拉热窝的历史变迁,体现了当地多元宗教文化并存的特色。它与周围的费哈迪亚清真寺、犹太教堂和天主教圣心大教堂共同构成了萨拉热窝多元宗教文化的重要景观  前面的建筑我开始以为是剧院或博物馆,但我走进去才发现这是一家不太大的市场。这座叫City Market Markale(Markthalle)即马尔卡莱城市市场,是萨拉热窝重要的地标性建筑和商业场所。市场采用新文艺复兴风格,是萨拉热窝首座使用钢梁屋顶的建筑。其外观有三个拱门,看起来像一座古代建筑,内部天花板采用钢木格栅结构,大厅内有一个新艺术风格的时钟,虽部分原始装饰在二战前流失,但经修复后仍保留了许多建筑魅力  这座市场主要售卖各种当地美食,如熏肉、卡伊马克(一种乳制品)、各类奶酪等,游客可以在此品尝后购买  这家摊位玻璃柜上面放着自制的饮料,柜子里放的白色方块看着像豆腐  一位小伙子戴着手套认真地切着火腿肠。因为肉食品中国海关不允许带回国,我只能看看过过眼瘾  <div>1994年和1995年,马尔卡莱市场发生了多起手榴弹袭击事件,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其中1995年8月28日的袭击导致43人死亡,84人受伤。在市场北侧设有纪念牌匾,以纪念在袭击中伤亡的市民。</div>马尔卡莱城市市场外有座卖饮料的小屋,下面摆的不是西红柿而是石榴。和我在格鲁吉亚等外高加索国家看到的一样,这里的石榴也是特别红  因为用不惯谷歌地图,我在高德地图搜萨拉热窝鸽子广场然后按提示往那个方向走。路两边都是颜色各异的巴洛克风格建筑,我边走边欣赏萨拉热窝街景  高德地图把我引导到拉丁桥所在的米里雅茨河右岸。旁边这座建筑具有典型的欧式古典风格,立面的“UNIVERSITAS STUDIORUM”字样(拉丁语“研究型大学”)明确了其身份  作为波黑最具历史的高等学府之一,它不仅是当地学术的核心地标,建筑本身也承载着萨拉热窝的历史记忆,细节中还能看到战争留下的痕迹,是历史与现代教育交融的见证  横跨米里雅茨河的无名小桥护栏上面,一只小鸟蹦蹦跳跳地寻找食物。这种鸟我在萨拉热窝见到好几次,看着像乌鸦,但与国内的乌鸦不同,因为有些白色羽毛。豆包APP搜一下,原来这叫灰乌鸦(也叫冠小嘴乌鸦、羽冠鸦)。其头部、喉部为黑色,身体羽毛呈灰黑色相间,喙粗壮且黑色。杂食性鸟类,以昆虫、果实、小型动物及人类丢弃的食物残渣为食,适应能力强,常出现在城市、乡村等多种环境中<br>  河对岸的这座建筑很像一座教堂,但大门两侧彩色壁画明显不是宗教画作。这实际是萨拉热窝大学美术学院,其前身为福音教堂(Evangelische Kirche)。建于1898-1899年,是奥匈帝国时期萨拉热窝的福音派教堂;1981年翻新后成为萨拉热窝大学美术学院的主建筑  该建筑融合了新哥特式元素,标志性特征是绿色穹顶与尖塔装饰,是萨拉热窝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离美术学院主楼不远的米里雅茨河上拉着钢丝,上面有两个人物雕塑。这个雕塑通常被称为“水上舞者与自行车手”,是萨拉热窝河畔的标志性公共艺术作品之一。由金属框架与白色人形造型构成,通过绳索悬挂于河畔空间,呈现出动态的“悬浮”效果,结合了装置艺术与雕塑的特质<br>  高德地图指引我往米里雅茨河下游走了一公里多,我感觉似乎走错了路。当高德地图告知我鸽子广场就在附近时,我发现这里我从未来过,显然在国外高德地图不仅建筑物标注很少也不准。此时林林打来电话,她说2点已过,她要带其他团员先去黄堡参观,她发来位置让我按导航去黄堡找他们  吸取前面的教训。我老老实实把手机谷歌地图打开严格按提示走。前面这座老房子侧墙上画着一条蛇,涂鸦在欧洲建筑物上很常见,但画蛇的我倒是第一次看见  我回到瑟比利喷泉附近,经过鸽子广场往东北方向走。这是一段很长的上坡路。路左边有一大片墓地,听说在上世纪90年代的波黑内战期间,有超过10万人死亡。照片中间红圈里的纪念碑上用波斯尼亚语写到:纪念在1992-1995年波黑共和国遭受侵略期间,牺牲生命的克罗地亚与穆斯林战士。每座墓穴前后都有两块方尖碑,前面一块写着逝者的名字及出生和死亡时间等,后面一块好像没有文字  大约走了10分钟上坡路,前方石头城墙上面就是黄堡。黄堡是对波斯尼亚语“Vrelo”的音译,这个词在当地语言里是“泉水”的意思。萨拉热窝这地方以前水资源少,而黄堡所在的区域有处泉水,是重要的水源地,当地人就用“Vrelo”来称呼这儿。黄堡历史悠久,15世纪奥斯曼帝国时期就有了。因为地理位置重要,慢慢成了军事要塞,“黄堡”这名字也跟着流传下来,现在成了萨拉热窝有名的历史遗迹和观景地,站在上面能俯瞰萨拉热窝全城  <p class="ql-block">在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黄堡出现过至少两次。一次在影片开始,德军上校冯 迪特里希初到萨拉热窝,与手下比绍夫在黄堡有一段对话;另一次是影片结尾,冯 迪特里希在黄堡与押解他回德国的两人的一段对话,其中最后一句是: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p>  萨拉热窝是一座山城,城区位于细长条状盆地里,三面环山,房屋沿山势而建,红顶白墙在郁郁葱葱的绿树掩映下,色彩浓烈又柔和,宛如一幅天然的油画。从黄堡俯瞰,能看到红顶房屋星罗棋布地散落在翠绿的山坡上,非常漂亮和壮观  站在黄堡的城墙上,整个老城如一幅立体画卷在眼前展开:红瓦屋顶的奥斯曼建筑群像波浪般铺陈,教堂的的尖顶与宣礼塔穿插其间,远处的拉丁桥横跨米里亚茨河,而更远处则是现代城市的天际线。清真寺、东正教堂、天主教堂和犹太会堂和谐共存,宗教建筑的"马赛克"式分布,正是萨拉热窝作为作为"欧洲的耶路撒冷"的生动体现  黄堡本身是萨拉热窝围城战(1992-1996)的重要见证者。站在这里,很容易联想到当年围城期间这里作为战略要地的场景。老城建筑上至今可见的弹痕,右下方的山坡上和远处的居民区里我看到密密麻麻的墓地,这些墓地无声地诉说着这座城市曾经历的创伤和巨大损失。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强烈对比,让人深感如今和平的弥足珍贵,铭记历史,珍惜和平远离战争吧  我们离开黄堡结束了今天一天的参观。我们沿着石板路下山,尽管是初相识,大家还是兴奋地聊着在萨拉热窝老城的所见所闻  大约15:30我们到达Hotel Hills酒店办理入住,这里离萨拉热窝老城约10公里,离萨拉热窝国际机场直线距离不到1公里。酒店里没有洗漱用品、拖鞋和餐巾纸盒,幸好我在家都自己准备了。我放下行李后,冒着小雨去三四百米外的一座中型超市Hipermarket Grand购物  橙子2.95波黑马克一公斤,折合人民币5元一斤。柠檬4.60波黑马克一公斤折合人民币7.8元一斤,与国内比不算贵  因为旅行社不提供瓶装水,我在超市买了三瓶1.5升的气泡水和一瓶饮料  在超市可以刷有芯片的VISA和Master信用卡,刷卡不需要签名或密码,在POS上碰一下就刷卡了,这不是谁捡到都能刷吗?照片拍的不是普通的机打小票,而是正式的税务发票(Fiskalni Racun)。我购买的商品都被折成欧元,三瓶水2.25欧元,一瓶饮料2.65欧元,一共4.90欧元,都是包括17%增值税的含税价  明天10月2日我们将去参观萨拉热窝国际机场附近的希望隧道以及亚布拉尼察断桥,下午要去莫斯塔尔市参观久负盛名的莫斯塔尔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