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0号,我和爱人踏上了宁夏贺兰山岩画的探访之旅。天空阴沉,山色苍茫,仿佛天地也在为我们这场穿越千年的对话酝酿情绪。我们站在那块刻着金色文字的巨大岩石前合影,红衣映衬着灰褐的岩壁,像一团跳动的火,点燃了这片沉默千年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刚进景区不久,就看见那块写着“贺兰山岩画”的石碑,掩映在树木之间,庄重而不张扬。它不像景区门口那些热闹的招牌,反倒像个守口如瓶的老者,静静立在山脚下,只等有心人前来叩问。我轻轻走过,仿佛听见了远古的回声从石缝里渗出。</p> <p class="ql-block">后来在一处开阔的岩台前,我看见“岁月失语,唯石能言”八个大字赫然刻在巨石上,字是红的,像凝固的血,也像燃烧的誓言。那一刻,风从山口吹过,卷起几片落叶,我忽然觉得,这些石头真的在说话——它们不说今朝,不论功名,只讲狩猎、祭祀、繁衍,讲人类最初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路旁有一块叶子形状的介绍牌,图文并茂地讲述着岩画的起源与意义。我读得仔细,爱人则在一旁拍照。原来这些看似粗犷的线条,是远古先民对太阳的崇拜、对生命的祈愿。它们不是随意的涂鸦,而是一场场庄严的仪式,刻在石头上,也刻进了时间的骨髓。</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一座石碑立在山道旁,上面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贺兰口1号烽火台”。原来这里不仅是岩画的故乡,也曾是边塞烽烟的见证者。我伸手轻触碑面,指尖传来冰冷的质感,却仿佛摸到了历史的脉搏。</p> <p class="ql-block">另一块黑色石碑上,“贺兰山岩画”四个字沉静有力,下方的小字说明它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碑身已有磨损,边缘微微剥落,像一位历经风霜的老兵,依旧挺立在山风里。碑前还放着几束干枯的花,不知是谁留下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终于走到岩画核心区,眼前是一面布满风化痕迹的岩壁,上面刻着人物与符号,线条粗犷,却充满力量。有的像舞者,有的像祈祷者,有的只是简单的圆圈与射线。它们与岩石融为一体,仿佛不是刻上去的,而是从石头里长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山崖上的岩画散布在棕黄色的石面上,图案清晰可见。有奔跑的鹿,有持弓的人,还有神秘的太阳纹。我仰头细看,忽然觉得这些画面在动——那是远古的狩猎队伍正穿越山谷,马蹄声隐隐可闻,号角在风中回荡。</p> <p class="ql-block">一块介绍牌讲述了“人面群像”的故事:二十多张面孔刻在斜向的石面上,表情各异,有的微笑,有的怒目,有的闭目冥想。它们被认为是生殖崇拜的象征,是先民对生命延续的虔诚祈愿。我凝视良久,竟觉得那些眼睛也在回望着我,穿越千年,无声交流。</p> <p class="ql-block">另一处岩石上的岩画更为复杂,几何图形与人物交织,像是某种仪式的记录。线条虽经风化,却依然清晰,仿佛刻下它们的手刚刚离开。我忍不住想,那是一位怎样的画师?是在月光下独自雕刻,还是带领族人共同完成这场神圣的书写?</p> <p class="ql-block">途中还见到一块刻着“猴头像”的石碑,旁边附有英文说明。这形象并不写实,却透着几分灵性与幽默。在一片肃穆的宗教图腾中,它像一个调皮的注脚,提醒我们:古人也会笑,也会想象,也会把猴子的模样刻进石头里。</p> <p class="ql-block">太阳花——那幅岩画让我驻足。圆形的中心向外放射出笔直的线条,像极了正午时分的阳光泼洒在石壁上。它不复杂,却有着某种原始的震撼力,仿佛远古的人们也曾仰头凝望太阳,把那份敬畏与感激,一凿一凿地刻进了山体。</p> <p class="ql-block">“女人花”——那块刻着四个人面像的石碑让我驻足。碑文说,这象征着女性与生命的联系,是大地之母的化身。几只小鸟停在碑顶,叽喳鸣叫,仿佛在为这位沉默的母亲唱一首小小的赞歌。</p> <p class="ql-block">山壁上覆盖着金属网,像是给古老的岩画披上了一层铠甲。这防护网并不突兀,反而让人安心——它不是隔绝,而是守护。那些岩画终于不再任由风雨剥蚀,而是被温柔地保存下来,继续讲述它们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圣像壁”三个字出现在一块石碑上,描述着高处岩画的分布与意义。它们大多位于难以攀爬的崖壁上,形态各异,无一雷同。古人为什么要将画刻在如此险峻之处?或许,正因高不可攀,才更接近神灵。</p> <p class="ql-block">一块岩石下立着木牌,上面刻着说明文字,还附有二维码。我扫了一眼,跳转到一段语音导览,一位温和的女声开始讲述这片岩画的发现史。科技与古老文明在此交汇,竟毫无违和。</p> <p class="ql-block">正走着,几只山羊出现在陡峭的山崖上,悠然自得地踱步。它们的毛色与岩石相近,几乎融为一体。我忽然笑了——这些岩画里常有羊群,而今天,真实的羊群正走在它们祖先被刻画的地方,像是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重逢。</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木栈道上缓缓前行,脚下是坚实的木板,身旁是陡峭的岩壁。栈道蜿蜒向上,像一条温柔的线,把现代人的脚步轻轻引向远古的秘境。几位游客从旁经过,笑着打招呼,冬装的红与黄在灰暗的山色中格外温暖。</p> <p class="ql-block">走到一处视野开阔的平台,我和爱人停下脚步合影。她穿着红色长外套,我穿着红色夹克,像两团火在冷色调的山景中燃烧。背景是嶙峋的岩石与稀疏的植被,天空依旧阴沉,但我们的心里,却亮得像有太阳升起。</p> <p class="ql-block">最后经过一条小溪,游客们踩着石块过河,溪水清澈见底。有人小心翼翼,有人嬉笑着跳跃。这画面让我想起岩画中的那些人影——他们也曾这样涉水而行,带着猎物,带着孩子,带着对明天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离开时,回望贺兰山,它沉默如初。但我知道,那些石头已经对我说过话了。它们说的不是语言,而是时间、信仰与生命的重量。而我和爱人,不过是这场漫长对话中,两个轻轻点头的听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