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恭王府》

清枫晓月

<p class="ql-block">  2025-9-21上午参观游览北京《恭王府》。北京地铁很方便,我们所住的酒店坐地铁16号线转6号线,到达北海北从B口出,然后经过老北京胡同就到达恭王府。</p> <p class="ql-block">  途经“北线串胡同”,北京的胡同都是四合院平房,街面道路狭窄,临街的房屋都改装成了商铺。</p> <p class="ql-block">这是北京的特色小吃铺。</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围墙。</p> <p class="ql-block">  这是恭王府的一道门,右侧门柱上“恭王府”几个字,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书写的。溥杰从小在宫中陪伴溥仪读书、玩耍,写的一手好字。</p> <p class="ql-block">  恭王府及花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位于前海西沿、什刹海南岸,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为和珅、庆王永璘的宅邸。清咸丰元年(1851年)恭亲王奕䜣成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p><p class="ql-block"> 恭王府及花园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故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恭王府腾退修缮工作历时28年完成,2008年8月20日成为完全对外开放的清代王府。</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的宫门,也是进入恭王府的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游览图。</p> <p class="ql-block">  王府占地约6万平方米,拥有各式建筑群落30多处。其花园位于王府后,又名萃锦园,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据考证是在明代旧园上重修的。全园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园区建筑分东、中、西三路,每路由南自北以严格的中轴线贯穿着的多进四合院落组成。</p><p class="ql-block"> 王府中路主要为银安殿和嘉乐堂,主为祭祀之用;东路主要为多福轩和乐道堂,多福轩厅前有一架长了两百多年的藤萝,在京城极为罕见。东路的后进院落正房名为“乐道堂”,是当年恭亲王奕䜣的起居处。西路的四合院落较为小巧精致,主体建筑为葆光室和锡晋斋。恭王府及花园,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恭王府有“三绝一宝”,“三绝”指西洋门、大戏楼和后罩楼,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艺术设计和工艺技术成为清代王府建筑的杰出代表。‌‌“一宝”指康熙御笔的福字碑,藏于花园滴翠岩秘云洞内。该碑融合“福”“寿”二字,是恭王府的镇宅之宝,象征“福寿双全”。</p> <p class="ql-block">进入宫内我们来到王府中路的银安殿。</p> <p class="ql-block">  殿内院子里两棵粗壮的苍天大树覆盖了银安殿。银安殿是恭王府中路正殿,曾是举办重大庆典的地方。民间称此殿为 "银奎殿",这个名字是从紫禁城的金奎殿衍生出来的,用来称呼清代王府的正殿。大殿屋顶的琉璃瓦为 "绿色",在清朝,绿色仅次于黄色,只有亲王和世子可以使用。现在,银安殿是展览场所。</p> <p class="ql-block">院内的一颗枯木。</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银安殿旁门来到西路的四合院落,主体建筑为葆光室和锡晋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葆光室,是恭王府奕䜣的内宅会客厅,门头上悬挂有咸丰皇帝御笔所赐 "葆光室" 匾额。恭亲王奕䜣写有《葆光室铭》。 恭亲王奕䜣病逝时,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曾来葆光室处理奕䜣后事。</p> <p class="ql-block">  葆光室门头上悬挂有咸丰皇帝御笔所赐 "葆光室" 匾额。葆光室现在也成了展览厅,里面介绍有恭王府的历史、有恭亲王奕䜣的照片及他一生的经历介绍。</p> <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恭王府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现存清代王府中唯一保留原有建制,未经大规模拆改破坏的一座。 其历代主人和使用者中,有乾隆朝大学士和珅,晚清政坛风云人物恭亲王奕䜣,民国年间教会创办的辅仁大学等。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作为北京艺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学院等单位的教学和办公场所。 </p><p class="ql-block"> 从乾隆朝的和珅宅第,到嘉庆、道光朝的庆郡王府,再到咸丰以后历经四朝的恭亲王府,这座建筑见证了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鼎盛,以及一步步走向衰败直至灭亡的全过程。其历代主人的兴衰更迭,与清朝的政治发展,权力斗争息息相关。尤其权倾一时的大学士和珅, 三朝重巨恭亲玉奕䜣,更是各自时代中举是轻重的人物,因此有了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 之说。</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 恭亲王奕䜣照片,约翰.汤姆森摄,1871年。</p> <p class="ql-block">恭亲王奕䜣简介。</p> <p class="ql-block">葆光室视频。</p> <p class="ql-block">  锡晋斋,即为恭王府“楠木殿”,殿内雕刻皆为楠木所成,是和珅仿紫禁城宁寿宫式样建造。</p> <p class="ql-block">假石山</p> <p class="ql-block">  很多人用手沾水去摸这块假石山,可能是求吉祥的意思吧!</p> <p class="ql-block">  锡晋斋为乾降朝大学士和珅仿紫禁城宁寿宫乐寿堂所建,用楠木装修出精美的两层仙楼,这种逾制的装修成为嘉庆皇帝给和珅定的死罪之一。</p><p class="ql-block"> 恭王府曾收藏西晋陆机《平复帖》, 并秘藏于此殿,因而把此殿命名为 "锡晋斋"。</p><p class="ql-block"> 锡晋斋的东、西厢房是恭亲王存放古玩之所,东厢房叫 "乐古斋”,西厢房叫 "尔尔斋",意思是这些古玩与锡晋斋所藏的《平复帖》比较不过尔尔而已。</p> <p class="ql-block">  锡晋斋内部装饰,金部用楠木装修出精美的两层仙楼。</p> <p class="ql-block">锡晋斋内部装修视频。</p> <p class="ql-block">  府邸最深处建有两层的后罩楼,后罩楼是一座长约189米的二层建筑,每层楼有45间,两层共计90间,加上拐角处的房间,共有111间,俗称 "99间半",是京城王府后罩楼之最。后罩楼是恭王府"三绝一宝" 的第一绝。</p><p class="ql-block"> 民间盛传,后罩楼是和珅的 "藏宝楼",说和珅在楼内藏了大量的金银财宝、珍珠玉器、绫罗绸缎。</p><p class="ql-block"> 另外相传当年嘉庆皇帝抄和珅家的时候,光是后罩楼里的宝贝,就用80辆马车拉了七天七夜才全部垃回紫禁城,可以想象它里面得有多少宝贝!</p> <p class="ql-block">后罩楼拐角处有一棵百年古树-桧柏。</p> <p class="ql-block">  在恭亲王时期,后罩楼底层中间改作了佛楼,楼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和菩萨,是当时府内礼佛的地方。现如今,后罩楼中间部分复原了恭亲王奕䜣时期的佛楼景象,并在佛楼对面放置了一排转经筒,增加了游览的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佛楼没有开放。</p> <p class="ql-block">后罩楼的水缸,跟故宫里的水缸样式差不多。</p> <p class="ql-block">后罩楼视频。</p> <p class="ql-block">后罩楼进入萃锦园的入口门。</p> <p class="ql-block">  从后罩楼的前院来到后罩楼后院,门上有“府邸”二字。</p> <p class="ql-block">  走到后罩楼后面,会发现后檐墙上的每个窗户都不重样,共有44扇,包括了圆形、方形、椭圆形、多角形、花撼形、葫芦形、蝙蝠形、书卷形等等,非常精美。据说当年和珅从窗户的样式和花纹就知道里边的房间所放的是哪件宝贝。</p> <p class="ql-block">  确实后檐墙上的每个窗户形状都不重样,你看这三个窗户形状都不一样,做的非常精细。</p> <p class="ql-block">  龙王庙,在恭王府花园的西南角,有一座龙王庙。它所在的位置在道教八卦中属于 "坎" 位,也就是水位。所以,建这座庙的目的就是为了以水镇火,避免火灾。恭王府100年来也确实没有遣受过火灾事故。</p> <p class="ql-block">  龙王庙里供奉的这位神仙是四海龙王之首-东海龙王敖广。作为所有水族之王,敖广身着一袭青衣,青脸红须,威慑四海。恭王府的主人在府里修建龙王庙,说明了当时清朝的皇室已经完全接纳了汉族传统的神仙信仰,也希望通过祭拜龙王能够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就像庙门上的对联写的那样: 拜龙王保平安风调雨順,求神仙降吉瑞五谷丰登。</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前庭,我们来萃锦园,恭王府的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  箭道,后罩楼与花园南山坡之间的宽敞大道,曾是府主人跑马射箭之地。同时起着府邸与花园之间的隔断和衔接作用。</p> <p class="ql-block">箭道视频。</p> <p class="ql-block">  西洋门,是花园的正门,恭王府 "三绝一宝" 的第二绝,也是整个王府唯一的西式建筑。它由恭亲王奕䜣建造形制仿圆明园大法海园门。186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这道门就成了流传至今保存最完好的汉白玉石拱门,它体现了当时园主人接受西方思想文化的态度,在后来清政府发起的旨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中,园主人奕䜣正是洋务派在清廷中央的代表。也因为经常与外国人打交道,奕䜣还被人起了个外号,叫做"鬼子六"。</p><p class="ql-block"> 西洋门外侧门额上写的 "静含太古" , 内侧门额上写的是 "秀挹恒春",这两个词反映了园主人希望花园能营造出 "静" 和 "秀" 的氛围,是中国传统园林建造思想和儒家文化的表达。</p> <p class="ql-block">  独乐峰,走进西洋门,迎面是一座高5米的太湖石,名叫独乐峰。它矗立在花园口,将园内美景掩映在身后,可以起到影壁或者屏风的作用。这是独乐峰的正面,像一条大鱼。</p><p class="ql-block"> 这块太湖石上原有"乐峰" 两个字,可能是年代久远,上面的字巳看不清。"独" 字在石头的顶端。之所以有这种情况,和慈禧与恭亲王奕䜣之间的斗争有关。</p><p class="ql-block"> 奕䜣和慈禧是晚清举足轻重的人物。慈禧是咸丰的皇后,而奕䜣则是咸丰的六弟,两人为叔嫂关系。1861年咸丰皇帝去世前,委托顾命人大臣辅佐年幼的同治皇帝。而慈禧和慈安却联合奕䜣, 发动辛酉政变夺了朝廷大权。政变成功之后,两宫太后 "垂帘听政",奕䜣则被封为议政王。慈禧最喜欢追逐无上的权力,而恭亲王奕䜣, 有学识有才干,一心就想要振兴大清,也需要权力。所以这叔嫂二人就产生了矛盾。同治四年,奕䜣接受了一点门包礼钱。这个把柄被慈禧抓住之后,奕䜣所有职务被罢免。 结果,奕䜣跑到慈禧和慈安那里,一把鼻涕一把泪哭诉半天才官复原职。这件事只是两人之间的小插曲,双方的权力之争可以说是波澜起伏,一直持续了近二十年。到了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清政府虽然打赢了,却和法国签订了不平等的《中法新约》 ,在朝廷上下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其实,中法战争的主要决策者是慈禧,主要议和签条约的人是李鸿章,但慈禧却把责任推到奕䜣身上,再次罢免了他所有的职务。</p><p class="ql-block"> 此刻,仕途的不顺让恭亲王奕䜣在花园观看这块太湖石的时候,觉得它就像是一位饱经苍桑的老人。联想到自己这些年的起起伏伏,奕䜣索性把这块太湖石叫成了独乐峰,隐喻自己政治失意、退隐江湖,另外也讽刺慈禧独揽朝政,独断专行。奕诉还请工匠把 "独乐峰" 三个字刻在石头上,但是为了怕引起慈禧太后的怀疑,便将独字刻在了石头的顶部. 这才有了恭王府里的这座独乐峰。</p> <p class="ql-block">  这是独乐峰的背面,像一个观音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送子娘娘。</p> <p class="ql-block">  蝠池,恭王府花园中的这座水池形似一只硕大的蝙蝠,所以叫做蝠池。</p><p class="ql-block"> 蝙蝠的 "蝠" 和福气的 "福" 读音一样,所以它寓意的是财富。另外蝠池的周围还种着7棵榆树,到了春天满树的榆钱飄落到水池里,会形成 "福钱满盈" 的画面。相传每当这个时候,和大人就会笑哈哈地说: 人间的钱是我和珅的,天上掉下来的钱,也在我的蝠池里。所以我们看,和坤满脑袋就一个字:钱。</p> <p class="ql-block"> 渡鹤桥,架于蝠池与月河之间的小石桥,似虹卧波。早年府中豢养仙鹤,冬季鹤常漫游园中,渡步桥上。</p> <p class="ql-block">蝠池视频。</p> <p class="ql-block">  安善堂,是恭王府花园中路的主殿,它曾经是恭亲王奕䜣吟诗作画、接待重要宾客的地方。在园中蝠池、邀月台、水榭、大戏楼等建筑的簇拥下,安善堂显得富贵堂皇,景致优美。现在的安善堂,经常用来举办各种展览。 </p> <p class="ql-block">安善堂视频。</p> <p class="ql-block">  这是位于花园中路的假山滴翠岩,岩下有一个秘云洞,洞中有清圣祖康熙皇帝的御笔书写的“福”字碑。</p> <p class="ql-block">  滴翠岩下是一个水池,水池里有很多金鱼,非常漂亮。</p> <p class="ql-block">从此洞进入观看康熙皇帝的御笔“福”字碑。</p> <p class="ql-block">  这块石碑就是福字碑,在滴翠岩下的秘云洞中,是清圣祖康熙皇帝的御笔,刻有"康熙御笔之宝"的印章。康熙书法造诣精深,但很少题字,所以此"福"字极其珍贵。乾隆时期福字碑神秘失踪。196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批示下重修恭王府,考古人员在王府后花园的秘云洞内意外地发现了失踪的福字碑。总理得知后欣然将其命名为"中华第一福"。<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字苍劲有力,颇具气势。</span></p><p class="ql-block"> 福字碑的福字在写法上暗含 "子、田、オ、寿、福" 五种字形,寓意 "多子、多田、多才、多寿、多福"。从书法角度看,将数个字合为一体却流畅自然, 已属罕见,更为珍稀的是,这也是世上惟一的 "五福合一","福寿合一" 之 "福",它又被称为 "长寿福" 。 我国各地春节贴的福字,很多都是以此福为拓本书写。</p><p class="ql-block"> 福字碑是恭王府"三绝一宝" 的一宝。<span style="font-size:18px;">府内的宫灯全写有福字,满园福字,多达一万多个,与康熙“福字碑”共同组建恭王府“福”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 此碑有工作人员站在旁边,不准照像。进去看这个福字碑排了很久的队,不留一张照片心有不甘,在进洞时就打开手机相机,到了福字碑前抓紧时间拍下这张照片,拍的不是很好,但留个纪念还是很有意义的。</p> <p class="ql-block">假山滴翠岩,福字碑视频。</p> <p class="ql-block">  平步青云路,是上邀月台的一条斜廓路,在上山路在最下面有两级台阶,再往上都是没有台阶的斜廊,这条路,叫做平步青云路。传说古时候人们把台阶看做是坎坷,和珅希望自己在跨过早年的艰辛后,能够再也没有坎坷,仕途顺利,所以修建了这条 "平步青云路" ,也叫 "升官发财路"。</p> <p class="ql-block">  在平步青云路斜廊上,看到下面的滴翠岩,为了看滴翠岩秘云洞里的福字碑,周围都是排满了长队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平步青云路视频。</p> <p class="ql-block">  邀月台,是全园的最高点,邀月台居高俯览园中,美景尽收眼底。台上三间小室,叫 "绿天小隐" ,如今叫 "福神庙" 。过去每年中秋节,园主人会在此摆上点心、水果与家人或亲朋好友共同赏月。</p> <p class="ql-block">  邀月台内的“福神庙“,供奉的是康熙皇帝御笔“福”字。</p> <p class="ql-block">站在邀月台上,居高俯览园中,美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邀月台视频。</p> <p class="ql-block">  蝠厅,原为著名书画家溥心畬 (恭亲王之孙) 的书房和画室,现为馆藏明清家具和文创产品的文化展示空间。蝠厅外饰海漫斑竹彩绘,建筑造型独特,在古建筑中独此一家。</p> <p class="ql-block">蝠厅里的罗汉像。</p> <p class="ql-block">康熙皇帝的“福“。</p> <p class="ql-block">  澄怀擷秀,又名花月玲珑馆,也称海<span style="font-size:18px;">棠</span>轩。原为府主人夏季读书处。东侧配房名为宝朴斋,西侧原有配房名为韬华馆,现已无存。屋前有海棠数株,素以“西府海棠" 闻名京城。现在是卖文旅产品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湖心亭,又叫观鱼台,它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占地两亩的方形湖池,叫做 "方塘水榭" 。这里看似只是一个休憩游玩的地方,却也十分的讲究。因为在清代的北京,往私宅中引入活水,是要经皇帝特批的,恭王府是少数几个获此殊荣的王府之一,这一切都源于它曾经的主人恭亲王奕䜣。</p> <p class="ql-block">湖心亭视频。</p> <p class="ql-block">  妙香亭,是一个双层木结构的海棠式方享,一层是八角形,每个边都是直角的,二层像个莲花,边是圆弧形的, 是过去王府主人喝茶赏景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整座建筑暗含了 "天圆地方" 的理念, 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精品。北京现存的古代亭子有很多,但是这种造型的只有一个。</p><p class="ql-block"> 关于妙香亭,还有个非常有意思的说法,说恭亲王因为三次被慈禧罢官 ,心里极不舒服,所以就找人仿照慈禧的官帽建造了这座妙香亭,建好后他就经常坐在这个亭子上饮酒纳凉,有要坐在慈禧的头上取乐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榆关,山海关的别称,是长城的象征。府主人在此修建小城墙并命名榆关,以此缅怀关外祖先,不忘故土情怀, 铭记清祖入主中原的历史功绩。</p> <p class="ql-block">  山神庙,用于祭祀“四仙" :狐狸、刺猬、黄鼠狼.、蛇的小庙宇。据说这几种动物在园内时有出没,府中人为求除病去灾,常在庙前烧香供奉,以求保佑平安。</p> <p class="ql-block">  沁秋亨,又叫水寿亭、流杯亭,在蝠池的东后方(网络图片)。</p><p class="ql-block"> 它比较有意思的是地上的水槽,从东西看,水槽的形状像流水的 "水" 字。 从南北看,它像长寿的 "寿" 字,有 "水常流,寿常有" 的意思,所以,沁秋亭又叫水寿享。关于流杯亭名称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源于古代"祓禊" 习俗。“祓禊” 原本是古代每年三月初三临水沐浴、招魂续魄、除灾求福的活动,随历史的演进,这种 "拔除不祥" 的活动,渐渐地和春游联系起来,后来发展成临水赋诗、饮酒赏景的风雅之举,并慢慢地由室外缩小到在凿有弯曲回绕水槽的亭子内进行。 </p><p class="ql-block"> 北京的流杯亭现在仅有四座,第一座在潭柘寺,第二座在中南海,第三座在故宫,也就是乾隆皇帝在故宫给自己建花园的时候,建了一座这样的亭子。第四座就是和珅家这个了。和珅竟然敢在自己家里修建跟乾隆皇帝一样的娱乐设施,这在当时是绝对不被允许的,所以,这个亭子也是和珅被赐死的20条罪状之一,叫僭越逾制。</p> <p class="ql-block">  牡丹园,园内种植数株牡丹,因春季牡丹花盛开争相斗艳而得名。北侧有一高大的藤萝架,春季倒挂串串紫色藤萝花,与大戏楼内绘满梁柱的藤萝彩画内外呼应,动静相辉。</p> <p class="ql-block">  牡丹园里的牡丹树,牡丹只有春季开花,现在看到的是满园牡丹植被。</p> <p class="ql-block">  戏楼,原名怡神所,曾悬挂康熙皇帝御笔 "怡神所" 匾额,是招待宾客摆宴看戏的场所。面积 685 平方米,为三卷勾卯榫式建筑结构,堪称一绝。四壁梁柱绘满紫色藤萝花和枝藤,使人藤萝架下观戏之感。“大戏楼””是恭王府"三绝一宝" 的第三绝。</p> <p class="ql-block">戏楼视频</p> <p class="ql-block">  听雨轩,王府宾客观戏时的休憩之所,所在院落种植芭蕉,恭亲王奕䜣写有《 故种芭蕉待雨来》一诗。王府主人和客人可以在此轩听雨打芭蕉。</p> <p class="ql-block">听雨轩室内,摆设雅致。</p> <p class="ql-block">一个大的陶瓷花瓶。</p> <p class="ql-block">进入听雨轩的圆门。</p> <p class="ql-block">园内幽静的人工石山小道。</p> <p class="ql-block">  萃锦园出口,参加完恭王府花园就从此门离开。</p> <p class="ql-block">  恭王府是京城最大,保存最完善的亲王府。我曾多次去过北京,以前从没去参观过,从府内的发展历史来看,清朝退位后,1936年溥伟(恭亲王的大儿子)病逝后,包士杰于1937年向北平地方法院起诉,法院将恭王府进行拍卖,被京城教会购得。溥儒(溥伟的弟弟)于1938年初离开恭王府。随着奕䜣后人的离去,恭王府成为教会的辅仁大学女院。1952年,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恭王府成为师大女院。1956年~1964年,恭王府府邸部分先后被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北京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多家院校机构占领使用。1962年,周恩来专门作出批示,要求北京市有关部门拨款重修恭王府。此后,北京市有关部门制订了保护恭王府的方案,并拨出款项重修恭王府。就在那次重修时,考古人员在王府花园的秘云洞内意外发现了失踪的福字碑。</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恭王府已成为被8家单位割据、数百住户聚居的大杂院,有200余住户。要修复恭王府,首要任务是搬迁。在周恩来、谷牧和李岚清三代国务院领导人的关心下,恭王府腾退修缮工作历时28年完成。</p><p class="ql-block"> 1988年8月17日,恭王府花园对外开放。2008年8月20日,大修后的恭王府府邸对外开放。2012年,恭王府及花园晋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从恭王府这些经历来看,我前几次(最近的一次是2001-10)来北京时恭王府还未开放,这次有幸参观了恭王府。从恭王府前庭的参观了解到了府中第一位主人和珅的贪婪和奢侈,他贪污的宝贝装满189的米长的后罩楼二楼44间房屋。他修的后花园比故宫的御花园大2.5倍,所以嘉庆皇帝判了他的死罪,他真的是死有余辜。</p><p class="ql-block"> 恭王府很大,要参观完需要一天的时间,我们因为要去参观别的景点就只参观了必打卡的几个地方。此次北京之行除了故宫和国博,恭王府是很值得参观的地方。恭王府及后花园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故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