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教学札记‖送教下乡传薪火 研讨共研促成长

绿凡

<p class="ql-block">【079】教学札记‖送教下乡传薪火 研讨共研促成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与工作室及课题组的同仁们一同前往怀集县马宁镇珠岗小学,开展送教暨课题研讨活动。此次活动得到了马宁镇中心小学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该镇教学副校长与办公室主任亲临现场,全程参与听课评课,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p><p class="ql-block">本次活动包含两节课例展示与一场班级管理经验分享。我承担的是三年级习作指导课《我来编童话》的展示任务。走进珠岗小学三年级的教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21张稚嫩而略带羞涩的脸庞——这是一个规模不大的班级,由于地处农村,学生们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p><p class="ql-block">课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准备了一段充满童趣的童话片段视频,笑着问道:“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特别有趣的视频,大家想不想一起看看呀?”话音刚落,教室里突然传来一个不和谐的声音:“不想!”顿时,不少学生的目光都集中到了那个说话的小男孩身上,课堂氛围瞬间有些尴尬。但我深知农村孩子性格直率,并未当场计较,而是依旧面带微笑地说:“看来这位同学有自己的想法呢!不过咱们课堂上要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想看看这段神奇童话的同学请举手!”话音刚落,绝大多数学生都高高举起了小手,那个小男孩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p><p class="ql-block">为了让学生们尽快融入课堂,我紧接着通过趣味提问、童话片段赏析等方式搭建学习支架。在审题指导环节,我引导学生围绕“童话里有哪些角色”“角色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故事要有怎样的开头和结尾”等问题展开小组讨论,鼓励大家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起初,学生们发言声音很小,回答也略显零散,但我始终以耐心的倾听、真诚的表扬给予他们肯定。随着不断的鼓励与引导,课堂氛围逐渐热烈起来,学生们的表达欲望也被充分调动,纷纷主动分享自己的奇思妙想。</p><p class="ql-block">在落实说写任务环节,我采用“先说后写、扶放结合”的方式,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讲述自己构思的童话,再挑选几位学生进行全班分享,我则针对性地进行点评与指导。从现场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按照要求搭建起基本的故事情节,虽然想法简单,但充满了童真童趣。然而,在展示学生的现场习作时,我也发现了诸多问题: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流畅,语句颠三倒四,难以清晰传达自己的想法;错别字现象较为突出,常见的形近字、同音字混淆使用;标点符号的运用也存在明显误区。</p><p class="ql-block">课后,在研讨交流中,我们深入分析了农村学生习作水平有待提升的原因。一方面,农村学校的课外阅读资源相对匮乏,学生们能够接触到的课外读物数量有限,导致词汇积累不足,语言表达缺乏灵活性与生动性;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较多,他们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缺乏家庭的陪伴与引导,生活圈子相对狭窄,生活体验不够丰富,难以获得充足的写作素材;此外,农村学校的习作教学模式较为传统,缺乏系统性训练,学生们的写作兴趣与技巧未能得到有效培养。</p><p class="ql-block">此次送教下乡活动,不仅让我为农村学生带去了不一样的课堂体验,更让我对农村教育现状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农村学生虽然基础薄弱,但他们同样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的想象力,只要给予足够的耐心、合适的方法与充分的鼓励,他们就能展现出惊人的潜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关注农村教育的发展,通过课题研究、教学研讨、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为农村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助力农村学生提升核心素养。未来,我将继续深耕习作教学领域,结合此次活动的收获与反思,探索更贴合农村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写作中感受到乐趣、收获成长,让教育的阳光照亮农村校园的每一个角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