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足迹193寻北京教区最古老的哥特式教堂——后桑峪天主教堂访东胡林人遗址 六只脚轨迹#9404573

马导

<p class="ql-block">【活动特点】徒步,一活动【活动强度】无【活动时间】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活动范围】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辖区 【线路沿线看点、古迹】斋堂镇桑峪村过街楼(登记)、天主教北京总教区门头沟后桑峪天主教堂、灵水村古建筑群(区保)、灵水龙王庙戏台及柏抱榆、灵水灵泉禅寺、灵水举人村-天仙圣母庙、东胡林人遗址(市保) 大约步行12.7公里 【集合地点】929路地铁苹果园站,地铁6号线苹果园站出E口向西走【集合时间】7:20(M22路7:30发车)【天气预报】星期一多云4℃~12℃2级风【对讲机频率】 409.980 【基本装备要求】1登山杖、2手套、3遮阳帽、4身份证、5老年卡【零食】需自备部分零食【午餐】自备路餐一顿或灵水村农家院简餐(是否有餐不确定)【预计费用】门票0元、餐费40元/人 【着装禁忌】不要穿 高跟鞋、皮鞋、鞋底打滑的鞋、纯棉内衣、牛仔裤。</p> <p class="ql-block">下苇甸水电站,是位于北京门头沟区的一座中型水力发电站。以下是关于它的介绍:</p><p class="ql-block">- 基本概况:该电站于1971年1月开工,1975年12月26日并网发电,1978年工程竣工,1983年正式通过竣工验收。其拦河坝位于永定河官厅山峡内落坡岭火车站附近,距官厅水库坝址下游78km,距珠窝拦河坝下游38km。电站装机容量30MW,水库总库容377万立方米,为不完全日调节水库。</p><p class="ql-block">- 枢纽建筑物:主要包括拦河坝、引水系统、发电厂房、开关站等。拦河坝为混凝土重力坝,由16个坝段组成,坝顶高程204m,最大坝高19.5m,坝顶长220.75m,正常蓄水位202m。</p><p class="ql-block">- 修复工程:2024年4月23日,下苇甸电站应急水毁修复工程开工,工期450天。2025年3月24日,电站6号机组并网发电,4月27日,5号机组成功并网发电,实现全容量投产目标。</p> <p class="ql-block">下苇甸龙王庙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下苇甸村永定河北岸的山脚下,前临109国道和永定河,背靠断壁危崖。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 历史渊源:据史料记载,下苇甸龙王庙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前,历经清代重修,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建筑格局:龙王庙坐西朝东,是一座精巧别致、极富京西山村特色的寺庙。山门一间,面阔2.1米,进深1.1米,硬山筒瓦,清水脊,板瓦顶。正殿三间,前出廊,面阔8.2米,进深5.6米。</p><p class="ql-block">- 庙内景观:院内有两株直径达一米的古柏,树龄约一千一百年,枝干苍劲,树冠如盖。正殿内供奉着黑脸的龙王神像,周边还有不少善男信女们供奉的各类神像。东西两山墙上绘有清代的大幅壁画,采用传统的工笔重彩技法,描绘了龙王行雨及村民祭祀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民间习俗:这座龙王庙有两个作用,一是在正常年份里,人们到龙王庙烧香许愿,求龙王让永定河不闹水灾;二是遇到大旱之年祈求龙王降雨保丰收。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时,庙里有“抢龙王”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京蔚高速</p> <p class="ql-block">斋堂镇桑峪村过街楼(登记)坐标POINT(115.75907939 40.00048051) 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前桑峪村南口。“过街楼 清代建筑,由于规模窄小,通水不畅,几经洪水冲毁,几经修复,民国二十二年重修,坐北朝南,砖石结构,通宽11.6米,进深7.5米,高6.5米,券洞宽4.64米。城台四周均有女儿墙,券洞上方嵌石额,过街楼前面横幅为“桑田香馥、峪地泽生”,前额曰“紫芝”,左右题字以道教训祜,右侧:为乐及时令得无极;左侧:去古怀远至道在斯;后面 横幅内容是:里仁为美於万斯年,后额曰“凝瑞”,左右两侧记叙用小字,内容已无人记清。内东护墙上题有四个巨字:“亿则屡仲”,不知其意。上述题字为本村清末秀才张怀所书,字体遒劲雄深,飞楷严体,现已有80多年。城台上有殿堂,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顶部已改建。曾设有红孩儿、观世音菩萨彩色泥塑像,二人南北相向背对,意为守护村民平安吉祥、避邪免灾、和睦相处。传说自从后桑裕人信奉天主教后,与前桑峪人传统的信仰佛教、道教、儒教格格不入而经常发生矛盾,甚至敌视。前桑峪为明清两代桑裕社所在地,过街楼保存完好,1996年曾局部修缮。” </p> <p class="ql-block">后桑峪天主教堂在门头沟区斋堂镇后桑峪村。 是北京地区所存历史最久的教堂。 元代时已有外国传教士于此行医、传教,当时传教所仅为一间民房。 元统二年(1334)建教堂两间,名为耶稣圣心堂,堂内有石狮狗一对,雌雄各一,其中雌狮狗身上刻有“镇宅吉利、怀林得意”的字样,现存文物局。 元世祖曾亲观弥撒。 明嘉靖十年(1531)修建大教堂,长16.6米,宽10米。 大门上方匾额题有“万有真源”四字。现存哥特式双层教堂建筑系1988年重建,为京郊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该教堂与清代过街楼、元代银杏古树及1902年建成的露德圣母山共同构成宗教建筑群。该教堂发源于元代蒙古大军东征带来的天主教传播,外国传教士以行医方式在桑峪地区开展教务活动,初始传教场所为两间民房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首次扩建为五间规模,并悬挂'万有真源'匾额。1939年原建筑遭侵华日军焚毁,现存建筑为1988年重建的新堂。建筑特征:采用哥特式双层建筑形制,总高度达20米,正立面设置尖拱形门窗及玫瑰花窗,内部设有容纳800人的礼拜大厅,附属钟楼配备铜制报时钟。宗教文化:桑峪村因元代信仰冲突分为前后两村,后桑峪村民世代信奉天主教,形成北京地区罕见的全民信教村落。1979年行政合并后仍保留"后桑峪"称谓,延续天主教信仰传统。教堂定期举行弥撒仪式,每年吸引众多信徒参与宗教活动。周边景观:露德圣母山1902年修建的附属宗教场所,山体正面镶嵌'露德圣母'浮雕,沿山道布置十四处苦路雕塑群,象征耶稣受难历程;元代银杏古树树龄逾700年的雄性银杏,树高25米,胸径1.3米,属北京市一级古树名木,现存于教堂建筑群内。</p> <p class="ql-block">上天之门。</p> <p class="ql-block">后桑峪天主教堂的大苦路和小苦路,小苦路是顺时针方向“拜苦路”,大苦路是逆时针方向“拜苦路”。</p> <p class="ql-block">这段视频记录了小苦路十四处。</p> <p class="ql-block">圣母山景区石碑</p> <p class="ql-block">山园祈祷是大苦路起点。</p> <p class="ql-block">后桑峪天主教堂大苦路的十四处苦像展现了耶稣从被判刑到被安葬的全过程,具体情况如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一处:耶稣在比拉多衙门内受到鞭笞,被判处死刑。</p> <p class="ql-block">第二处:耶稣被迫肩负沉重的木十字架出衙门。</p> <p class="ql-block">第三处:耶稣背粗重的十字架,筋疲力尽,加上兵士脚踢手拉,致使他第一次跌倒在地。</p> <p class="ql-block">第四处:耶稣背负十字架,路上遇见圣母玛利亚,母子相逢,玛利亚跪着扶住耶稣。</p> <p class="ql-block">第五处:行刑的恶人担心耶稣伤势过重到不了刑场,就雇一个名叫西满的人帮助耶稣背十字架。</p> <p class="ql-block">第六处:有一妇人维洛尼加见耶稣脸上满是血汗、唾沫,十分污秽,就勇敢地上前用手帕擦净他的脸,手帕上留下了耶稣的圣容。</p> <p class="ql-block">第七处:耶稣出城无力,第二次跌倒。</p> <p class="ql-block">第八处:许多妇女跟随耶稣出城外流泪恸哭,耶稣劝慰她们不要为他的苦难而哭,而要为自己的罪痛心。</p> <p class="ql-block">第九处:耶稣到了刑场加尔瓦略山,体力已尽,第三次跌倒,伤口全裂。</p> <p class="ql-block">第十处:耶稣在加尔瓦略山下,被强行剥去衣服,伤口流血不止,恶人还强迫耶稣喝酸醋苦胆,增强他的苦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十一处: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行刑人用大铁钉穿透他的手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十二处:耶稣悬在十字架上,两旁有二盗,恶人讥笑咒骂。</p> <p class="ql-block">第十三处:耶稣死后,有人卸下尸体,圣母将他接抱怀中。</p> <p class="ql-block">第十四处:圣母等人将耶稣尸体安放在坟墓里,盖上石板。</p> <p class="ql-block">灵水举人村景区自2025年3月1日起恢复开放营业。其门票价格信息如下:</p><p class="ql-block">- 全价门票:20元/人。</p><p class="ql-block">- 半价门票:10元/人,适用人群包括在读全日制大中小学生(凭学生证,不含研究生及成人教育)以及60周岁(含)至64周岁(含)的老年人(凭身份证)。</p><p class="ql-block">- 免票:身高1.2米(含)以下的儿童;65周岁(含)以上老人及残疾人,凭有效证件;离休干部、革命残疾军人、消防救援人员、现役军人、导游、记者,凭相关有效证件可免票入园。</p> <p class="ql-block">灵水举人村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灵水八景是:东岭石人、西山莲花、南堂北眺、北山翠柏、柏抱桑榆、灵泉银杏、举人宅院和寺庙遗址。</p> <p class="ql-block">灵水村革命烈士纪念碑和刘懋恒墓。</p> <p class="ql-block">魁星楼简介</p><p class="ql-block">魁星是中国北方神话传说中主字文章兴衰的神,在儒士学子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p><p class="ql-block">魁星常手握一管大毛笔,称朱笔,意为用此笔点定科举中试人的姓名,金鸡独立的姿态,脚下踩着海中的一条大骜鱼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旧时读书人在魁星楼拜魁星,祈求在科举中榜上有名·现代学于拜魁星也是为了考上大学,以便大展宏图。</p> <p class="ql-block">灵水村魁星楼魁星左脚踢的是北斗七星魁星的形象通常为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右手握朱笔,左手持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鳌鱼头部,左脚摆出扬起后踢的样子,脚上是北斗七星,以呼应“魁”字右下的一笔大弯勾,寓意“魁星点斗,独占鳌头”。</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文昌帝君主宰人间的功名利禄,民间称之为“文曲星”。是中国科举”制度下,知识分于官场升迁的主要保护神。</p> <p class="ql-block">文昌帝君”形象与帝王无异,常有两个童子相伴,名叫“天聋”、“地哑”。寓意言者不能知,知者不能言”·任何人都不可能从两位童子那里,探听到“文昌帝君”主宰仕途升迁高度机密的消息。</p> <p class="ql-block">从文昌阁俯瞰灵水村。</p> <p class="ql-block">灵水村游览图</p> <p class="ql-block">灵水举人文化展览馆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村口广场内。以下是关于它的介绍:</p><p class="ql-block">- 开放时间:2015年8月8日,在灵水村第十五届举人文化节暨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十周年之际正式对游客免费开放。</p><p class="ql-block">- 建筑布局: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展厅面积200平米,由四个展室和一个接待室组成。</p><p class="ql-block">- 展览内容:主要收藏、展览、研究以举人文化为主的民俗文物,通过向社会征集,馆内现有各种匾额、石碑、举人画像等藏品百余件。</p><p class="ql-block">- 文化意义:它是北京首家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级民俗博物馆,既是对举人文化的展示和传播,也是当今对科举文化的挖掘和见证,游客可以通过参观展馆,了解灵水村的历史以及举人、京味、民俗、宗教等多样文化。</p> <p class="ql-block">灵水村文化广场</p> <p class="ql-block">灵水村灵芝翠柏,又称“北山翠柏”“北山灵芝”,是灵水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关于它的介绍:</p><p class="ql-block">- 位置信息:位于灵水村北的小山岗山口处,原是一处三圣庙的山门所在地,现庙已不存。</p><p class="ql-block">- 形态特征:这是一株千年古侧柏,为国家一级古树。树高12米,胸围785厘米,冠幅14米。其树冠平展,枝杈横生,树叶茂盛,宛如华盖,依地形向东倾斜,恰似灵芝模样。</p><p class="ql-block">- 文化意义:在灵水村,村民们深信灵芝翠柏有灵,能庇佑孩子在求学路上顺遂无忧,它宛如一位智慧长者,静静守护着村庄。</p> <p class="ql-block">灵泉禅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西北侧的莲花山下,是灵水村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寺庙,也是北京地区有文字记载的最早佛教寺院。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灵泉禅寺原名瑞灵寺,始建于汉代,明代改为灵泉寺。据明《宛署杂记》记载,“灵泉寺在凌水村,起自汉时。弘治年僧员海重修,庶吉士王伦记”。明嘉靖癸巳年(1533年)七月,第一代住持圆恭重开山门。</p><p class="ql-block">- 建筑格局:寺庙坐北朝南,原有天王殿、关公殿、三世佛殿和三大士殿等建筑,规模宏大。现仅存山门、影壁和汉白玉质须弥碑座。山门为砖石仿木结构,歇山式大脊、筒瓦顶,有吻兽、垂兽,四角悬风铃,门额上有“灵泉禅寺”石刻。</p><p class="ql-block">- 寺内景观:寺院内有两株树龄达几百年的高大银杏树,为国家二级古树,其中西侧的一棵为雌雄同体,有一雌性“树椎”,每年都会结果,是灵水八景之一的“灵泉银杏”。</p> <p class="ql-block">寺内的银杏树</p> <p class="ql-block">柏抱桑榆</p><p class="ql-block">一级古树</p><p class="ql-block">材种:侧柏</p><p class="ql-block">材龄:1010年</p><p class="ql-block">柏抱桑:古柏距今己有1000多年,古柏躯干的树洞中,生长出一棵桑树。桑柏两树,枝繁叶茂,姿态奇绝。因素树树龄只有近百年,人们称其为“柏抱桑”。每年初夏,柔椹挂满枝头,柏翠乘白,相映成趣。柏抱榆:南海火龙王庙内的这株古柏高13米,树干周长5.4米;榆树高10米,树干离长2米。榆树从古柏粗干下部的大权中长出。柏树已有八百年,榆树已有三百多年,苍黛交映,情趣盏然,当地人叫它们“柏抱榆”。</p> <p class="ql-block">灵水村南海火龙王庙位于村西莲花山麓。以下是关于它的介- 历史渊源:相传建于金代,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重建。</p><p class="ql-block">- 建筑格局:庙宇坐北朝南,占地约900平方米。现主要建筑已倒塌,仅存山门一座,为砖砌歇山式筒瓦顶,有吻兽、垂兽,砖刻匾额周围刻有莲瓣,额书“南海火龙王庙,大明嘉靖岁次丙申(1563)重阳吉日造普林乡重修”。山门面宽5.5米,进深4米,有旁门两个。庙内西跨院有坐北朝南的菩萨殿三间,硬山调大脊合瓦顶,已残破,另有倒座三间,与正殿规格形式相同,东侧有厢房二间。</p><p class="ql-block">- 庙内景观:院内有著名的“柏抱榆”,西跨院内有“柏抱桑”,均为“灵水八景”之一。菩萨院西山根有清泉一眼,即“灵泉”,灵水村以此得名。此外,庙内原有一眼水井,传说通东海,上世纪60年代被填平。</p> <p class="ql-block">灵水村天仙圣母庙位于南海火龙王庙北侧,建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 </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 建筑格局:庙宇坐北朝南,原规模较大,山门面阔2.4米,进深1.6米,硬山合瓦调大脊、砖吻兽,今山门无存。二门建于山石砌筑的平台上,中为踏步,两侧各有一个拔券洞。正殿三间,面宽10.7米,进深8.1米,硬山大脊,砖吻兽垂兽,三架梁,有排山滴水,大额枋上有和玺彩绘。配殿东西各三间,两侧还有寮房,南北各三间,今已残破不堪。</p><p class="ql-block">- 内部装饰:山门一间,硬山调大脊,筒瓦砖吻兽,三小兽,檐下有一斗二升斗拱,平身科四攒,施旋子彩绘,彩龙惟妙惟肖,其龙爪多出一指,两条龙的下方画有道家的八大吉祥物,两端还有八卦中阴阳鱼的图形,脊檩上有“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初三日重修”等字样。</p><p class="ql-block">- 供奉神祇:殿内供奉碧霞、云霄、琼霄三位圣母。</p><p class="ql-block">- 文物保护:1998年,天仙圣母庙被门头沟区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柏</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p> <p class="ql-block">龙王庙戏台</p> <p class="ql-block">八角龙池简介</p><p class="ql-block">灵水村名中的“灵”是指村型像一只龟,是“四神灵”之玄武。</p><p class="ql-block">“水”是指八角龙池的水源。明代《宛署杂记》记载:石生八角,中虚若池,泉出其底,冽而甘,古产龙之所,有龙逸出。用池中水洗眼可以明目,生喝可以治疗腹痛。为了保护好水源,村民常年自发捐资维修,并特立“三禁碑”,此碑是北京乡村最早的环境保护的碑记。</p> <p class="ql-block">庙台槐语</p><p class="ql-block">一级古树</p><p class="ql-block">树种:国槐</p><p class="ql-block">树龄:310年、1010年</p><p class="ql-block">树龄1010年古国槐生长于南海火龙王庙对面的古戏台西侧,树龄310年的古国槐则生</p><p class="ql-block">长于南海火龙王庙的山门门口。两株古国槐相映成辉,伫立在这处材内面积最大的公共</p><p class="ql-block">活动空间,记录着过往的欢声笑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灵水村白衣庵又称观音庙、清泉寺,位于灵水村南边山上。以下是关于它的介绍:</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明清碑碣记载,重修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清康熙五年(1665年)重修僧舍,康熙三十二年(1695年)对庙内各殿再度补葺,雍正八年(1730年)至九年(1731年)重修韦陀楼并山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本庙住持圆贵广募财物再修殿宇,乾隆三十年(1765年)工程告竣。</p><p class="ql-block">- 建筑布局:庙坐东南朝西北,占地近1000平方米,布局为两进院落,中间以照壁相隔,两侧随墙开门。由山门入内为前院,建钟鼓楼及僧舍三间。后院之东建正殿,南北两侧建偏殿,中建韦陀楼。</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正殿为观音殿,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前檐插廊,为明代建筑。南北偏殿分别为老君殿和三光殿,面阔各三间,前廊式单檐硬山屋顶的砖卷窑洞,属清代重修之作。后院现存的三座殿前廊均为木制结构,偏殿木雕风格独特,艺术精巧,正殿四十二块天花板排列有序,画面勾线流丽,色彩古朴典雅,两廊壁画保存完整。</p><p class="ql-block">- 供奉神祇:殿内供奉白衣观音,是观音菩萨诸形相之一,民间认为其可以消灾延命、保家人平安,妇人求儿、安产、育儿等也可拜白衣观音。</p><p class="ql-block">- 文化意义:白衣庵是灵水村的“风水”头部,旧时香火极盛,体现了当地村民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p> <p class="ql-block">东胡林人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坐标POINT(115.73947462 39.98930275),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东胡林村。发现于1966年,是一座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墓葬。东胡林人遗址是北京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对于研究古代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及聚落形态具有重要意义,填补了自山顶洞人以来华北地区人类发展史的空白。不仅如此,东胡林人遗址的发掘还对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古环境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1985年,东胡林遗址被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门头沟区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1月10日,北京门头沟区东胡林史前遗址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论坛公布为2005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2021年8月19日,东胡林人遗址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东胡林人遗址位于永定河支流清水河北岸二级阶地的马兰黄土上,高出清水河河床约29米,现存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埋葬方式有两种,仰身直肢与仰身屈肢。墓葬内共发现7具东胡林人骸骨。文物遗存:东胡林人遗址出土的文物主要有石制品、骨制品、陶片、动物骨骼和果壳等。其中石制品为大宗,包括有打制的石核、石片、砍砸器、石锤、刮削器和尖状器和细石叶、石片、石屑等,还有琢磨而成的石磨盘、石磨棒等;骨制品有尖状器、骨锥、骨笄等;陶器仅见少量残片,多为器物腹片及底片,偶有口沿残片,似为泥片贴筑法制成。动物骨骼数量较多。多为鹿类动物的肢骨及颚骨、牙齿等,也发现有猪的遗骸。另发现大量的蚌壳、螺壳和蜗牛等。其中极少蚌壳有钻孔和磨痕,应为装饰品。文物价值:东胡林人遗址是北京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对于研究古代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及聚落形态具有重要意义,填补了自山顶洞人以来华北地区人类发展史的空白。不仅如此,东胡林人遗址的发掘还对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古环境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对东胡林人遗址出土的人骨进行体质人类学研究之后,与山顶洞人、北阴阳营、侯家庄、小屯和绣球山的标本进行对比,认为东胡林人属于蒙古人种,具有较多的原始性。对东胡林人遗址地层中采集的木炭、人骨、贝壳、蜗牛及陶片样品进行测定。从测年结果看,东胡林人遗址的年代为距今11500—9000年间,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较晚文化层中的样品年代也大致为距今10300—9000年间,属于新时期时代早期的偏晚阶段。</p> <p class="ql-block">东湖林人遗址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东湖林人遗址发掘现场盖了房子保护。</p> <p class="ql-block">东湖林人发掘现场遗址。</p> <p class="ql-block">村里有东湖林陈列室</p><p class="ql-block">每周二至周日开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