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像一场“理论深度+实践温度”的双重旅程。每一个环节都在拓宽我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边界,现在就把这份沉甸甸的收获梳理出来~</p> <p class="ql-block"> 一、系统式家庭治疗,打开“校家社协同”的新视野</p><p class="ql-block"> 培训从8:30的学员导课开始,同伴们的互动迅速把大家的注意力拉到“心育”场域中。</p> <p class="ql-block"> 紧接着,肖思明老师带来《用心助力,校家社协同育人——系统式家庭治疗在学校的具体应用》,直接为我们推开了“系统视角看问题”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肖老师先辨析“线性因果”与“循环因果”:以往我们总习惯找“因为A,所以B”的单一归因,可系统式家庭治疗强调“问题是系统互动的结果”——学生的心理困惑,不是某个人的“错”,而是家庭、学校、社会等系统里的互动模式出现了“扰动”。比如“三角化”现象,当家庭中亲子矛盾激化时,孩子可能会通过“问题行为”把老师也卷入其中,此时“去三角化”(让各角色回归自身位置)才是破局关键。</p> <p class="ql-block"> 现场最具冲击力的是“奇迹提问”与“循环提问”的实操练习。 “奇迹提问”(“如果今晚奇迹发生,孩子的问题消失了,你会看到什么变化?”)引导我们跳出“问题本身”,去看见“希望的可能”; “循环提问”(“爸爸觉得妈妈对孩子的焦虑有什么看法?”)则通过系统内的互动反馈,帮我们捕捉隐藏的关系模式。</p> <p class="ql-block"> 这些技巧让我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兵作战”,而是要像“系统工程师”一样,看见学生背后的家庭、人际网络,才能找到更有效的干预支点。</p> <p class="ql-block">二、积极心理学,给心育注入“优势赋能”的温暖力量</p><p class="ql-block"> 下午14:00的热身活动由学员组织,简单的互动热舞瞬间打破了午休时的困顿感,让大家带着轻松和积极的状态进入下半场学习。</p> <p class="ql-block"> 随后,梁伟老师带来《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为培训注入了“优势视角”的温暖能量。</p><p class="ql-block"> 梁老师开篇就刷新了我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它不是“盲目乐观”,而是“注入心理疫苗”——帮学生相信“自我实现是可能的”。比如“人生意义的多维度模型”,把“正面情绪、人际关系、投入、成就、人生意义”整合起来,让我们明白:学生的成长不是单一线条的“成绩追逐”,而是多维度的“生命绽放”。</p> <p class="ql-block"> 在“优势培养”与“积极情绪”板块,梁老师的干货更是“可感可用”。“优势培养三步法”(测量优势→训练优势→给予积极的信念反馈)特别接地气:与其盯着学生的“短板”焦虑,不如先找到他的“长板”(比如擅长绘画、善于倾听),用“长板建立的自信”去辐射“短板的改善”。</p> <p class="ql-block"> 现场我们还做了“分享巅峰时刻”的练习,当老师们笑着讲述“某次克服困难的高光记忆”时,我突然领悟:让学生讲述“我是怎么做到的”,比批评“你哪里没做好”,更能帮他们建立“我能行”的自我效能感。</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培训像一场“心育认知的升级”,让我既学会了“站在系统高度看问题”,又掌握了“用积极力量促成长”的方法。未来,我期待把这些收获转化为课堂里的“优势分享会”、个别辅导中的“系统式提问”,让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剖析问题的“深度”,也有传递希望的“温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