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末海上画派大师任伯年(1840~1895)为白云山能仁寺写了一幅对联,“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任伯年在早期曾学习明末清初画僧石涛的作品和画风。</p><p class="ql-block"> 与他同时期的另一位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赵之谦,也曾在咸丰八年(1858年)刻印时,作行书五言联“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作为书画和篆刻家,赵之谦对“俗”的定义倾向在落于俗套、缺乏灵感上,“不俗”是他收弟子的标准。例如,同治元年(1861年),赵之谦在给朋友的信中介绍他的弟子钱生,“渠年十八矣,书可学,颇无俗骨……”。再往上追溯可以找到,清代文人袁枚(1716~1798)在他创作的《随园诗话》中就有此联。第八卷收录了“多情乃佛心,泛爱真君子。禅有欢喜法,圣无缁磷理”;补遗卷四里直接写道,“昔人云: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p> <p class="ql-block"> 林散之草书《不俗多情五言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立轴,尺寸为95×23厘米×2</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端木丽生收藏</p><p class="ql-block"> 林散之草书《不俗多情五言联》,立轴,尺寸为95×23厘米×2,算 6平方尺。落款是“散耳”,印章有“生在戊戌”(朱文),“散之信玺”(朱文)。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裱工精细,十全品相。正文内容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b></p><p class="ql-block"> 1981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林散之告诉学生端木丽生,自己明天要写一批作品,叫她早点来磨墨。当时社会上已流行用一得阁墨汁,但是林散之认为,磨墨细腻,墨色光亮,行笔自如。端木丽生磨墨基本功好,平稳不躁,墨块磨面不斜。因此,林散之写重要的作品经常叫她磨墨。那一天,林散之一口气写了十几副对联,书房的地板上铺满了字。休息一会,他说:“端木,今天你辛苦了,你选一副,送给你。”当时地上有六尺对联、四尺对联、三尺对联,端木丽生看中了一副三尺对联:“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她拿给林散之看,林散之高兴地说:“你这个娃儿不呆哦,有眼光,识好坏,这是我今天写得最满意的。送你,送你。”随后,他在已经落好款的对联两边分别加上“端木丽生侄女雅留”和“八十四叟”,又补盖了两枚小章。1985年12月,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林散之书法选集》,林散之特地将这副对联收入其中。</p><p class="ql-block"> 林散之草书《不俗多情五言联》,虽然只有10个字,却字字有疏密。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结合,疏密有致。如“骨”字是上疏下密,“情”字是上密下疏,“俗”字是左疏右密,“即”字是左密右疏,“多”字是上下密中间疏。“佛”字三竖粗细不一,中间一竖粗而短,是“佛”字的重心之所在。右边一竖长而粗,十分有力,是“佛”字的支柱。“情”字中的“青”上重下轻,上半部分所有的重量全部压在一根既细又弯的弧线上,显得又惊又险,但是由于下面“点”的沉重和细线的坚挺,将“青”的下半部分稳稳地托起。翻开林散之的书法集,像这种疏密有致的布白到处可见,看上去像匠心所致,其实是自然天成,这也是林散之草书功力深厚,下笔得心应手的具体体现。</p> <p class="ql-block"> 启功先生的这副对联体现了启功先生对人生境界的深刻理解和追求。他认为,“多情”并非指世俗的情感纠葛,而是对世间万物怀有慈悲与关爱之心,这种情怀与佛教所倡导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精神相契合。启功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以书画为乐,以教育为本,以慈悲为怀,他的作品和人生都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众生的关怀,正如他所言:“多情乃佛心”,用一颗慈悲之心看待世界,便是最高的修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华古玩艺术网图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于乐书法</p><p class="ql-block"> 于乐,1981年出生,河北邯郸人。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本科、硕士、博士,师承秦永龙教授,受教于启功先生。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获得国家公派留学资格,在美国著名长青藤高校——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留学,研究汉字与汉字书法。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马来西亚书艺协会顾问、印尼书艺协会顾问。</p> <p class="ql-block"> 仙骨佛心:【清代1857年 赵之谦刻“不俗即仙骨”寿山石印 3600元】</p><p class="ql-block"> 202这是清代书画篆刻名家赵之谦所刻的一方印章。赵之谦(1829-1884),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铁三、憨寮、又号悲庵、无闷、梅庵等。所居曰“二金蝶堂”、“苦兼室”,官至江西鄱阳、奉新知县,工诗文,擅书法,善绘画,精篆刻。</p><p class="ql-block"> 印为寿山石材质,色泽黄润,老辣古雅,颇似老蜜蜡的质感。长方式,高7.4cm、边长3.2cm ,方正规整。四面光素,其中一面刻边款“用完白山人法刻‘不俗即仙骨’,丁巳五月冷君”款,隶书刻就,结体扁方,用刀沉着,颇见功力。款中的完白山人即而前辈篆刻名家邓石如(1743-1805),邓石如篆刻初宗二汉,后以小篆入印,刀法圆转苍古,此时已经作古,是早于作者的大名家。从题款看,属于作者赵之谦1857年模仿邓石如篆法刻成。时年作者28岁,此时尚在青年的赵之谦模仿前人是非常合理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