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喜欢野生动物,喜欢拍摄鸟类,猛禽是我最喜欢拍摄的品种。何为猛禽?下面是权威的解释。猛禽是隼形目和鸮形目鸟类的统称。指凶猛的掠食性鸟类。猛禽是天空霸主。</p><p class="ql-block">猛禽该如何分辨? 金雕、苍鹰、鵟、游隼、鸢、鸮,你能认出来吗?</p><p class="ql-block">游隼:猛禽中最强“战斗机”,有高铁速度的神鸟。</p><p class="ql-block">全世界有2目7科107属516种,中国有5科37属95种,猛禽其体型较大;有锐利的脚爪和喙;敏锐的视觉和较大的翅膀。</p><p class="ql-block">猛禽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p><p class="ql-block">猛禽生活环境多样,见于高山峭壁、裸岩、高原、丘陵、平原、森林、草地、农田、乡村及城镇居民区及湿地周围的各种环境中,多为树栖性,常单独活动。猛禽为肉食性,主要以各种小型陆栖脊椎和无脊椎动物为食,少数种类捕食鱼类。</p><p class="ql-block">猛禽因居食物链顶端,在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上起重要作用,食物中包括了各种农、林业害兽、害虫,故在控制有害动物,保护农、林业生产起到重要作用。但捕食家禽及小型家畜会造成一些危害。如北京房山区教军场一带,生活着几只金雕,经常捕食村民的小羊。</p><p class="ql-block">现猛禽在中国均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中5种为I级,即白尾海雕、胡兀鹫、白背兀鹫、白肩雕、金雕;其余65种为Ⅱ级。</p><p class="ql-block">下面把我这几年拍摄过的猛禽制作美篇,配上百度来的文字,成为猛禽的科普文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雕,是鹰科雕属的大型猛禽,体长76-102厘米,翼展185-220厘米,体重2-6.5千克,雌鸟大于雄鸟;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中国见于东北、西北、华北及西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凶猛捕食能力和文化象征意义著称。就连草原上的狼和狐狸都成为它的捕食对象</p><p class="ql-block">金雕别名老雕、鹫雕。全球分化5-6个亚种。成鸟头顶金褐色,上体暗褐,下体颏喉黑褐;腿羽覆盖至爪部,趾爪锐利如刃,可撕裂猎物。</p><p class="ql-block">2021年,金雕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等级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p><p class="ql-block">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地区,遍布欧亚大陆、北非和北美洲,在中国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冬季偶见于华东和华南地区</p> <p class="ql-block">这是2016年6月,在自驾甘南,桑科草原时拍。那时候我还没爱上“打鸟”,镜头也不长,甚至拍到时,只知道是老鹰,并不认识是什么鹰。</p>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拍于北京房山红煤厂村。距离太远。</p> <p class="ql-block"> 乌林鸮是鸮形目鸱鸮科林鸮属鸟类,又称猫头鹰、夜猫子。成鸟头大而圆,无耳簇羽,面盘为灰白色,密布同心圆状的黑色波纹,两眼和喙集中在面盘近中心位置,眼先、眼上和眼下的白色区域形成左右相背的两个月牙形斑;皱领羽毛密集,为黑褐色,杂有白斑;上体灰褐色,具白色横斑和黑褐色羽干纹,背部黑纵纹较粗,肩部泛白;尾上覆羽和尾羽灰褐色,具横斑;翼暗褐色,飞羽具浅褐色横斑;下体颏、喉黑色,其余下体污白色,具较宽的灰褐色纵纹,腿和脚被羽,为灰白色,具淡褐色横斑;虹膜黄色,喙黄色,趾被羽,爪黑色。乌林鸮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在中国仅分布于大兴安岭。栖息于原始针叶林和以落叶松、白桦、山杨为主的混交林中。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平时单独活动。夜间活动。以鼠类、鸟类、昆虫和蜘蛛等小型动物为食。繁殖期在5—7月,营巢于树干顶端或侵占其他大型鸟类的巢。窝卵数通常4枚,孵化期约30天,雏鸟晚成。乌林鸮在中国是留鸟,数量极少,不易见到。是农林益鸟,鼠类天敌。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于二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 燕隼:是隼科、隼属的鸟类。体长约36厘米,体重140-340克。体形比猎隼、游隼等都小,为小型猛禽,雌鸟比雄鸟稍大;头部和颈后主要为灰黑色,颈后有一乳白色领斑;上体其余部分羽毛灰色,尾部稍淡,都具有黑褐色羽干斑;下体为棕褐色,胸部、腹部和两胁密缀有黑褐色纵纹;多见于林地或栽培地区的丛树间,常在飞行时捕捉昆虫或小鸟;主要以麻雀、山雀等雀形目小鸟为食,也吃昆虫。繁殖于欧洲、非洲西北部、俄罗斯等,越冬于日本、印度、老挝、缅甸等地。在中国,遍布东部地区,在黄河、长江流域为夏候鸟,广东一带为留鸟。</p> <p class="ql-block"> 猎隼,是隼科、隼属鸟类。体重680-1200克;体长425-591毫米。季候鸟,大型猛禽。 周身浅褐色羽毛,颈部偏白,眼上有白色眉纹,眼睛下方有黑色的条纹,胸腹部偏白有黑褐色斑纹;虹膜褐色,喙灰色,蜡膜浅黄色,脚黄色,幼体羽毛颜色比成体更深,胸部布满纵纹。栖息在平原、干旱草原、荒漠和山地丘陵等生境。猎隼在飞行中狩猎,总是利用出其不意的效果在飞行中进行捕食。然而,它们也偶尔会在行走时捕捉到地上的甲虫。主要以中小型鸟类、野兔和啮齿类为食;猎隼寿命为12-15年。猎隼分布区域广泛,欧亚大陆(除中南半岛)和非洲大陆北部均有分布,中国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和华北。由于猎隼这种猛禽易于驯养,在历史上也是人类出色的狩猎助手,而且它们的外形帅气,因此深受中东富豪们的喜爱。在阿拉伯国家,驯养隼类作为猎鹰是一种时尚和财富的身份象征。</p><p class="ql-block">飞行捕猎时速可达280公里。可在空中悬停</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 大鵟俗称豪豹、白鹭豹,是鹰形目鹰科鵟属大型猛禽。大鵟体长约70厘米的大型猛禽;具淡色型、暗色型和中间型等几种色型;上体通常暗褐色;下体白色至棕黄色,具棕褐色纵纹;尾上偏白并常具横斑,腿深色,次级飞羽具深色条带;浅色型具深棕色的翼缘;虹膜黄或偏白;嘴蓝灰色,蜡膜黄绿色;脚黄色。大鵟是古北型鸟类。在中国分布于沿江及江北地区,见于滁州、合肥、肥西紫蓬山、落坪、升金湖,在安徽为罕见冬候鸟。栖息于山地、山脚平原和草原等地区,也出现在高山林缘和开阔的山地草原与荒漠地带。主要以啮齿动物、蛙、野兔、黄鼠、鼠兔、旱獭、雉鸡、石鸡等动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为5~7月份,通常营巢于悬岩峭壁上或树上,巢呈盘状。大鵟数量稀少,由于大量使用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特别是有些群众用有毒农药捕猎雉鸡、石鸡,导致大鵟捕食中毒鸟类造成第二次中毒而使数量锐减。大鵟是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p> <p class="ql-block"> 斑头鸺鹠,是鸮形目鸱鸮科鸺鹠属动物。体长约24厘米,无耳羽族,体色为棕褐色并具浅色横纹;颏纹白色,肩部具1道白色斜纹,腹部白色具棕褐色纵纹;虹膜黄褐色;嘴黄绿色,斑头鸺鹠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及东南亚各国,中国分布于华南、华中、西南及东南等地,栖息于山区、丘陵和平原的林地及农田地区。斑头鸺鹠夜行性,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在白天活动,清晨和黄昏时较活跃,夜晚也可捕猎。斑头鸺鹠主要以啮齿类、两栖爬行类、小型鸟类和昆虫为食。是农、林益鸟,能除去很大一部分鼠疫病源,目前是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p> <p class="ql-block"> 苍鹰,是鹰科、鹰属中小型猛禽。体长可达60厘米,翼展约1.3米。头顶、枕和头侧黑褐色,枕部有白羽尖,眉纹白杂黑纹;背部棕黑色;胸以下密布灰褐和白相间横纹;尾灰褐,有4条宽阔黑色横斑,尾方形。飞行时,双翅宽阔,翅下白色,但密布黑褐色横带。雌鸟显著大于雄鸟。食肉性,主要以森林鼠类、野兔、雉类、榛鸡、鸠鸽类和其他小型鸟类为食。栖息于不同海拔高度的针叶林、混交林和阔叶林等森林地带,也见于山地平原和丘陵地带的疏林和小块林内。视觉敏锐,善于飞翔。白天活动。性甚机警,亦善隐藏。通常单独活动,叫声尖锐洪亮。见于整个北半球温带森林及寒带森林。</p><p class="ql-block">苍鹰的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力量与自由的化身:传统文化中以其矫健身姿喻示突破困境的勇气,文学作品中常被赋予帝王威仪(</p> <p class="ql-block"> 雕鸮是鸮形目鸱鸮科雕鸮属的一种大型鸟类 。雕鸮全长55—71厘米,体羽大部分为黄褐色;喉白色;头有耳簇羽;后颈和上背棕色,有黑色羽干纹;颏白色;胸棕色;下腹中央棕白色;覆腿羽和尾下覆羽微杂褐色细横斑;腋羽白色或棕色,具褐色横斑;虹膜金黄色;喙和爪均铅色,端部黑色。雕鸮遍布欧亚非地区。在中国分布广泛,雕鸮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平原、荒野、林缘灌丛、疏林,以及裸露的高山和峭壁等环境中。以农田鼠、野兔及雉类为食,有时也吃蛙、蛇和蜥蜴等。营巢于树洞、岩缝或地面,雕鸮是世界上体形较大的猫头鹰之一。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p> <p class="ql-block"> 秃鹫,又名狗头鹫、狗头雕等,是鹰科秃鹫属鸟类。秃鹫为大型猛禽,体长108~120厘米,成年雄性秃鹫体重为5750~8500克,翼展约有2米长,最大翼展可达3米以上。通体黑褐色,头裸出,仅被有短的黑褐色绒羽,后颈完全裸出无羽,颈基部被有长的黑色或淡褐白色羽簇形成的皱翎。因其头被绒羽,颈后有部分裸秃,故名秃鹫。秃鹫通常在欧洲、中东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进行繁殖,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新疆、青海、甘肃等地。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高山荒原与森林中的荒岩草地、山谷溪流和林缘地带,常单独活动,偶尔成3~5只小群,以大型动物的尸体和其他腐烂动物为食。秃鹫通常具有较长的寿命,在野外至少活到20年,被圈养的秃鹫最长寿命可达40年。秃鹫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收录,列为近危(NT)。2021年,秃鹫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秃鹫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分解者角色,有助于清除动物尸体,维持生态平衡。中国的西藏地区的“天葬”会将人的尸体放置野外,由秃鹫啄食,这种丧葬方式与当地的文化息息相关。</p> <p class="ql-block"> 短耳鸮又名小耳木兔、田猫王、夜猫子等,是鸮形目鸱鸮科耳鸮属中小型猛禽动物。成鸟面盘显著,眼周黑色;眼先及内侧眉纹灰白色,面盘余部棕黄色杂以黑色细羽干纹;耳簇羽短小而几乎不外露,皱领白色具黑缘;上体连同翼、尾为棕黄色,缀以宽阔的黑褐羽干纹并杂以棕白斑;腰和尾上飞羽干纹不明显,虹膜金黄色,喙和爪黑色。短耳鸮分布于中国东北部,越冬于各个地区,欧亚大陆、北非、南北美洲和太平洋及大西洋一些岛屿也有分布。栖息于低山、平原、草原、荒漠、沼泽、苔原等多种生境中,在开阔地较为多见。晨昏猎食,亦白昼活动,常贴地飞行,平时多潜伏于草丛中。主食鼠类,也吃小鸟、蜥蜴和昆虫,甚至吃少量植物种子和果实。短耳鸮主食啮齿类动物和昆虫,对农、林、牧业都有益处,但在灭鼠治虫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如长耳鸮大。由于滥用农药,造成环境污染,导致短耳鸮繁殖率下降,数量减少;被中国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 红隼,是隼属的一种中小型猛禽。体长31-38厘米,翼展69-74厘米,体重140-300克,雌性体重会比雄性重约20%。雄鸟头顶、头侧、后颈和颈侧呈蓝灰色,带有细黑色羽干纹,前额、眼先和眉纹为棕白色,胸部、腹部和两胁为棕黄色或乳白色,带有黑褐色纵纹。背部、肩部和翅膀为砖红色;雌鸟上体为棕红色,背部至尾上覆羽具有粗著的黑褐色横斑;尾巴棕红色,具9-12道黑色横斑和宽的黑色次端斑,以及棕黄白色的尖端,翅上的覆羽与背部同为棕黄色。常栖息于山地森林、森林苔原、低山丘陵、草原、旷野等各种生境中,喜欢开阔的原野。大多数种群为留鸟。红隼是肉食性鸟类,主要捕食小型哺乳动物,也包括雀形目鸟类、蛙、蜥蜴和昆虫等,每只成鸟每年约消灭害鼠438-548只。该物种飞翔力强,喜逆风飞行,飞行轻快,经常悬停;且具有明显的领地性,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非、大西洋岛屿、日本和印度北部。红隼是用于猎鹰的物种,是专门的捕食者,在亚洲和西亚的古代和现代猎鹰业中普遍使用。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p> <p class="ql-block">这窝红隼筑巢于北京丰台某小区楼壁上的招牌字里</p> <p class="ql-block"> 黑鸢:是鹰科、鸢属的一种中型猛禽,共有5个亚种。体长54-69厘米。上体暗褐色,下体棕褐色,均具黑褐色羽干纹,尾较长,呈叉状,具宽度相等的黑色和褐色相间排列的横斑;飞翔时翼下左右各有一块大的白斑。雌鸟显著大于雄鸟。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荒原和低山丘陵地带。白天活动,常单独在高空飞翔,主要以小鸟、鼠类、蛇、蛙、鱼、野兔、蜥蜴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擅长捕鱼。一般通过在空中盘旋来观察和觅找食物。分布于欧亚大陆、非洲、印度,一直到澳大利亚。</p> <p class="ql-block"> 凤头鹰,是隼形目鹰科鹰属鸟类。体大,具短羽冠。成年雄鸟上体灰褐;两翼及尾具横斑;下体棕色;胸部具白色纵纹;腹部及大腿白色具近黑色粗横斑;颈白,有近黑色纵纹至喉,具两道黑色髭纹。凤头鹰分布于印度次大陆、东南亚等,在中国见于西南、华南地区和台湾岛。栖息于针阔混交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及马尾松林。多单独活动,常长时间翱翔于空中。主要捕食蛙类、蜥蜴、鼠类及昆虫等,也吃鸟和小型哺乳动物。3—5月繁殖,巢多营于林中小河或池塘边。凤头鹰数量少,在灭鼠方面有一定益处,被列为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p> <p class="ql-block"> 鹗:是鹰形目、鹗科、鹗属的仅有的一种中型猛禽。雌雄相似。体长51-64厘米,体重1000-1750克。头部白色,头顶具有黑褐色的纵纹,枕部的羽毛稍微呈披针形延长,形成一个短的羽冠。头的侧面有一条宽阔的黑带,从前额的基部经过眼睛到后颈部,并与后颈的黑色融为一体。上体为暗褐色,略微具有紫色的光泽。下体为白色,胸部的暗色纵纹和飞羽,以及尾羽上相间排列的横斑均极为醒目。虹膜淡黄色或橙黄色,脚和趾黄色,爪黑色。栖息于湖泊、河流、海岸或开阔地,尤其喜欢在山地森林中的河谷或有树木的水域地带活动。常见在江河、湖沼及海滨一带飞翔,一见水中有饵,就直下水面,用脚掠之而去。趾具锐爪,趾底遍生细刺,外趾复能由前向后反转,这些都很适于捕鱼。在天气晴朗之日,盘旋于水面上空,定点后俯冲而下,再将捕获的鱼带至岩石、电杆、树上等地方享用。巢常营于海岸或岛屿的岩礁上。主要以鱼为食,有时也捕食蛙、蜥蜴、小型鸟类等其他小型陆栖动物。除了南极和北极,亚洲、北美洲等各大洲均有分布。是捕鱼能手。</p> <p class="ql-block"> 白尾海雕,是隼形目鹰科海雕属鸟类,又称白尾雕、芝麻雕。体长约85厘米。头、颈浅黄褐色;上体暗褐色,背具黑褐色点斑;胸、腹褐色,羽缘浅淡;尾羽白色。两性相似,但雌性体型较大。寿命可达42年。白尾海雕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越冬于亚洲东部、印度、地中海和非洲西北部。在中国分布于东北等地区,越冬于东部和东南部沿海地区。栖息于近水而开阔的高原草甸、湖泊、沼泽等生境,也见于河流附近。营巢于岸边的大树上,喜重复修缮使用旧巢。多单个或成对在空中飞翔。在水面搜寻和捕食鱼类,也掠食草原及开阔地的啮齿类动物、兔和野鸭等。属于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p> <p class="ql-block"> 雪鸮,是鸮形目鸱鸮科雕鸮属鸟类,又名白鸮、白猫头鹰。头圆而小,面盘不显著;眼眶特别大;耳孔是一条很大的垂直裂缝,直通到头骨两侧,且不对称;尾羽较为短而圆;第四趾能向前后转动,爪大,弯曲而锐利。通体为雪白色,有时会布满暗色横斑;虹膜金黄;嘴峰及跗蹠角黑色;雌性和幼年的斑点多,雄性羽毛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白。雪鸮分布于北极冻土带及北极岛、高加索、土耳其、朝鲜、日本、美国等地。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河北、新疆。冬候鸟。栖息于北极冻原带、冻原苔原丘陵、海岸和邻近荒原与沼泽,冬季多见于苔原。喜独居,白天活动,晚上休息。食物以旅鼠和雪兔为主,偶尔捕食其他啮齿类和鸟类。雪鸮是是极地著名的猎手。世界著名的珍稀玩赏鸟,部分动物园、鸟园有饲养展出。虽野外种群较大,但受人类活动影响导致数量下降,属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p> <p class="ql-block"> 松雀鹰又名雀鹰、松子鹰,是鹰形目鹰科鹰属小型猛禽。雄鸟头顶至后颈黑灰色,眼先白色,其余头部石板灰色;上体灰色,尾具4道暗色横斑;翼灰褐色带白斑,下体颏、喉白色带黑褐色中央纵纹;松雀鹰分布于中国华南、西南、海南和台湾等地,亚洲东部和东南亚也有分布。主要栖息于茂密的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以及开阔的林缘疏林地带,冬季常下到山脚和平原地带的小块丛林、竹园与河谷地带;也出现于低山丘陵、草地和果园。松雀鹰常单独或成对在林缘和丛林边等较为空旷处活动和觅食,性机警。常站在林缘高大的枯树顶枝上,等待和偷袭过往小鸟,并不时发出尖利的叫声,飞行迅速,亦善于滑翔。主要以各种小鸟为食,也吃蜥蜴、蝗虫、蚱蜢、甲虫以及其他昆虫和小鼠类型,有时甚至捕杀鹌鹑和鸠鸽类等中小型鸟类。松雀鹰繁殖期为4-6月,营巢于茂密森林中枝叶茂盛的高大树木上部,每窝产卵3-4枚,偶尔2枚和5枚。松雀鹰数量稀少,不常见,已列入中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国家二级保护鸟类。从农林生产上看,松雀鹰对维持自然平衡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具观赏和科研价值,可驯为猎鹰。</p> <p class="ql-block"> 白尾鹞,是鹰科鹞属鸟类。体长41-53厘米,雄鸟上体蓝灰色、头和胸较暗,翅尖黑色,尾上覆羽白色,腹、两胁和翅下覆羽白色。虹膜黄色,脚和趾黄色,爪黑色。白尾鹞繁殖于欧亚大陆、北美,往南至墨西哥;越冬于欧洲南部、西部和日本等地,在中国东北和新疆西部为夏候鸟、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西藏南部、云南、贵州为冬候鸟,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尤其是平原上的农田耕地、沿海沼泽和芦苇塘等开阔地区。常沿地面低空飞行,频频鼓动两翼,飞行极为敏捷迅速。主要以小型鸟类、鼠类、蛙、蜥蜴和大型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白尾鹞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p> <p class="ql-block"> 纵纹腹小鸮,又名小猫头鹰、小鸮,是鸮形目鸱鸮科小鸮属的一种鸟类,纵纹腹小鸮的体长约23厘米;无耳羽簇;体色为棕褐色,头顶较平并具细密白点,具浅色眉纹,白色髭纹较宽,腹部灰白且具褐色纵纹,背部褐色,具白色点斑;虹膜亮黄色;嘴黄色;脚灰白色,被羽。纵纹腹小鸮国内分布于除贵州、浙江、安徽、湖南、福建、广东、海南、上海、重庆、广西、香港和澳门外的各省区。主要栖息于丘陵、草原和平原的农田地区,昼夜皆活动,早晨和黄昏时较活跃;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纵纹腹小鸮主要以啮齿类、两栖爬行类、小型鸟类和大型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以崖壁洞穴、石堆或废旧建筑物缝隙为巢;嗜食鼠类和昆虫,对畜牧业、农业和林业都有好处,在保持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平衡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现为中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为动作呆萌可爱,鸟友们爱称它为小猫。</p> <p class="ql-block"> 黑翅鸢,是隼形目鹰科黑翅鸢属鸟类,又叫灰鹞子。体型较小,体长约33厘米。整体呈灰白色;头顶至后颈、背、尾、翼上覆羽和次级飞羽浅灰色;额、脸部、下体及翼下覆羽白色;眼先及眼上方有黑色斑;外侧初级飞羽黑色;眼红色,嘴黑色,蜡膜黄色,脚黄色。黑翅鸢分布于印度、阿尔及利亚、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及欧洲南部国家,在中国云南、广西、浙江、福建、江苏、海南、台湾、江西、山东、河北、天津等省区也能看到其身影。栖息于平原地区开阔且具树木和灌丛的疏林、草地、湿地及附近。常停在电线或树顶,或在空中盘旋,会鼓动双翼在空中悬停,发现猎物时俯冲向下。肉食性,主要食物为啮齿类、小鸟等小型脊椎动物以及较大的昆虫。黑翅鸢在中国分布狭窄,数量稀少。随着森林的采伐,栖息地破坏,今后会更加濒危。现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认定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0日完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