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天气下着雨,想着来三明总得出去转转,就来到了三明博物馆看看!由于自己的文化浅薄,就让A1完成创作!主要还是存些照片而己!</p> <p class="ql-block">三明市博物馆的玻璃幕墙映着天光,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把流动的云、摇曳的树影和来往的人影都收了进去。我站在门前,抬头看那几个金色的字——“三明市博物馆”,它们沉静地悬在空中,仿佛不只是一个名字,而是一段邀请。入口处的绿化带开满了小花,几幅宣传海报立在旁边,写着“红色记忆”“苏区往事”,像是轻声提醒:这里不只是建筑,更是时间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走进去,迎面是一股安静的力量。现代的线条与历史的厚重在这里交汇,金属与玻璃构筑的空间并不冷,反而因为那些低垂的灯光、有序的展陈,透出一种庄重的温度。人们轻声走动,有的驻足读牌,有的凝视展品,仿佛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与过去对话。</p> <p class="ql-block">那天天空阴沉,细雨如丝。我看见两个人撑着粉色的雨伞,缓缓走过建筑前的步道。他们的背影很小,却很暖,像是从某段老电影里走出来的画面。雨中的博物馆更显沉静,流线型的屋顶像一艘停泊的船,载着记忆,停靠在城市的中心。右侧那座塔状结构直指灰白的天空,像是某种象征——也许是文明的灯塔,也许是历史的刻度。</p> <p class="ql-block">展厅深处,一片红色铺展而来。天花板上星点灯光洒下,像夜空落在了室内。中央立着一座抽象的红色雕塑,线条刚劲,仿佛一团燃烧的火焰,又像一面无声飘扬的旗。左侧的立牌写着“三明中央苏区革命历史基本陈列”,字迹庄重。我站在这片红里,忽然觉得,这不只是一场展览,而是一次精神的浸染——那些远去的岁月,正通过色彩、光影和空间,重新呼吸。</p> <p class="ql-block">一面巨大的红色旗帜雕塑悬在墙上,金黄色的镰刀锤子在灯光下泛着微光。头顶的星星灯一闪一闪,像夏夜的银河低垂。我停下脚步,读着旁边的标牌:“三明中央苏区历史基本陈列”。这里没有喧嚣,只有肃穆的静。一位男士站在不远处,背影挺直,仿佛也在聆听那段沉默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一面墙上,标语赫然在目:“团结大局紧密团结的集体主义精神”“坚定信念 求真务实 一心为民”。红黄相间的字,像从岁月深处喊出的声音,响亮而坚定。金属框架的墙面简洁现代,却承载着最厚重的价值观。我走过时,看见一个人从门内走出,手里拿着资料,神情专注。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这些话不只是写在墙上,它们还在人的行动里活着。</p> <p class="ql-block">另一面展示墙前,我驻足良久。“长征精神”“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忘我牺牲精神”“苏区精神”……这些词一字排开,金色与红色交映,像一串串不灭的火种。它们不是口号,而是无数人用脚步、用生命写下的信仰。墙前没有雕塑,没有灯光秀,可那种庄重感,却比任何装饰都更直击人心。</p> <p class="ql-block">转角处,一面木质家训墙静静立着。密密麻麻的汉字刻在木上,右侧写着“家训”,旁边是“一家之风”的题字,还有一幅简笔画,画着祖孙围坐的场景。我读着那些劝诫之语——“勤俭持家”“尊老爱幼”“诗书继世”——忽然觉得,家风与国魂,原来是一脉相承的。一个家族的传承,何尝不是一个民族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一座红砖砌成的古代城墙模型静静陈列,拱门上方挂着“堡”字牌匾。几尊小雕像在城墙上活动,有的搬运,有的交谈,仿佛时间从未走远。我蹲下身,看那些细微的表情和动作,竟觉得他们像极了今天的人——忙碌、协作、守望着共同的家园。</p> <p class="ql-block">展柜里,几件陶器安静地立着,瓶身有纹,罐上有刻,泥土的色泽里藏着千年前的生活气息。上方挂着一幅古街画卷,行人往来,店铺林立。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叫卖声,闻到了烟火气。原来历史从不遥远,它就藏在一只陶罐的弧度里,一幅画的街角中。</p> <p class="ql-block">左侧是古建筑照片:红墙庙宇,飞檐翘角,客家民居错落山间。右侧黄色展板上写着“崇儒重教 秩道其昌”,字字有力。展柜下还摆着茶壶茶杯,像是刚有人饮罢离去。我忽然想起,文化不只是宏大的叙事,它也是清晨的一碗茶,是屋檐下的一声诵读。</p> <p class="ql-block">大厅中央,一个彩色圆形装饰悬在空中,红黄橙的扇形如日轮绽放,中心像是地图的轮廓。它不说话,却像在诉说:这片土地,曾被热血浇灌,也被理想照亮。白色墙上的“三明市博物馆”几个字,在光下显得格外清晰——这里是记忆的归处,也是未来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五张小图拼成三明的自然画卷:森林苍翠,湖水如镜,山峰隐在云雾中。每一张都配有简短说明,像一封写给大地的情书。我看着,心里竟生出几分骄傲:这片红土地,不仅有革命的烈火,也有山水的柔情。</p> <p class="ql-block">工业展区,深蓝背景上,高炉、转炉、铁水罐的标识依次排列,蓝色人形模型在旁操作,仿佛钢铁的脉搏仍在跳动。我仿佛听见了铁水奔流的轰鸣,看见了汗水在炉火前闪亮。三明的今天,不只是红色的记忆,也是黑色的矿脉与金色的钢花共同铸就的。</p> <p class="ql-block">照片里,几位男士站在茶园中,绿意环绕,茶树整齐如诗行。上方写着“谆谆教导”,下方标注了时间与事件。他们不笑,却让人感到温暖——那是对土地的关切,对民生的牵挂。茶香无形,却早已沁入这座城市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一面墙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三明的重要讲话被逐条记录,红色与橙色背景交替,文字清晰有力。我逐字读过,感受到一种延续的力量——从革命年代到建设时期,这片土地始终被关注,被期许,也被深爱。</p> <p class="ql-block">入口处,红色霓虹灯写着“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像一句诗,也像一声召唤。墙上的“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朴素而深刻。展厅中央,一盏圆形灯静静亮着,像一颗心在跳动。这里不是冷冰冰的展馆,而是一个有温度的精神家园。</p> <p class="ql-block">一棵巨大的树木模型立在展厅中央,枝叶伸展,根系深扎。树下几尊人物雕像围坐,似在议事,又似在传承。背景是山水长卷,墙上展板记录着过往。地面如镜,倒映着树与人,仿佛过去与现在,在此交汇。</p> <p class="ql-block">甘露寺嵌在岩壁之中,飞檐翘角,红墙隐于石色之间。它不张扬,却自有力量。标牌上的二维码静静等待,仿佛在说:古老的寺庙,也愿与时代对话。</p> <p class="ql-block">一座中式建筑模型静静陈列,屋脊、窗棂、门廊,皆有古意。旁边展板讲述着匠人故事,玻璃柜中文物低语。灯光温柔地洒下,像一场穿越时空的凝视。</p> <p class="ql-block">墙上挂满历史照片与文献,中央一尊古代火炮立于展台,炮口沉默,却仿佛仍带着硝烟的气息。红色与白色的主色调,让整个空间肃穆如碑。那些肖像、文件、事件,不只是过去,更是我们为何走到今天的答案。</p> <p class="ql-block">一组军装人物雕塑围聚一处,有的执笔,有的交谈,有的凝望远方。他们脚下有陶罐与木箱,像是刚从行军途中停下。背景是红墙,墙上文字讲述着一段段峥嵘岁月。他们不动,却像在说话。</p> <p class="ql-block">一面红旗高悬,五角星与锤镰清晰可见。机枪与步枪静立一旁,地图上的红线标注着战役轨迹。这里没有硝烟,却能听见历史的回响——那是信仰的脚步,一步一步,走过了千山万水。</p> <p class="ql-block">“东方军挥师入闽”的标题下,黑白照片中的人物目光坚定。作战列表详尽,户外场景中的士兵列队前行。那一刻,我仿佛看见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听见号角在山谷间回荡。</p> <p class="ql-block">壁画中,士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