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用了三小时推敲文字,用了三天时间写了十数纸墨稿,第四天如期交了汪老爷子布置的作业,作为八十年代的一中当家人,汪继威(83岁)校长受邀参加芜湖一中盛大纪念活动,嘱余挥毫一纸作为老校长的隆重贺礼,不敢怠慢,更不能敷衍,简单查阅校史,拈个七绝,28个字的,方便书写,章法也好驾驭。</p>  <p class="ql-block">老顽童,继绝学,八零后,威犹存。1984~1991年期任芜湖一中校长的汪继威老学长</p>  <p class="ql-block">贺芜湖一中建校二百六十周年</p><p class="ql-block"> 芹泮书声绵百春,</p><p class="ql-block">尊经遗韵育英臻。</p><p class="ql-block">中江薪火传前志,</p><p class="ql-block">再挂云帆向远宸。</p><p class="ql-block">乙巳菊月,汪继威贺,杨先河撰并书</p>  <p class="ql-block">解释</p><p class="ql-block">      芹泮书声绵百春:“芹泮”代指书院,锚定学校前身中江书院的文脉根脉;“绵百春”暗合260载校史,“书声”勾勒历代治学传承的鲜活场景。</p><p class="ql-block">      尊经遗韵育英臻:“尊经”取自中江书院“尊经阁”(核心藏书讲学地),是校史标志性符号;“育英臻”意为培育英才、成就卓越,点明办学核心。</p><p class="ql-block">      中江薪火传前志:“中江”呼应书院旧称与地域文化;“薪火”象征师生代际传递的精神与初心,“传前志”衔接先贤理想与当下使命。</p><p class="ql-block">      再挂云帆向远宸:“挂云帆”化用“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经典意境,喻指学校开启新征程;“远宸”(广阔苍穹)象征教育事业的高远目标,收束于“继往开来”的校庆内核。</p><p class="ql-block">兼顾对校史厚重之感及对未来的期许。</p>  <p class="ql-block">芜湖一中简介</p><p class="ql-block">是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百年名校。其前身中江书院,始建于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年),是芜湖教育开蒙育智的肇始和先河。新中国诞生后,芜湖一中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如中国著名数学家钟家庆、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卢强、吴奇、周远,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总指挥唐贤明将军等,还有以罗振宇、印奇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杰出的青年才俊和行业大咖。</p><p class="ql-block">现在的芜湖一中,占地240余亩,校舍总面积13.8万平方米。在职教职工299人,其中省特级教师13人,省、市教坛新星34人,省(市)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1人,市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8人,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55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及教育硕士50余人。</p><p class="ql-block">芜湖一中以“校园文化立校、名师群体兴校、规范管理治校”为战略目标,践行“合适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的办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近二十年来,学校培养了多名高考全省状元,为一流大学输送了众多优秀人才,其中清华大学137人,北京大学75人,中国科技大学253人,复旦大学95人,南京大学142人。众多同学在多学科竞赛中获奖。</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大胆设想</p><p class="ql-block">根据我对米芾《芜湖县新学记》碑文的探究,似乎芜湖一中的溯源,更可上追到北宋崇宁1102年到1106年间。</p><p class="ql-block">崇宁年间是北宋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宋徽宗在此时期重用权臣蔡京,推行“崇宁新政”,其中也包括著名的“崇宁兴学”,其时扩展芜湖文庙,创建了“芜湖县新学”。新学,新的学制,学校软硬件,建筑规模,课程建制,学员的年龄身份范围,学习目标,相对于旧学是推陈出新。根据其文记述,均创新,其中一部分学生是青少年,一部分是县公职人员进修生,一部分是官吏晋升所必须的培训,相当于初高中生,985和211预科,加公务员加干部进修,相当于今天的初高中加技术职业行政学校加党校的综合教育集团,兼祭典(祭孔)场所,集于文庙。更有意思的是有集教育、文化、、外交、宣传的大部长黄裳(太平州芜湖县新学记,礼部尚书黄裳撰,无为守米芾书)加持。如此,可否认为今天辉煌鼎盛期的芜湖一中,中兴于中江书院,肇始于北宋新学,检测DNA,应有不低于10%的血统。详见拙文《美篇  籁斋墨象  芜湖县新学记随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芜湖一中(溯源至中江书院)关键发展时间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1765年:清代乾隆三十年,“中江书院”正式创建,为学校奠定最初的历史根基,这是追溯260年校史的起点。</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 1903年:书院顺应近代教育改革,改制为“皖江中学堂”,从传统书院转向现代新式学堂,开启近代教育模式。</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3. 1912年:民国建立后,学堂更名为“安徽省立第二中学”,成为当时安徽全省范围内的重要公立中学。</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4.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正式定名为“安徽省芜湖第一中学”,沿用至今,确立现代名校的基本框架。</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5. 2011年:学校整体搬迁至城东新校区,办学规模和硬件设施全面升级,进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p>  <p class="ql-block">1. 中江书院(1765年-1903年):传统书院的核心教学内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核心课程:</p><p class="ql-block">以儒家经典为主,包括“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及《诗经》《尚书》等),是科举时代培养士人学识与道德的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教学特色:</p><p class="ql-block">采用“讲会制”,邀请省内名儒讲学,鼓励学生讨论经义;同时注重“学以致用”,会结合芜湖“长江巨埠”的区位特点,涉及少量水利、漕运相关的实用知识,而非纯粹的书本讲授。</p><p class="ql-block">育人目标:</p><p class="ql-block">培养符合封建时代需求的“士人”,既要具备参加科举的学识,也要有“修身、齐家、治国”的道德修养,许多毕业生成为清代安徽地区的官员或文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 皖江中学堂(1903年-1912年):近代学堂的课程改革亮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课程革新:</p><p class="ql-block">打破传统书院模式,增设大量近代学科,包括算学、物理、化学、外语(英语、日语)、博物(生物)、历史、地理等,首次将自然科学与外语纳入主流教学。</p><p class="ql-block"> 教学形式:</p><p class="ql-block">采用“班级授课制”,替代传统书院的“个别指导”,并引入西式教具(如物理实验仪器、动植物标本),开设实验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知识。</p><p class="ql-block"> 教育目标:</p><p class="ql-block">从培养科举人才转向培养“近代国民”与实用人才,课程设置更贴合社会发展需求,为后续安徽近代工业、教育领域输送了第一批具备新学知识的从业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小心求证</p>  <p class="ql-block">《太平州芜湖县新学记》又称《芜湖县学记》,现存碑身高262cm,宽124cm,厚24cm。直行竖书,正文19行,每行字数不等。碑末原附两行立石芜湖官员名录,碑额有篆书“县学记”3字,1981年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碑文明载撰文者为宋礼部尚书黄裳(1044—1130)(北宋的礼部尚书,如果要从职能和地位上进行类比,相当于今天的宣传部部长兼外交部部长、教育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并担任GW委员级别的领导职务。),书丹者系无为守米芾(1051—1107)。黄裳所撰原文收录于《演山集》卷十八,题为“太平芜湖学记”。现存《芜湖县新学记》碑身左侧损泐尤甚,致立石官员名录全佚。为复原文献全貌,有研究学者以现存碑文为底本,参校《演山集》文本,辅以早期拓本补苴罅漏,按原碑行款格式重辑,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1)太平州芜湖县新学记(2)礼部尚书黄裳撰(3)无为守米芾书(4)崇宁元年仲秋(5)天子思欲推广(6)神宗皇帝三舍造士之法,(7)诏讲议司条具以闻。本司奏言:先王之时,比闾族党之间莫不有学,所以明人伦,厚风俗。及其(8)成也,无思犯礼,莫不好德,伏请县邑皆得以置学。越十月,承议郎知芜湖县林修  奉(9)诏从事,前此所建适如(10)诏旨。第率闾里子弟来就教育,推布教条,考察如法。将升于郡学而使郡太守有以贡焉,(11)乃其职也。乡教之设,党有庠,庠者,养也,以主乎造士;遂有序,序者,射也,以主乎选士。兼斯二者(12)而有之,学也。此学之名所以施于国欤。党领五族之众,先王之政已能使,有相保之智,相受之信,(13)相葬之礼,相救之义。教而化之,犹以为未也。中有庠焉,则飬其德而成就之也。遂领五县之众,(14)有州民之仁,足以相赒,有乡民之恩,文足以相往来,五常之善于是乎备矣,中有序焉,则观其德(15)而选取之也。自党遂之教废,庠序不设,约束之规,既以疏漏,修学之士多在城阙,不及前古远(16)甚。然而,今之州,古之国也,县邑皆得以置学,其犹党遂之有庠序欤。昔时,大夫富,其民有术。属(17)其民有政,养育有道,考察有法,升移有序,故其造士道德同宗,本末相应,未始有戾焉。方今(18)朝廷推行三舍考察之制,凡目甚悉必得为宰者,运量于其中,而使士之有累于贫者有所资,有(19)累于事者有所代。积渐涵养,视成论升。出于优游而不迫。上副(20)朝廷乐育人才、崇建学校之意。庶几,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其源则存乎乡里而已。此正(21)天子有望于郡邑者也。令尹其勉哉。</p><p class="ql-block">翰林张士享摹刊。</p>  <p class="ql-block">民国八年(1919)《芜湖县志》可知,当年文庙“东至城根为界,北至北门大街为界,西以官沟沿、龙须沟为界,南至金马门外大河为界”。占地面积达72亩,有一组等级森严、规制极为严格的庞大的建筑群:沿中轴线从南至北,依次为大成坊—泮池—棂星门—大成门(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东侧则有讲堂—教谕署—训导署—崇圣祠,西侧有斋舍—射圃。按照文庙在西,学宫在东的布局,两者紧紧相依,让以大成殿为核心的所在区域成为芜湖一地文化高地。</p><p class="ql-block">芜湖文庙建成以后,屡毁屡建,大成殿也是如此。明崇祯三年(1630)曾大规模扩建文庙,修葺大成殿,并配制了大量的礼器。清咸丰三年(1853),芜湖文庙毁于太平军与清军的战火中,同治十年(1871)重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大成殿,总体保持了这一时期的模样。民国三年(1914),“因大殿椽梁毁坏,倾覆堪虞”,鲍实、周弼忠等人呈请筹款重修大成殿。如今,整个文庙建筑群中,唯有作为文庙主殿的大成殿得以保留。</p><p class="ql-block">与大成殿一同保留下来的还有芜湖的一脉教育。以大成殿为核心的芜湖官办教育——芜湖县学继续传承,直至科举废除,县学停办,继之以私立襄垣中学、芜湖县立初级中学。1949年以后,原址改为芜湖师范学校、1969年改为芜湖钢铁厂五·七中学、1972年改为芜湖市第十二中学,后十二中搬迁南城,现成文博遗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