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直接连着千家万户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随着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传统“单向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需求。唯有锚定“共建共治共享”核心,将治理主体从“政府独奏”转向“多元合唱”,治理方式从“经验判断”转向“数字精准”,治理重心从“向上看齐”转向“向下扎根”,才能破解基层治理难题,让现代化治理的阳光照亮每个角落。<br>基层治理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合唱”。上海推行的“楼组党建”模式,将党组织链条延伸至社区最末梢,通过“党员带头+志愿者参与+居民议事”的联动机制,把曾经“各扫门前雪”的邻里拧成了“治理共同体”。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攻坚中,党员骨干牵头入户调研,志愿者协助政策解读,居民代表坐在一起算经济账、议方案细节,原本僵持不下的矛盾在协商中化解,去年全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完工量同比增长40%。成都的“院落自治”同样亮眼,通过选举院落议事会、制定自治公约,让居民从“被动接受管理”变为“主动参与决策”,小区停车难、环境差等“老大难”问题,在群策群力中得到有效解决。事实证明,只有打破部门壁垒、激活社会力量,才能让治理资源从“分散碎片”走向“集约整合”,形成“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生动局面。<br>数字化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加速器”,能让治理更精准、服务更贴心。北京“接诉即办”平台的迭代升级颇具代表性,它不仅整合了12345热线、政务APP等多个渠道,还通过大数据分析梳理群众诉求热点,提前预判社区治理风险。去年夏天,平台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某区空调维修投诉量骤增,立即联动街道、家电企业组建“应急维修队”,3天内解决了2000余户居民的需求,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的转变。浙江“浙里办”则将社保、医保、民政等高频服务事项“搬”到线上,村级事项线上办理率达80%,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完成养老金认证、低保申请等业务。数字化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通过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让治理效能在“数据共享、流程再造”中实现质的飞跃,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br>基层治理的落脚点,始终是为了让群众生活更美好。山东推行的“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模式,将城乡划分为120万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网格员、医护员、调解员等“一专多能”队伍,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乡镇”。在临沂某社区,网格员李大姐每天穿梭在楼栋间,帮独居老人买菜送药、调解邻里纠纷、收集民情民意,她的手机里存着300多位居民的联系方式,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贴心人”。这种“把服务送到家门口”的做法,让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浙江“千万工程”升级版同样聚焦民生福祉,通过农村垃圾分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让昔日“脏乱差”的乡村变成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和美家园。基层治理现代化,本质上是治理理念的“回归”——回归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把服务下沉到最基层,把问题解决在群众身边,才能让治理成果真正惠及于民。<br>从多元协同的“合力之治”,到数字赋能的“智慧之治”,再到服务下沉的“民心之治”,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这条路没有终点,唯有始终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倾听群众声音、汇聚社会力量、创新治理手段,才能让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更灵敏、更温暖,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