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从蓝图变为实景,广袤乡村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田埂间的丰收喜悦到村落里的文明新风,从青山绿水的生态画卷到乡村治理的有序高效,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正重塑着中国农村的面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劲动力。<br>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曾经,“空心化”“老龄化” 是不少乡村的痛点,如今,随着人才回流政策的落地,越来越多 “新农人” 扎根乡村,成为乡村振兴的 “生力军”。90 后姑娘王萌萌放弃城市白领工作,回到家乡河南信阳种植猕猴桃,通过直播带货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还带动周边 20 多户农户加入合作社;退休教师李建国回到陕西商洛,利用自身知识开设乡村书屋,同时指导村民发展中药材种植,帮助村民年均增收 3 万元。从返乡青年到退休人才,从科技特派员到本土能工巧匠,各类人才的汇聚,为乡村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新资源,让乡村发展有了 “主心骨”,也让乡村的未来充满希望。<br>文化铸魂:让乡村底蕴 “厚” 起来<br>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承载着村民的记忆与情感。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各地注重挖掘本土文化资源,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让乡村文明蔚然成风。在连城县四堡镇,古村落保护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成立非遗工坊,将四堡雕版技艺传授给年轻人,同时开发文化文创产品,让游客在感受古村韵味的同时,带走乡村文化记忆;在四川甘孜,藏族村寨依托锅庄舞、唐卡等文化元素,打造 “文化 + 旅游” 模式,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还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此外,村规民约的完善、道德讲堂的开设、文明家庭的评选,也让乡村的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形成了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让乡村既有 “颜值”,更有 “内涵”。<br>生态打底:让乡村环境 “美” 起来<br>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的宝贵财富。近年来,各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让乡村成为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在浙江安吉,“千万工程” 实施 20 年来,从 “脏乱差” 到 “绿富美”,村庄环境焕然一新,村民们守着绿水青山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农业,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保护好乡村的山、水、林、田、湖、草,不仅能让乡村保持独特的自然风貌,更能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br>如今,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每一个变化都凝聚着奋斗的汗水,每一份成果都彰显着时代的力量。未来,只要我们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就一定能让乡村成为产业强、人才聚、文化兴、生态美、治理优的幸福家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交出一份优异的乡村振兴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