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活化:让千年文脉“活”在当下

呆呆小二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活态基因”,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密码。然而,随着时代变迁,部分非遗曾面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非遗活化不是简单的“保存”,而是让古老技艺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坐标;不是单一的“展示”,而是让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碰撞出火花。唯有以守正为基、以创新为翼、以惠民为要,才能让千年文脉走出博物馆、走进生活里,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br>守正传承固根基,让古老技艺“传下去”。非遗活化的前提,是守住技艺的“根”与文化的“魂”。在陕西凤翔,年画传承人邰立平坚守家族传承的“套色印刷”技法,拒绝用机器替代手工,同时收录整理300多幅老版年画,抢救濒临失传的纹样。正是这份对传统的敬畏与坚守,让非遗有了穿越时空的底气,为活化创新筑牢了根基。<br>创新表达赋新能,让传统文化“潮起来”。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与现代生活同频共振。故宫博物院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将传统缂丝技艺融入文创设计,推出的缂丝书签、团扇等产品,因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一经上市便被抢购一空。非遗与数字技术的碰撞:河南卫视《唐宫夜宴》用AR技术让唐代乐舞俑“活”起来,背后是对宫廷乐舞、服饰等非遗元素的创新演绎;抖音上“非遗手作”话题播放量超500亿次,剪纸、皮影、竹编等非遗传承人通过短视频展示技艺,吸引百万粉丝关注。这种“传统技艺+现代设计+数字传播”的模式,让非遗摆脱了“老古董”的标签,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新国潮”。<br>惠民共享润民心,让文化成果“乐万家”。非遗活化的最终归宿,是让文化成果惠及更多百姓。在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苗族银饰等非遗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村民既是非遗传承人,也是旅游从业者——白天为游客表演侗族大歌,晚上在自家民宿展示银饰制作,年收入较之前增长3倍多。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美学”;不仅是“传承人手中的技艺”,更是带动群众增收的“金钥匙”。当非遗走进社区、走进景区、走进生活,它便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凝聚人心的文化纽带,让每个人都能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温度。<br>从守正传承的“根基筑牢”,到创新表达的“活力迸发”,再到惠民共享的“温暖传递”,非遗活化正书写着传统文化当代转化的生动答卷。这条路没有终点,唯有始终坚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才能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继续流淌,让非遗之花在中华大地上常开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