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十六日游之三十二《太行情》

红山老傅

<p class="ql-block">太行山,纵贯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省市,绵延约 400~700 公里,是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天然分界。主峰小五台山(河北境内,海拔 2882 米)为狭义太行最高峰。山势西缓东陡,海拔多在 1000 米以上,有“天下之脊”之称。​​太行山分段位:北太行(河北)、西太行(山西)、南太行(河南),各具特色。</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为战略要地,近代曾是晋察冀、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侵蚀构造山,多河流切割形成的“陉”和关隘。</p><p class="ql-block">南太行(河南)以低缓坡度适合徒步,王莽岭云海日出闻名;北太行(河北)海拔高,秋景壮丽。</p><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洒在西太行山脉的脊梁上,山峰如巨龙般蜿蜒起伏,裸露的岩壁泛着岁月打磨的粗粝光泽。这些山不像南方那般葱茏柔软,它们是北方的汉子,棱角分明,沉默却有力量。绿意在岩缝间挣扎生长,像是大地不甘寂寞的笔触,把荒凉写成了生机。</p> <p class="ql-block">天空干净得没有一丝杂质,几座主峰在视野中拔地而起,仿佛自古就在此守望人间。山脚下,低矮的灌木丛随风轻晃,像在低声诉说太行山千年的孤傲与坚韧。</p><p class="ql-block">公路像一条丝带,缠绕在群山之间,弯过一道又一道陡坡,伸向看不见的远方。车窗外,峭壁如削,植被从岩缝中挤出生机,层层叠叠的绿意与褐红色的岩石交织成画。阳光斜照,山影斑驳,这一刻,我忽然明白为何古人称太行为“天下之脊”——它不只是地理的分界,更是精神的支撑,撑起一片苍茫中的倔强。</p> <p class="ql-block">那座锥形山峰尤为奇特,岩层如书页般层层堆叠,像是大地写下的无字天书。它们不问出处,也不问归途,只在这险峻处,活得倔强而自在。这不正是太行山的魂吗?险而不屈,寂而不灭。</p><p class="ql-block">在一处红岩耸立的山谷深处,我们意外发现了一座小小的中式亭子,飞檐翘角,在阳光下投下细长的影子。它孤零零地立在那里,像是某个旅人留下的记号,又像是一位隐士的居所。我坐在亭中歇脚,风吹过耳畔,带来远处松涛的回响。这一刻,山水与人文悄然融合,荒野之中,竟也有了一份温润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山体呈红褐色,那是铁矿石与岁月共同沉淀的颜色。山脚下的树林郁郁葱葱,与山顶的裸岩形成鲜明对比。这山,这天,原本各自独立,却在某一瞬,被自然之手轻轻拼成一幅完整的画。</p><p class="ql-block">高耸的岩壁直插云霄,阳光斜照在层层叠叠的岩层上,像是一本翻开的地质史书。那些纹路,是亿万年风雨雕刻的年轮。岩壁上零星点缀着几棵树,根扎在石缝里,枝叶却伸向天空,仿佛在说:哪怕生在绝境,也要活得有姿态。</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如同水墨画中留白的部分,引人遐想。山脚下绿意盎然,草木随风摇曳。陡峭的岩壁在光影中显得更加嶙峋,仿佛一头沉睡的巨兽正缓缓苏醒。太行山的美,不止于雄奇,更在于那份静谧中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红褐色的山峦连绵不绝,像大地隆起的筋骨。山脚下的植被浓密如毯,远处的山影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仙境。</p> <p class="ql-block">山脚下散落着几户人家,红瓦屋顶掩映在绿树之间,一条小路蜿蜒通向深处。穿越中太行,不只是穿越地理的山脊,更是穿越一种生活——一种与山共生、与自然和解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一片开阔的农田,农舍简陋却整洁,田里作物稀疏,土地略显干渴,但人们依旧在劳作。远处青山如黛,白云悠悠。我站在田埂上,望着这一切,忽然明白:太行山的壮美,不仅藏在那些险峰绝壁之间,也藏在这片片平凡的土地上,藏在每一个默默耕耘的身影里。</p> <p class="ql-block">作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国防科工委神剑艺术协会会员,旅游爱好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