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雷虎:以笔墨绘山河魂,以初心赴艺术路——独家答记者问</p><p class="ql-block">记者:雷老师您好,初次在展览现场见到您,就感受到您质朴敦厚的气质,这和您笔下的山水风格似乎有种呼应。想先问问您,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走上了山水画创作这条路?</p><p class="ql-block">雷虎:您好。其实走上这条路,没有特别刻意的“契机”,更多是源于对自然的偏爱和对笔墨的执念。小时候常跟着长辈去山里转,看山的起伏、水的流动,总觉得这些风景该被好好记录下来。后来接触到中国画,发现笔墨能把山水的“魂”画出来——不是简单复刻模样,而是能藏进自己的感受,这份独特的表达力,让我一头扎了进去。当然,这条路也有瓶颈,早年摸索技法、找自己风格时,也迷茫过,但对山水的热爱没断过,就这么一步步走到了今天。</p><p class="ql-block">记者:您的作品里,陕北写生系列格外打动人,黄土高原的壮阔与细腻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在陕北写生时,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经历,或是让您产生创作灵感的瞬间?</p><p class="ql-block">雷虎:陕北的山和土,是有“脾气”也有“温度”的,每次去写生都有新感受。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陕北的崖畔待了一下午,看着夕阳把黄土坡染成暖黄色,崖边的酸枣树顶着风,根扎得特别深。那一刻突然就懂了,陕北的山水不是“柔”的,是有韧劲的。所以我画陕北时,从不用刻意的笔墨雕琢,干笔勾树就顺着树干的长势来,湿墨染山就跟着山体的肌理走,就想把这份“韧劲”和“温度”藏进画里,让观者能感受到黄土高原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记者:您的主题山水作品,比如《奔腾的黄河》《溪山流云》,不仅有高超的笔墨技法,还藏着深刻的人生哲思,比如“坚韧向前”“守心定志”。您是如何把自然景致和人生感悟结合到创作中的?</p><p class="ql-block">雷虎:中国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自然是“师”,心里的感悟就是“源”。画《奔腾的黄河》时,我站在黄河边看水冲过峡谷,那种一往无前的气势,让我想到人生——谁没遇到过“峡谷”?但就像黄河不会因为阻碍停下,人也该有这份韧劲,所以我用斧劈皴画嶙峋山石,用泼墨积染写浊浪,就是想让这份精神通过画面传出去。再比如《溪山流云》,流云聚散无常,就像世事变化,但松石能守住姿态,这其实也是我想表达的:不管外界怎么变,内心得有定数,笔墨里的“动”与“静”,就是这份感悟的体现。</p><p class="ql-block">记者:很多观众说,您的画既保留了传统山水画的韵味,又有现代意趣,比如构图上的虚实处理、笔墨的创新运用。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您是如何找到平衡的?</p><p class="ql-block">雷虎:传统是根,丢了根,画就没了“古意”;但创新是脉,没了脉,画就没了“新意”。我平时会反复研摹古人的画作,比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悟他们的皴擦点染之法,学他们“师自然”的态度,这是传承的部分。但我不会照搬,比如画云,古人讲“留白造云”,我会在此基础上,用淡墨和湿墨轻轻晕染,让云更“灵动”;画草原,传统技法里少见这种旷远景致,我就用平远构图,淡墨染远山、青绿铺草原,让画面既有古意,又符合现代人对“辽阔”的审美。说到底,传承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创新是为了让传统更有生命力。</p><p class="ql-block">记者:了解到您始终保持着勤奋的创作状态,每日研磨提笔。在当下喧嚣的环境里,能守住这份宁静很难得。您是如何保持对艺术的初心,避免被外界干扰的?</p><p class="ql-block">雷虎:其实也简单,就是把“心”放在笔墨里。每天一拿起笔,研磨、勾线、染墨,所有的杂念就都淡了,眼里只有纸上的山水。我也爱喝白酒,闲暇时和朋友小酌,聊的也多是画里的事,这份对艺术的专注,其实就是我的“初心”。外界的喧嚣肯定有,但只要知道自己要什么——我就是想把山河画好,把心里的感悟通过画传出去——就不会被干扰。而且艺术创作本身就是“慢功夫”,急不来,守住这份“慢”,就是守住初心。</p><p class="ql-block">记者:最后想问问您,未来在艺术道路上,有没有新的规划或创作方向?</p><p class="ql-block">雷虎:未来还是想多“走出去”,去更多地方写生——比如去西南的深山,看看不一样的山水;再去草原待一阵,感受不同季节的草原景致。我还想在主题创作上多下功夫,比如围绕“山河之美”做一个系列,把更多地方的山水特色和人文精神画出来。艺术没有终点,我只想继续以笔为舟、以墨为帆,把对山水的热爱、对传统的敬畏,都藏进每一幅作品里,给观众带来更多感动。</p><p class="ql-block">章闻 2025.10.2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