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石望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石制柱状构件,多立于陵墓、宫殿、坛庙、桥梁、园林等场所,兼具装饰、标识、礼仪与象征功能。 陵墓仪仗:帝陵或贵族陵墓的神道两侧常对称设置石望柱,作为仪仗设施的起点或标志,与石人、石兽等共同构成“石像生”,彰显墓主人的身份等级与威严。秋意渐浓,两旁的石柱静默矗立,斑驳的纹路像是被时光一笔一划刻下的日记。</p> <p class="ql-block">这条路像是被秋天亲手铺就的画廊,头顶的树冠由绿转黄,再晕染出淡淡的橙红,像打翻的调色盘,却不显杂乱。石板路踩上去有轻微的回响,背包的游人边走边笑,风从枝叶间穿过,捎来一丝清冽的凉。</p> <p class="ql-block">南京石像路准确来说应称为石象路,是世界文化遗产南京明孝陵的神道。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其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基本概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上的明孝陵景区内,全长615米,是明孝陵神道的第一段,神道由东向西北延伸。</p><p class="ql-block">- 历史渊源:石象路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是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寝所建。</p><p class="ql-block">- 石兽特色:道路两侧依次安放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等六种石兽,每一种神兽共2对,呈“两跪两立”的姿态夹道迎侍。这些石兽用整块巨石采用圆雕技法刻成,线条流畅圆润,气魄宏大,风格粗犷,既标志着帝陵的崇高、圣洁、华美,也起着保卫、辟邪、礼仪的象征作用。 </p><p class="ql-block">- 秋季景观:道路两侧种植着榉树、圆柏、乌桕、银杏、枫香等彩叶树种,深秋时节,树叶呈现出橙黄、妍紫、金黄等色彩,与古朴的石兽相互映衬,如同一幅美丽的油画,通常在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是最佳观赏期。</p> <p class="ql-block">小径蜿蜒伸向林深处,路旁的野花还开着,紫的、黄的,在秋风里轻轻摇曳,像是不肯退场的夏之遗梦。而树梢上那一抹初现的红,却在提醒我:秋天,真的来了。</p> <p class="ql-block">湖畔的草亭,顶着一篷浅褐的茅草,像从时光深处走来的老者,安静地守着一汪碧水。四周林木蓊郁,绿意浓得化不开,将天空滤成了深浅不一的翡翠色。风掠过湖面,漾起细碎的波纹,惊起几只水鸟,扑棱棱地飞向林梢。草亭里的人影,在这静谧的画卷里,成了一抹鲜活的红,似要与这自然的绿、水的清,共谱一曲悠然的和弦。远处的树影深处,仿佛藏着无数光阴的故事,只等有心人,在这湖畔草亭边,慢慢品读。</p> <p class="ql-block">枫树终于登场了,一树红得耀眼,像是把整个秋天的火焰都聚在了枝头。树下的石碑静静卧着,雕花古朴,仿佛在记录某种仪式。远处山峦隐在薄雾中,红叶与绿林相映,竟不觉突兀,反倒有种庄严的美。我站在树下,忽然明白,秋天的“开挂”,不只是颜色的狂欢,更是一种生命的郑重表达。</p> <p class="ql-block">芦苇在风中轻摆,湖面浮着几片睡莲,远处水鸟掠过,划开一道涟漪。这一刻,动与静、人与自然,竟如此和谐。</p> <p class="ql-block">一棵老柳树垂枝轻拂湖面,叶子稀疏,却仍不肯全落。</p> <p class="ql-block">湖水如镜,倒映着四周的密林,水生植物随波轻摇,像在跳一支慢舞。阳光穿过叶隙,洒下斑驳的光影,湖面便成了流动的画布。我沿着湖边走,脚步放得很轻,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中山的秋,不只是看的,更是可以走进去、融进去的。</p> <p class="ql-block">窗外是湖光树影,窗内是木香与茶香交织。</p> <p class="ql-block">推开一扇雕花木窗,古朴的窗格将风景框成一幅画。窗台上摆着一只青瓷花瓶,瓶身素雅,插着一枝刚落的枫叶。屋外绿意依旧,屋内光影斑驳。我忽然觉得,中山的秋天,不仅在山野,也在这一窗一景、一物一念之间。</p> <p class="ql-block">林间小路像一条绿色隧道,蜿蜒向前。白色箭头指向未知的风景,黄线清晰,仿佛在提醒人们:别错过每一片落叶的讯息。</p> <p class="ql-block">路牌清晰地写着:明孝陵2.8公里,中山公园2.9公里。公交车缓缓驶过,中山的秋天,既有诗意的静谧,也有生活的烟火,它正一步步,把世界染成五彩。</p>